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作为大型央企的领导者,中国中冶(601618,股吧)总裁张孟星极少在媒体公开露面,在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层之前,张孟星一直在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扎根于冶金最前线。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中国中冶,证券时报副总编辑王冰洋专访张孟星。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张孟星多次强调,冶金是中冶的立身之本,不能忘记这一初心;谈及中冶的起源,张孟星如数家珍。
对于中冶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和困难,张孟星也并不讳言;为了实现更好的高质量发展,中冶正在开启新一轮的创业,将企业优势从传统冶金领域扩大到更广阔的非冶金市场。
在谈到中冶的历史经验时,张孟星认为,中冶将把发展速度放到第二位,把强身健体,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坚定主业谋发展
王冰洋:中冶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张孟星:中冶是为冶金而生,伴随着我国冶金工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
按照我们的理解,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黄金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的8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钢铁年产量只有15.8万吨,此后进入了一个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中冶非常有幸作为钢铁行业的一员,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个黄金期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以宝钢的开工建设作为标志,拉开了中国现代化钢铁企业发展序幕。宝钢的整个规划、设计、施工都是由中冶来实施的,宝钢的建设引领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中冶在这中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前,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占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这的的确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就经验而言,我们认为,中冶始终坚持了以发展为导向,融入到中国社会综合发展中的理念。
王冰洋: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中冶曾遇到低谷甚至亏损,但这几年已经扭转了局面,企业发展实现质变。对于这段经历,有哪些经验或者教训?
张孟星:这个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中冶2009年上市,上市之前有些决策不太规范,加之受到当时氛围的影响,自以为钢铁、冶金能做好,其他下游业务也能做好,因此走了一段弯路。
当时,中冶被国资委列为D级企业,债务高企受到特别监管,大家对于中冶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持怀疑态度,中冶内部也有“三座大山”的说法,包括葫芦岛有色、中冶恒通以及中冶纸业,这三个亏损大户一年就是几十亿的亏损,压得中冶喘不过气。
2012年,中冶调整新领导班子,直面问题不回避,在国文清董事长带领以及国资委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中冶重新轻装上阵。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没有一定的魄力和责任感是完不成的。
当年,公司管理层第一次明确了“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思路。
王冰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张孟星:对,这一段扭亏的经历怎么描述都不过分。中冶经过几年的努力,2013年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总额53亿,2015年、2016年都是70多亿,2017年就更高一些,近80亿。
一路走过来,我们的体会是,这么大的企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战略做指引,统一大家的思想和意志。同时,还要有非常强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真抓实干,迎难而上。
基础设施补短板
新兴产业亮点多
王冰洋:身处冶金这一传统行业,中冶的主营业务容易受到政策以及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那么,在做大做强主业方面中冶有哪些考虑?
张孟星:国资委给中冶确定了四块主业,分别是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以及海外资源。这一条业务主线是不能偏的,同时,中冶提出了“四梁八柱”的业务体系,这就把中冶主业范围就界定得比较清楚了。
这种界定改变了过去的发展思路,吸取中冶由盛转衰的经验教训,不能再花心了。而是一心一意围绕“四梁八柱”开展业务,做大做强做优,所以中冶这几年才有了持续稳健发展的经营成果。
当然,中冶的业务已经由钢铁冶金这一点转向了面。我们目前的业务涵盖市政交通、大型场馆公共工程以及房屋建筑等,成为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以工程为主的企业。公司战略中提到的“基本建设主力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王冰洋:中央近期提出要在基建领域补短板,这将给中冶带来哪些机遇?
张孟星:未来想要继续依靠钢铁、冶金支撑中冶的发展已经不太现实,国外虽然有一些新建冶金建设,但毕竟不能与中国前些年轰轰烈烈的钢铁大发展同日而语。中冶要保持想发展,就要靠非钢产业,在非钢产业中,房屋建筑占比排第一,第二就是基础设施。
因此,基础设施补短板对中冶来讲绝对是利好。随着中冶技术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在基建市场占有的份额也会越来越大。
基础设施补短板,这有可能增大基建市场的规模,但无论基建市场规模是否加大,中冶都将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把发展质量提上去。正如常言所说,“市场无限大,市场无限小”,如果自己做不好,市场再大也没有你的份额,自己做好了,市场再小也能吃饱。
王冰洋:中冶的战略定位中还明确要做“新兴产业领跑者”,在这方面有何内涵?
张孟星:“新兴产业领跑者”主要是针对国家提倡重点发展的一些新兴领域,我们不去做低端的、寿命短的、指标不好的工程业务,而是希望做一些寿命长、技术含量高,带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事情,这些年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在抓。
例如,在地下综合管廊方面,中冶建设的项目就起到了引领性作用。中央领导同志曾提出要将珠海横琴的规划对标世界一流,当地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经验后发现,综合管廊运用得比较普遍,加之中冶在钢厂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与珠海市合作,在横琴开发建设了国内首条大型城市综合管廊。
这一项目全长33.4公里,投资总额23亿元左右,当地政府在向有关部门汇报时称,横琴综合管廊的建设为当地创造了超过80亿元的经济收益,社会综合效益非常高,珠海横琴的管廊建设经验也正在全国逐步推广。
中国中冶新兴产业的另外一个亮点是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也是中冶最自豪的一个新兴产业,中冶的主题公园建设水平就代表了咱们国家的水平,一点也不夸张。包括广东长隆海洋馆、上海迪士尼以及北京正在开工建设的环球影城,很多工程都是由中冶完成的。
当然,新兴业务在中冶的收入结构中占比还较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消费升级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冶新兴业务的量也会增加,目前占收入比重大概是5%,未来希望提高到15%左右。
王冰洋:中冶管廊业务发展情况如何?市场推广上有何难点?
张孟星:横琴综合管廊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由此开始全国各地也兴起管廊建设高潮,中冶现在在全国承建的管廊超过了1000公里。中冶在综合管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以及承担相关课题,我们也成立了综合管廊研究院。
从难点来说,管廊建设期最多是2-3年,但按照国家要求,管廊寿命要达到100年,也就是说管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运营。怎样安全运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以及如何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运营,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目前也已经出了成果。另外,目前管廊的单位造价仍然偏高,建设成本亟待降低。
海外收入占比3年有望翻倍
王冰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5年了,中冶作为工程总承包领域的央企,在主动介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项目,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孟星:中冶是“走出去”非常早的一家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获得了很多海外项目实施经验,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们而言也是非常大的利好;目前,中冶已在沿线36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以及超过70个办事处。
我们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的钢铁项目基本上都是由中冶来承揽和实施的。例如,我们刚刚完成了台塑集团在越南河静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作为全球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之一,是由中冶整体实施设计建设完成的。
此外,中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钢铁、冶金项目;中冶还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承包商,我们承建了斯里兰卡的“国门第一路”;中东地区的科威特也是中冶的一个重要海外市场,中冶在科威特承揽的项目既有大学、保障房,也有市政、交通项目。中冶在当地的口碑也非常好。
中冶在海外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多次开会进行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我们不仅建立了组织机构,也希望进行属地化管理,既利用当地的资源,也利用中冶在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王冰洋:听您介绍,海外市场前景广阔,中冶为海外收入占比设定了什么样的目标?
张孟星:海外市场空间非常大,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冶海外业务的收入要达到整个收入的15%以上,目前的占比仅为7%-8%左右。
创新引领谋划高质量发展
王冰洋:中冶的战略定位中提到高质量发展,这与国家战略十分契合,中冶将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张孟星:“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中冶的战略核心。
中冶将继续保持并发扬几十年来的创新传统,近年来,中冶加大了技术、研发的投入,成立了多个研究院,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为目标制定研究课题;中冶采取了新的研发机制,真正出了成果,创造了效益;同时,中冶还给研发人员奖励,调动研发积极性。
中冶是中国的创新型企业,科研创新氛围一直保持得很好;中冶这些年的发展也是得益于坚持创新的传统,目前,中冶有2.1万多件专利,在央企里排名第四;中冶现在有23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这些机构在中冶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提出,则是响应国家号召。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之后,作为企业,下一步应该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整体经营质量,中冶正在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制定全方位的方案,特别是技术研发要瞄准世界一流,起到引领作用。
就资产质量而言,中冶在央企中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但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比较多,例如两金压降、资产负债率的降低等,中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在经营质量方面,中冶在订单承揽、项目管控上,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按照规划,中冶不再将发展速度摆在首位,而是要在强身健体、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重点下功夫。
中冶新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质量是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观念;高技术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把技术作为发展第一动力,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高速度是发展的基本态势,必须在严控风险前提下,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控股股东违规占用4000万资金未披露南风化工遭证监局警示函_老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