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大基金减持套现芯片股,投资回报率高达435%的背后

投资行业的人都知道,过去十年是芯片的奠基期,风投不敢随便进入,尤其是中国的风投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而国家大基金就是那双扶持中国半导体行业向前的大手,如今稍有气候,选择退出,是一个好时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未来芯片行业的黄金十年,助力中国半导体远航,话不多说,来了解一下减持背后的详情吧。

大基金减持套现芯片股,投资回报率高达435%的背后

随着兆易创新于 4 月 8 日收到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基金”)发来的《兆易创新股份减持结果告知函》,大基金本次减持兆易创新股份计划已履行完成。

至此,加之此前大基金已完成对汇顶科技和国科微的减持计划,大基金对投资标的首批减持计划均已实施完毕。

 

合计套现 21.54 亿,投资回报率最高达 435%

据统计,大基金首批减持兆易创新、汇顶科技和国科微股份共计套现 21.54 亿元,对这三家公司的持股时间最少 2 年多,最长已达 4 年;按当时减持均价计算,大基金对这三家公司的持股浮盈合计为 129.38 亿元,回报率为 276.45%。

从投资角度来看,大基金对这三家公司的投资可谓收益颇丰。具体来看,2017 年 8 月,大基金以 65.05 元 / 股价格、14.5 亿元的总对价受让启迪中海和赢富泰克所持兆易创新 2229.5 万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 11%(因资本公积转增股份等原因,本次减持前国家大基金持有兆易创新股票 3121.30 万股,约占兆易创新总股本的 9.72%)。

按 4 月 8 日减持均价 276.31 元 / 股来算,大基金投资兆易创新总收益为 77.59 亿元,投资浮盈为 63.09 亿元,投资回报率为 435.10%。

从另一家汇顶科技来看,2017 年 11 月 23 日,大基金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从汇顶科技的股东汇发国际、汇信投资手里合计接过 3020 万股股份,占汇顶科技总股本的 6.65%。而其当时交易的对价仅为 93.69 元 / 股,合计花费 28.29 亿元。按 3 月 24 日大基金减持均价 276.31 元 / 股的均价来算,大基金对汇顶科技投资总收益为 83.45 亿元,投资浮盈为 55.16 亿元,回报率为 194.95%。

此外,国科微是在上市前入股(首发上市日期 2017 年 7 月 12 日),大基金以 4 亿元增资取得国科微股份 1764.7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5.79%,(因高送转等原因,本次减持前大基金实际持股 28125454 股,占总股本比 15.59%)。按 3 月 24 日减持均价为 53.81 元 / 股来算,大基金对国科微投资总收益为 15.13 亿元,投资浮盈为 11.13 亿元,投资回报率为 278.36%。

 

15 家企业投资浮盈 321.74 亿,回报率最高达 28.68 倍

除了兆易创新、汇顶科技、国科微之外,大基金对 A 股其他半导体公司投资浮盈及回报率也非常高。集微网统计了大基金一期投资的 15 家上市公司,以 4 月 10 日收盘价来计算,大基金一期对 15 上市公司投资的回报率超过 100%有 8 家,占比 53.33%。

具体来看,大基金一期对中微公司的投资浮盈及回报率最高,投资浮盈为 137.68 亿元,回报率更是达到 28.68 倍,安集科技、芯源微、北方华创、纳思达、晶方科技、长川科技、通富微电等七家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实现翻倍增长,分别为 686.6%、288%、284.6%、181.6%、171.5%、131.5%、122.9%。

在投资浮盈金额方面,大基金对这 15 家企业的投资浮盈总额为 312.74 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浮盈达到 20.85 亿元。其中,中微公司投资浮盈达到 137.68 亿元,为 15 家企业中最高。北方华创、三安光电、通富微电、长电科技、晶方科技紧随其后,分别为 43 亿元、31.64 亿元、31.47 亿元、16.48 亿元、11.66 亿元。

在投资机构人士来看,大基金一期已逐步从投资期进入回收期,这不仅满足股东回报要求,同时也可以释放出更多资金,为大基金二期投资做准备,接下来可能会减持更多上市公司的股份。

据了解,大基金二期已在 2019 年 10 月 22 日成立,注册资本 2041.5 亿元。开源证券表示,如果按照 1:5 的撬动比,投资期引入集成电路产业的总金额将超万亿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密集投资期,打造更先进完整的自主可控产业链。

多位券商人士也表示,大基金二期将重点关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板块的投资机会。大基金一期以制造为主,兼顾设计和封测的情况下,大基金二期有望加大对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环节的投入,叠加国内晶圆厂投建高峰来临,设备及材料企业的产品不断成熟和放量,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领域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和突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