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人民币贬值,抢购风潮席卷全国。从柴米油盐到冰箱彩电,凡是能保值的,人们都抢购,直到抢购黄金首饰,把抢购风推到了最高潮。商店小院外,前来抢购的人们争先恐后攀上铁栅栏。
提到这些现象,人们都会跟1988年邓小平“价格闯关”联系在一起。然而,邓小平说“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傅高义评价称,邓小平宣布进行全面物价改革计划这一决定,后来被证明大概是他一生中代价最高昂的错误。
但历史终究证明,他对于从长期来看此项改革的必要性的估计是正确的,既然要向市场经济转变,就必须在某个时候放开价格。放开价格是对的,市场经济是对的。
通胀猛于虎 邓小平价格闯关一波三折
华生:1988年价格闯关遇挫
邓小平明确提出,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价格补贴使财政负担过重,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988年5月,国家放开肉、菜、蛋、糖价格,市场上有一些抢购和议论,但总体平稳。
5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首次公开强调他三年前的思想,说改革也要过五关斩六将,过价格这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因此要大胆细心,发现问题就做调整。“但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就走不了路。”
5月30日到6月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一个三天的全体会议,并请重点省市委书记列席,总题目是理顺价格,并决定由国务院抓紧制订具体方案,以便8月在北戴河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拍板。
7月1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确定5年理顺价格方案,前3年走大步,后2年微调,计划5年物价总计上升70%-90%,工资上升90%-100%。
8月15日到17日,北戴河会议召开,批准了物价和工资改革方案,同时决定用最严厉手段压缩基本建设和集团购买力,为改革创造外部条件。
8月19日,新闻公布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初步方案》,一些省市随即开始掀起大规模的抢购风。随着抢购商品的恐慌风潮在全国越演越烈,
8月27日晚,时任中央总书记召开紧急会议,说已征得小平同志同意,暂停物价改革方案,治理环境、整顿秩序,并决定由国务院发通知。这样,实际上是放弃了整体规划突破,回到放调结合、渐进推进的原有轨道。
8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下一年的价格改革也是走小步。工作重点从深化改革转到治理环境、整顿秩序上来。【详细】
傅高义:1988年物价改革付出了最高昂的代价
据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一书中记录,当时邓小平的经济顾问曾经警告邓小平,此时进行物价改革的时机不对,因为在通胀的压力之下,很多商品已经供不应求。
但邓小平显然没有被这个警告吓住,坚持放开物价管制。但如上提及的价格闯关的政策戏剧性变化,可以看出,邓小平也是别无选择。
傅高义在书中评价称,邓小平宣布进行全面物价改革计划这已决定,后来被证明大概是他一生中代价最高昂的错误。他对于从长期来看此项改革的必要性的估计是正确的,既然要向市场经济转变,就必须在某个时候放开价格。傅高义认为,邓小平错误出在对民众情绪的短期评估上,以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能使民众接受放开物价。但实际上,普通民众面对通胀的压力显然更为恐慌。
当时,中国通货膨胀的速度已经是建国后的最高程度,1988年官方的零售价格指数比1987默哀吗高出了18.5%,1988年下半年的零售价格指数则较去年上涨了26%。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真实的通胀率可能更高。
后来,朱镕基选择在1990年代放开了物价,当时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民众已经适应了物价的温和商战,因而物价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吴敬琏:失败的“闯关” 这是一种成功可能性很小的选择
根据吴敬琏的回忆,在1988年2月的十三届二中全会前后,理论界曾发生过一次关于通货膨胀的争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薛暮桥、马宾、吴敬琏和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均认为,通胀已成当前经济的“最大敌人”,必须着手治理。而厉以宁以及国家体改委所属的体改所的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决策层也持后一种意见。
1988年4月26日,吴敬琏和他的助手李剑阁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文中,他们重申了吴在1985年就提出过的“管住货币,放开价格”的政策主张,也就是说,进行价格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只有在“管住货币”的情况下,价格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成功可能性很小的选择,因为在需求膨胀和待实现购买力大量积累的情况下,对价格作较大的调整和放开部分产品的价格,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研究报告中,他们还列举南斯拉夫几次价格改革的案例,说明由于没有改变导致需求膨胀的经济体制和没有采取反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果都因物价暴涨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而不得不终止改革,重新冻结物价”。 【详细】
周其仁:1988年通胀是将“隐形通胀”变成了“显性高通胀”
价格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闯关”,是因为此前的波兰,因放开食品价格,影响工人生活,导致大罢工和波兰共产党的下台。中国“价格改革”的代价究竟有多大,能不能平稳推进,没有谁可以打包票。邓小平决心用自己的权威推进价格闯关。他甚至说,乘我们老同志还在,勇敢闯过这一关。
第一波“价格闯关”搁浅。事后我的理解,在累计发放货币过多的条件下“放开价格”,势必把原先“隐形通胀”转成为群众不可能接受的显形高通胀。这证明,即使得到了政治方面的强力支持,在高通胀环境下也难以顺利推进价格改革。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国于1992年再度勇闯价格关。是年,新放开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达648种,农产品价格50种,其中包括在全国844个县(市)的范围内,放开了长达几十年由国家统购的粮食价格,并放开了除盐和药品以外全部轻工业产品的价格。到1993年春,中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95%、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90%、以及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85%,全部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闯关”最终成行,“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从此成为中国经济制度的一个基础。【详细】
小结:尽管一波三折,放开价格是对的,走市场经济道路是对的!
尽管第一波“价格闯关”搁浅。尽管放开物价管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面对混乱的抢购风潮,面对攀升的通胀数字,领导人能够及时调整步伐。而且,历史证明,邓小平对于从长期来看此项改革的必要性的估计是正确的,既然要向市场经济转变,就必须在某个时候放开价格。走市场经济道路是对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