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Wind 彭春霞/制图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境外(不包括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共有334只,与之相对的是,已有242只中概股摘牌退市。也就是说,每10家赴海外上市的企业中,就有4.2家最终以退市结束其海外上市之旅。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吴少龙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境外上市潮。一方面,一批教育、互联网金融企业赴美上市引起当地资本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美图赴港上市业绩抢眼引发追随效应,港股也在制度上正式向国内高成长科技企业伸出“橄榄枝”,境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关注热度正在不断升温。对于国内拟上市企业和创投机构而言,境外市场的开放和活跃无疑给予了它们更多元的选择,但是,海外市场真的是“伊甸园”吗?什么类型的企业才适合到海外上市?在不断升温的海外上市热潮中,企业和投资机构或许都需要来个冷思考。
逾200家中概股摘牌
上市要求低、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法律障碍少……相比在国内上市,在部分国内企业看来,境外市场就是它们的“伊甸园”,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境外(不包括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数量共有334只,与之相对的是,已有242只中概股摘牌退市。也就是说,每10家赴海外上市的企业中,就有4.2家最终以退市结束其海外上市之旅。
分市场来看,截至目前,从纳斯达克退市的中概股数量最多,达62只,排名第二的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已退市中概股为59只,紧随其后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已退市的中概股数量分别为35只和30只。
海外市场听上去很美,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概股退市的比例如此之高呢?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首先是海外市场严厉的监管机制。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市场实行的是注册制而不是审批制,所有的监管标准是公开的,没有监管歧视,也没有暗箱操作,无论是谁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上市。在此体制之下,企业的自制与信誉就是赖以生存的根本。但这对于那些诞生于并不完全成熟、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里的企业,能否适应当地“严酷”的监管制度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且,还有诸多如浑水的做空机构时刻盯着上市公司财务问题。除此以外,价值被严重低估、股票交易量偏低也是中概股主动选择退市的主要原因。
以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中概股为例,截至目前,112只中概股的平均市值为30.22亿美元,中位数市值仅1.27亿美元;成交量方面,2017年以来,累计平均成交量为51.06万股,中位数为15.71万股。对比整个纳斯达克市场来看,该市场个股平均总市值为48.99亿美元,中位数市值为3.95亿美元;2017年以来累计平均成交量为66.47万股,中位数为16.82万股。可以看出,从市值以及活跃度来看,纳斯达克市场中的中概股整体水平低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
对于这种情况,深圳某券商人士谢先生指出,成熟市场的马太效应非常强,强者恒强,业绩和分红比较稳定,投资风险比较可控,中小企业的买点在高成长性,但时间维度拉长,中小盘股有成长性的企业不多,没有高成长性的话,配置就没必要,小票的成交量都不足,在所有成熟市场都是这样的。他认为,境外中小市值的中概股股价表现不好,主要与其没有足够的“干货”支撑有关。另外自身的主营业务不清晰,公司的治理和内控水平也相对不足。
中晟基金总裁叶亮也表示,部分中概股上市初期可能被当地市场认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磨合,发现投资逻辑对上市公司的认识不足,投资偏好上也不是很青睐,在美国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中概股而言,还不如回到A股。
三大指标决定
企业在哪上市
面对三地市场各自的特殊性,企业该如何给自己选择上市之地?总结多位受访人士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指标:一个是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第二个是当地投资者的偏好;再一个是企业所属行业。
从企业的盈利和成长来看,谢先生指出,盈利周期较长的企业就无法在A股上市,可考虑美股或港股。以共享单车为例,这类平台型的企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搭建平台积累用户,短时间内看不到盈利;再比如新能源电动车领域,前期需要很大的投入,头几年都不可能赚钱,但未来潜力巨大。“这两类企业都属于厚积薄发型,目前也有大量的资本进入,未来肯定需要寻求退出的渠道,海外市场应该是首选。”
在谢先生看来,现在A股和港股有一定的默契,再加上港交所有了新的制度安排,许多南下的资金会追逐这个概念,因此,那些利润没有完全释放,还需要烧钱培育的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会受到内地投资者的欢迎。
从投资者的偏好来看,谢先生认为,A股的投资者比较传统和保守,对行业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对新兴行业的专业判断能力不足,要么看不懂,要么就似懂非懂盲目追高;此外,每个市场的投资者对某些行业的定价能力是不同的,他们的资金期限不一样,资产配置就有所区别,欧美的投资者一般可以慢慢等待企业成长,但A股的投资期限普遍比较短。因此,一些新兴领域,需要慢慢培育的企业或许就更适合到海外上市。
叶亮分析,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在美国的中概股多集中在能源、房地产、互联网、科技和医疗领域,但要么是业内龙头企业,要么是国内知名的新兴企业,才比较被美国市场接受。而谢先生分析,从2017年赴美上市的企业来看,多集中在金融科技、物流公司、教育类企业,这些公司采用美元架构更加合适,因为它们在国内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基本不可能上A股。
对于盈利指标符合国内上市要求、同时在国际上有比较好的知名度的企业,赴美上市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如果企业利润薄,在国际上不太知名,则在A股或者香港上市更好,毕竟内地投资者更加了解国内的公司。
对于港股市场,如果有海外业务布局需求的内地企业,基于香港与内地和海外市场的连接性都强,这类企业去香港上市不仅可以借助香港布局海外,还可以引起内地资本的注意。而如果是技术类的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不是很高,盈利能力也一般,未来融资有A+H的安排,或者是国资企业在融资上有特定的要求,就更适合在香港上市。
创投机构:企业上市路径
要“科学”也要“艺术”
对于创投机构而言,被投企业上市地的选择既关乎到其能否顺利成功地实现项目退出,还关乎到退出之后的收益水平。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尤劲柏分析,目前A股估值最高,交易最活跃,但同时上市门槛也较高,上市申请周期较长,监管也最严。相对而言,港股和美股的上市审核相对宽松,但是市场估值总体偏低,交投活跃度偏弱。对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而言,国内上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A股仍然是首选上市地。
尽管三地市场各有利弊,但受访的创投机构认为,境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开放度的确正在提升,这对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而言无疑都是利好。“美股和港股市场的开放让创业者多了一条融资渠道,让创投机构多了一条退出渠道,特别是在A股审核趋严的情况下,境外上市或许会成为创投机构的重要退出渠道。”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说。在尤劲柏看来,多元退出渠道还会引导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投资力度。
“企业上市地的选择是对企业基本面、估值、流动性、再融资等因素的综合动态权衡,不可一窝蜂更不能一时冲动。”尤劲柏认为,越是热就越要冷静思考。宗佩民则认为,那些行业发展空间大、模式创新、容易被境外市场认可的项目,可以优先考虑境外上市。
“面对更多上市地的选择,我们还是建议被投资企业在做资本市场规划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既要科学,又要艺术。”何为“科学”和“艺术”?尤劲柏分析,首先,资本市场规划必须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产业周期、企业阶段、股权结构、经营情况、对标企业情况以及各地证券市场发行和上市规则、再融资政策、估值情况、市场活跃度,去选择那个最懂你的市场。这是所谓“科学”的部分。“艺术”即相机抉择,在合适的时点,选择合适的方式,登陆合适的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