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券商一哥”,一边是“救市主导”,中信证券与张育军的故事俨然成为现实版的无间道。
10月13日,人社部公布最新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名单,免去张育军证监会主席助理职务,而此成为证监会有史以来落马最高级别的现任官员。
公开信息显示,作为此轮A股“救市总指挥”的张育军在被查前,“救市主力”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等多名高管被查。而在金融投资圈的几大派系里,张育军与程博明同属一大派系,且是师兄弟,两者之间的关联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有市场人士猜测,张育军主导“救市”,多次召集券商、基金等业内高管研究策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享有信息优势的“救市主力”摇身变成“套利先锋”颇有点贼喊捉贼的味道。
屋漏偏逢连夜雨,受“内幕交易”事件影响,身陷舆论旋涡的中信证券收购罗素投资布局海外资管业务也是一场空,其国际化战略戛然而止。
10月15日,一名研究金融的法律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救市”策略不应是张育军与券商商量出来的,监管要转型,应从制度上杜绝道德风险,如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规范、稳定资本市场发展。
中信证券与张育军“沦陷”
在A股动荡的节骨眼上,作为“救市主力”,中信证券多名高管被查,“总指挥”张育军也轰然倒下。
10月13日,国务院免去张育军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职务,而此前的9月1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张育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张育军的被查无异于在动荡的中国证券市场上炸响了一道惊雷,不仅打破了此前“张育军将调任央行副行长”传闻,更加剧了市场关于其与中信证券“内幕交易风暴”关联的猜想。
今年52岁的张育军获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文凭,在中国证券界担任领导职务20多年。他的履历显示,30岁时被提拔为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处长,1995年5月任证监会办公室副主任,同年10月任深交所副总经理,1997年任证监会副秘书长,1999年任深圳证券监管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正厅局级),2000年任深交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08年任上交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12年9月任证监会主席助理。一人执掌沪深两个交易所,张育军开了先河。
此外,张育军算得上学者型官员,且业务精通。自1993年到2007年,他共出版了8部著作,内容几乎全是围绕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与法律监管。
然而,有报道称,张育军并不具有儒雅气质,个性强硬,霸道贪婪,跟券商开会时,他总会半躺在椅子上发号施令。
在担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后,张育军主管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外界称其为“首席”证监会主席助理,频繁代表证监会公开讲话。去年9月前,证监会主席处理吴利军赴任深交所理事长,主席助理仅张育军一人。今年3月,赵争平和黄炜升任证监会主席助理,不过二人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A股市场动荡期间,张育军更是频繁公开露面,代表证监会发布护市措施。
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张育军极力推动的业务创新“两融”(融资融券),余额一度高达2.7万亿,还有1.4万亿的配资。巨量杠杆资金推动股市暴涨,但紧随其后的是暴跌。而此时,张育军摇身一变成为“救市总指挥”,“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成为绝对的“救市主力”。不过,“贼喊捉贼”的闹剧很快被发现,中信证券被指套利,成为做空主力,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等多名高管被查,张育军的“朋友圈”也被撕开了一道裂口。
在金融投资圈的几大派系里,张育军与程博明同属一大派系,二人均来自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师从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是名副其实的同门。有消息称,张程二人私交甚好。
公开信息显示,程博明等中信证券高层被查系因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外界猜测,张育军主导“救市”,多次召集券商、基金等业内高管研究策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享有信息优势的“主力”铤而走险并不奇怪。
然而,“内鬼”很快暴露,程博明被查当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李超出任证监会副主席。次日,张育军“落马”。此前,证监会几名官员涉嫌内幕交易等被拘留。
张育军如今的结局,仿佛印证了其“未来的犯罪分子就坐在这房间里”的预言。
中信证券国际化战略“很受伤”
股市暴跌“内鬼”的爆发,也使得中信证券国际化战略戛然而止。
10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消息称,伦敦证券交易所准备以11.5亿美元的价格向私募股权集团TA Associates 出售罗素投资(Russell Investments)。这意味着中信证券收购罗素投资的计划功亏一篑。
罗素投资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成立于1936年,在全球的资产管理总额达2468亿美元。罗素也是全球仅有的几家可以提供资本市场研究、管理人研究、投资组合构建、投资组合执行以及指数服务的公司之一。
今年1月,伦交所计划出售罗素投资,预期价格14亿美元。7月10日,有报道称,中信集团正在与伦交所集团洽谈收购罗素投资,估计成交价格在18亿美元左右。溢价高达4亿美元,显示中信志在必得。
业内分析,中信收购罗素投资,是想让其承担中信证券海外资产管理业务。罗素投资拥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海外的融资能力,在海外拥有庞大的客户群,这对中信证券的国际化战略至关重要。
翻开中信证券的国际化进程记录发现,其海外战略俨然是一路囧途。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合作夭折。中信证券转而与美国投资银行Evercore Partners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开展中国与海外市场之间的并购咨询服务。
2012年,中信收购法国里昂证券,但法国监管层将其定性为“银行控股”而受到政策限制。
2013年8月1日,中信证券曾表示,已完成以12.5亿美元从法国农业信贷集团手中收购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的交易。但由于中信证券的最终持有人中信集团被定性为银行控股公司,因此,在美国、欧洲等地中信证券仍无法获得证券承销牌照。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中信集团持有中信银行67.13%股份,也是中信证券的控股股东。
据了解,根据美国对银行控股公司的定义,中信集团被认定为银行控股公司,而登记为银行控股公司持股10%或以上的关联公司或者子公司不能开展承销业务。
中信证券将海外资管业务的希望寄托在罗素投资身上。同时,为了摆脱银行控股的定性,中信集团有意减持股份。然而,因为股市剧烈波动,证监会发布不得减持公告,中信证券的计划落空。
屋漏偏遭连夜雨。因涉嫌内幕交易及泄露内幕信息,包括总经理程博明在内的多名高管被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信证券收购罗素投资的负面影响。
果不其然,9月底,市场上就传出消息,称中信证券与伦交所就收购罗素投资的谈判破裂。
一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作为中国券商的龙头,中信证券国际化战略显得较为急迫。收购罗素投资失败,使得其国际化进程很受伤。
信息优势蕴藏道德风险漏洞
张育军的落马,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开信息显示,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金融市场管委会主任刘威等4名中信证券高管交代的犯罪事实显示,他们都是此轮股市暴跌中的“内鬼”。“内鬼”获取内部信息后,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操纵市场,自己暗度陈仓,从中牟利。
中信证券多名高管为何会沦为“内鬼”?一名财经评论员称,资本市场是个名利场,投资者一入市场就会失去理性,叱咤中国资本市场的中信证券也不例外,也会利令智昏。究其根源,在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张育军主导的“救市”措施,都是在一些会议上与券商、基金等大佬商量出来的,而其“指挥部”就设在中信证券大楼下,信息优势蕴藏了道德风险漏洞。
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不愿具名的律师向长江商报记者称,资本逐利的属性,在巨大利益面前,道德是脆弱的。
10月16日,一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违规操作、内幕交易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证监会监管证券市场,但证监会缺乏监管,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监管,股市才能健康。“一个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但是一个坏的市场氛围会让好人忍不住去做坏事。”该人士说,防止内幕交易关键在于制度。
10月15日,一名研究金融的法律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护市策略不应是张育军与券商商量出来的,这表明监管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在他看来,应从制度上杜绝道德风险,如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监管“一行三会”,规范、稳定资本市场发展。
近日,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在一次会议上提出金融监管转型建议。他认为,金融业混业发展已成为现实,但金融监管仍保持着分业监管的传统体制,金融监管转型严重滞后,已不能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再加上金融监管“三会”属国务院事业单位,执法能力相对不足。他建议,尽快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中国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整合到新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监管,提升执法监察水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