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中信集团背后的红色公子们

  荣毅仁中信集团的缔造者,打造并统帅着中信全军,荣智健则是在香港冲锋陷阵的先锋,而同样系出将门的王军孔丹在中信中后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投资时报》记者 郑宝旭

  恐龙搬家,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眼球?中信集团借壳中信泰富在港整体上市的消息,本周在资本市场激起轩然大波。尽管此时那座位于CBD楼高108层的中国尊还在打地基阶段—这座500多米的北京第一高楼曾计划被用作中信集团总部。

  这家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集团,至今走过了近35年的发展历程。但人们不会忘记,在中信集团华丽演出的背后,中国近现代唯一传承三代以上的贵族—荣氏家族的身影,一直与其形影不离。

  1979年10月,应邓小平之邀,荣毅仁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现中信集团),同时,中信集团香港分公司中国国际信托(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香港)成立。1987年,独自到香港打拼8年的荣毅仁之子荣智健正式加入中信香港,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随后,荣智健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股权收购,为中信集团的拓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然,也为此后其以较低价格获取股权一跃成为中信第二大股东奠定了基础。

  中信集团缔造者荣毅仁

  荣家的创业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创办的面粉厂和棉纱厂盛极之时,荣宗敬曾得意地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百年来,荣氏家族在多个商业领域纵横驰骋、几经兴衰,可谓独领风骚。

  1956年,留在大陆的荣毅仁因主动宣布公私合营而晋身上海副市长,从此成为“红色资本家”的旗帜。2005年10月26日,荣氏去世,在追悼会上覆盖遗体的是中国共产党党旗,此一信号也引来外界多种猜测,尽管荣身前曾出任国家副主席,但一直被视作党外知名工商界人士。

  中信集团,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利用外资从事生产、金融、贸易和经济技术服务的国有企业集团,直属国务院。仅从其创始之初,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副部长、总理助理、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熊向晖空降任党组书记、副董事长一职,就可见其政治待遇之特殊。

  荣毅仁创办中信集团之初,本意想创建一家私人公司,不过,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认为,纯民营公司实力恐怕不够,为便于在国内外开展工作,把公司办成国务院直属的国营企业为好。从此,中信集团才具有了浓厚的国有资产性质。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依赖于国有资产的深厚背景以及荣毅仁卓著的声誉、出众的能力,中信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中国企业界巨擎。

  纵观中信的发展史,荣毅仁是中信集团的缔造者,打造并统帅着中信全军,而其独子荣智健则是在香港冲锋陷阵的先锋。

  荣智健掌舵中信泰富

  作为荣毅仁膝下唯一的公子,荣智健1978年离开北京独自来到香港,历经诸多磨练。凭借父亲在香港的一些既有财产和人脉从600万港币起家开办电子厂,到以创投形式参股美国的科技公司,短短几年,荣智健的个人财产升至4800万美元。从企业经营到资本运作都积累了相当经验。

  1987年,已经在香港奋斗8年,并赚得第一桶金的荣智健正式加入中信香港,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地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中信香港无疑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上任之后,荣智健带领中信香港在中央政府和中信总部的积极支持下,一路高歌猛进,先是收购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的股份,接着拿下香港电信价值100多亿港元的股份,以及一系列浩荡的股权收购。

  1991年,由荣智健担任董事会主席的中信泰富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名单中,香港市场上戏称之为“紫筹股”,意思是中信集团作为大股东,等于在这只香港蓝筹股上加了一层红色。多年来,中信泰富活跃在中港两地的基建物业、电力、钢铁以及贸易领域,势头强劲,其名声一度盖过中银、华润、招商局、港中旅所谓的中资在港传统四大金刚。

  投资亏损荣家淡出中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信泰富逐步把力量向钢铁和矿业集中,这是非常有眼光的战略调整,使其一举成为中国特种钢铁的领导者,无论对中国传统行业整合,还是对中信泰富未来发展都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然而,不幸的是,在2007年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中,一向强势的澳元兑美元汇价大幅下挫,导致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上出现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

  荣智健随后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中信集团注资15亿美元助其渡过难关。巨亏之下,让荣智健自行辞职的呼声渐高,而荣智健则表示并无辞职之意。然而,在香港监管部门介入调查事件后,迫于压力,他还是于2009年4月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由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有消息称,作为某种交换,退出中信管理层的荣氏家族得到了位于海南的大片优质土地资源。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过去30年中,中信集团董事长从荣毅仁变为魏鸣一、王军、孔丹、常振明。在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被迫辞职后,由于此前他并没有离职的准备,所以并没有安排荣家后代做好接班准备,荣家子女的命运也因此有了变数。

  荣家两位元老级人物从中信集团离开,后代中也无合适接班者,荣家淡出中信集团是不争的事实。

  中信银行改制“三钱卖十钱”

  回顾王军与孔丹,他们也都为中信集团的壮大做出过杰出贡献。

  1995年,开国上将王震之子、54岁的王军成为中信第三任董事长。其在1996年出让中信泰富18%的股份于荣智健。当时的签字价格是每股32元左右,但转让后不久,股价涨到了58元。王军这次出让股权的个人决定被国务院点名批评。彼时,王军被“贱卖国有资产”的声音包围,甚至面临撤职的风险。但中信集团凭借套现得到108亿元现金,在随后到来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信集团没向国家要钱,而凭己力渡过难关。

  2003年,中信银行面临改制,由于当时已积累了300亿元不良资产,王军与孔丹均认为如果此时求助于其他机构填补资金缺口,只能“三钱当两钱贱卖”,以自有资金解决问题后再引资,则可以“三钱卖五钱、甚至卖十钱”。中信倾集团之力,三年内停止所有行业的投融资,集中向中信银行数次注资,填平不良资产。随后,在2006年底中信银行以超过净资产三倍的价格引入西班牙战略投资者BBVA,成为当时外资机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最昂贵的交易之一。

  2007年7月27日,时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的孔丹接替王军,出任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原外贸部副部长、国务院外办主任孔原之子。自他接手后,中信集团进一步推进了金控平台的建设,完成中信银行A+H股上市,同时在对石油、金属矿、煤炭等资源的海外并购上也有大的发力。(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