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人民日报评厦门国际银行劝酒事件:敬酒不喝 谁该喝下这杯罚酒

今天,一位新员工不喝领导敬的酒而被掌掴的消息,引来不少关注。据当事人称,在新员工团建聚餐上,自己由于生活习惯而礼貌拒绝了“A角”的敬酒,结果却被领导粗口辱骂并扇巴掌。事后,该单位发表声明称,的确存在某领导及个别员工因酒后失态而言语行为失当的现象,目前已对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对相关领导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从摔酒杯、砸桌子,到满地污渍、丑态百出,种种混乱场景给这位原本对工作充满期待的职场新人浇了一盆凉水。有网友认为领导习惯从如何融入社会的角度看问题,新人习惯从社会本该是什么样子的角度看问题,事件背后是新老观念的冲突。但问题在于,强制性喝酒是否是融入社会的必修课,在“众人皆醉”的聚会中滴酒不沾是否是不懂事,所谓的酒桌文化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

正如这位新人所参加的团建聚餐一样,小小餐桌往往不限于吃饭果腹,而被附丽上情感联络、工作交流、商贸洽谈等多种功能。亲友相聚小酌几杯,宴饮宾客推杯换盏,好友相逢痛饮刘伶,喝酒成为餐桌之上的常有之事,本身就寄寓着把酒言欢的美好期望。在礼乐社会,酒是祭祀、庆功、婚庆等场合的必备之物,有“酒以成礼”之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也往往和联吟、清谈、焚香、度曲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借酒抒臆、共叙情长,对于相沿成俗的“酒桌文化”,并不应一概而论。

但事件之所以引发热议,相信与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劝酒、斗酒陋习有关。无论是这位领导口中“我看好你,不喝酒令人失望”,还是“不喝就是瞧不起我”“没醉就是没喝到位”“感情深一口闷”等常见劝酒辞,将喝酒多少、喝酒与否与道德评价、人际关系挂钩,折射出一种畸形的饮酒观。尤其在一些单位活动、商务往来中,醉酒诉衷肠、喝酒谈生意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讲规矩讲感情”的潜规则、“以上压下、以大欺小”的权力观乃至“无酒不成宴”的腐败味,已经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一颗“毒瘤”。

“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员工我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员工我放心;能喝一斤喝一桶,这样员工提副总”,这是相声中的一段顺口溜,用以讽刺一些企业的用人误区。客观来说,老员工对新员工缺乏了解,本属人之常情。但一些人迷信靠喝酒做“诚意测试”,仿佛不怕当众出丑才值得信任;有的上级偏爱用劝酒做“服从测试”,仿佛冒险喝酒才堪大用。判断员工品行、融洽同事关系,本应通过积年累月的观察与点点滴滴的交往,不看水平看酒瓶、不靠雅量看酒量的评价方式显然走偏了。

值得注意的是,该银行在说明中提到这是一场私下的非公款聚餐,个别员工对“八小时以外行为规范”执行不到位。在一些人看来,应酬是工作的继续,酒场是职场的延伸。但事实上,工作生活理应存在界限,而为人处事应一以贯之。对于工作之外的社交场合,哪怕是同事聚会,也不妨多一些推心置腹、平等交流,少一些尊卑长幼、官威官气。另一方面,对每个人而言,理应养成在“八小时之外”规范自身言行,在社交场合、休闲场所保持得体的自觉。时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莫让酒后失态成为免责诿责的理由,莫以酒后无意识作为丑态百出的挡箭牌,这是饮酒的基本底线,也是成年人的必备素养。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明确了“唯酒无量,不及乱”的原则,《尚书·酒诰》中做出了“禁沉湎”的规定。这也启发我们:喝酒必须坚持理性原则,避免行为失控;坚持自愿原则,切莫因为强人所难而失去交流的机会;坚持健康原则,防止发生喝酒过量而损害健康乃至危及生命的悲剧。在品鉴酒中世界之先,杜绝饮酒陋习,应当成为饮酒者的第一课。

这正是:推杯换盏含真意,切莫举杯表虚情。

想要代发更多门户行业新闻稿,就来老铁外链商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