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逛投资论坛时,我发现许多人特别喜欢争论的一个话题就是,股票投资到底应该集中还是?对这个问题,大家众说纷纭,许多投资大佬也各执一词,有人认为集中好,也有人坚定的认为适度分散好。其实在投资路上,我也曾经对此有些困惑,在百般思考后,得到的答案是,让自己更舒服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在具体讨论前,我首先说一下自己对集中和分散的认识。我认为持有 10 只以上就算相对分散了,3 只以内属于绝对集中,那么持有 4-10 只就是模糊区间。明确了定义,我们接下来认真讨论一下。
一、集中投资
在集中投资这一派,知名的大佬可就太多了,巴菲特、查理芒格、成长股投资之父菲利普.费雪、段永平等都是坚定的集中投资派。下面我就逐一说来。
1、股神巴菲特说:“我们的策略是集中持股。对那些缺乏足够吸引力的生意与价格,我们试着尽量避免这也买一点,那也买一点。当我们觉得某个投资对象有足够的吸引力时,我们就会大量买进。”
“我们持续地把资金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的公司上。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让我们深具信心并愿意长期持有。”
“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自己十分了解且信任其管理的事业上,那种通过把资金分散到一大推自己不太了解、且没有什么信心的公司上面,以便借此去控制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从这些话来看,巴菲特确实是一个喜欢在机会出现之时下重注的选手。不过,巴菲特早期对自己的单一持仓有严格的不可超过总仓位 40% 的限制,直到 1964年美国运通遇上“色拉油危机”事件,迎来历史性的投资机会才打破自己的这一限制。
2、巴菲特的助手查理.芒格则是更加坚定的集中投资者,在其投资生涯中,芒格很少持有超过 3 只股票,芒格说:“一个人一生能够懂的东西是有限的,而这些东西又恰巧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其价格比较便宜,甚至远远低于它的价值,这样的情况就更少了。因此,当这样的机会到来时,就必须要重仓。重仓后,一块钱就不能同时放在两个地方。结果自然就是投资的集中。”
3、菲利普.费雪 80 岁的时候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核心的持股仅有 4 只,都是自己非常想要的那种公司。
4、现在转型成为优秀投资者的传奇企业家段永平则说:“巴菲特都只能做十几只,像我这种水平,我们做两三个就不容易了,干嘛要做十几只二十几只。我也曾经有过十几二十几支这种过程,但我发现根本就没法做,因为你没办法了解,要了解一家公司其实是非常难!”
这些优秀的投资者为什么纷纷选择集中投资呢?原因在于,做到足够了解一家公司真的非常难,而自己了解的恰好因为各种原因股价猛跌,迎来买入的绝佳时机时,他们自然下重手买入!投资其实是根据概率和赔率下注的游戏,在他们认为高概率和高赔率携手而至的机会时,不下重注、让机会白白流失是不可饶恕的!
集中投资的优势正是在这里:对于那些对公司商业模式和企业价值有深刻理解的人来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既是提高自己确定性、胜利果实又非常丰硕的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集中投资,反而可以大幅减小投资风险,毕竟投资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就是错失机会的风险。
二、分散投资
在分散投资这一派,事实上也有无数大佬摇旗呐喊,价投祖师爷格雷厄姆、超级投资人沃尔特.施洛斯、彼得林奇都是这一派的人物。甚至还有经济学家因为对组合投资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建议投资者适当分散于 10 到 30 只股票;
2、被巴菲特成为超级投资人俱乐部成员之一的沃尔特.施洛斯长期以来持股数量超过 100 只,施洛斯说:“沃伦.巴菲特看人很准,看企业也很准。我们的风格和他的不一样,他可以找到5家能看懂的公司,而且几乎全是金融公司,他游刃有余,我们真的做不来,人要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
3、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两位基金经理之一的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期间,几乎是看到什么好股票就买,最多的时候持股曾经达到 1400 多只(当然我认为这是在瞎搞),也不妨碍他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投资业绩。
4、至于经济学家马科维茨更是依靠组合投资理论获得了 1990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资产配置理论被认为是送给投资者的免费午餐:该理论认为,适度分散的投资策略可以在不降低收益的情况下,有效的减小风险。
不过,这一理论也指出,当组合中的股票超过 25 只以后,继续增加持股数对降低风险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总体上来看,分散投资看起来其实也自有其优越性。首先,公司分析上也存在二八法则,就是说研究时 20% 的投入时间实际上产出了 80% 的成果,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单一公司的边际效益是下降的;其次,再细致的研究,也很难躲过行业或个股的黑天鹅事件,比如说今年的新城控股事件、2013年茅台被反腐及塑化剂危机等。所以说适度的分散确实可以适当降低风险、优化投资效益。
三、我们到底应该集中还是分散?
说了这么多,似乎集中投资也有好处,分散投资也很OK,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破?其实就像我说过的一样,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应该追随你自己的内心而选,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具体的来说,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解决:
第一,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选择。有些人在商业眼光上的确高人一等,这类人大多都有过深度的办企业的经验,比如说巴菲特、段永平,或者对商业模式的思考独具一格,比如说芒格、费雪等人,那么这样的眼光自然是不能浪费的。对这一路人来说,绝对的集中投资是最好的。
不过对另外一些人(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适当的分散是很有必要的。如彼得林奇、沃尔特.施洛斯这样的投资大咖也选择了相当程度的分散,特别是施洛斯坦诚自己看企业没有那么准。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谁又能确定自己眼光就一定卓然超群呢?所以我认为适度分散也许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方案。
第二,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选择。在当前的股市阶段,我觉得自己最苦恼的是便宜的好公司真的是太少了,那些一眼可见的投资机会几乎没有,相信有这种感觉的朋友很多。那么像这种时候,更多的分散我觉得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自己非常了解的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到达钻石级别的买入良机时,我们也应该下重手去买。毕竟虽然我们普通人商业眼光是不如大佬,不过了解程度很深的公司应该还是可以有几家的。所以机会来临时,我们也可以下重注。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集中还是分散,都不要刻意而为:为了集中而集中是平添风险,为了分散而分散也只会增加踩雷的可能。同时,在分散的时候,超过 25 只股票是非常没有必要的。
我前一两年一直追求建立非相关性较高的投资组合。我其实也有些过于追求了,更好的选择应该是看到好的机会就多买一些,而不是片面的追求非相关性,因为这样事实上拉低了自己的收益,虽然有力的降低了组合波动,但是也错过了更好的机会。在持股数量上,我选择的是让自己最舒服的模糊区间,即 4-10 只股票。
所以还是应该以用划算的价格买入股票为第一原则,建立非相关性组合为第二原则,在第一个原则不太好实现的时候,方才以第二原则为指导策略。这样做的一个大前提是:股市是收益最高的大类资产,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无法预测未来股价的变动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