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生物(000078,股吧)(000078.SZ)正在为去年的疯狂并购举动“埋单”。
在国家推行“两票制”的关键阶段,2017年,海王生物加速了行业整合力度,先后收购超过20家行业公司。不过,对海王生物来说,并购或是一把“双刃剑”。据其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借款余额已攀升至120亿元以上。
“近三四年来,医药行业迎来了并购高峰期,通过收购子公司实现业绩并表的同时,亦会给公司带来债务负担。”东方高圣深圳负责人瞿镕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试图解决自身债务的同时,另一方面,海王生物正在甩掉“包袱”,通过资产出售的形式,处理长期亏损的子公司,从而获得收益“补血”。
就目前债务的解决方案、公司未来发展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致函海王生物,截至发稿时,仍未获回复。
债务缠身
经历了2017年的疯狂“买买买”,海王生物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
7月5日,海王生物披露2018年累计新增借款情况,主要财务数据显示,在2017年末借款余额达98.34 亿元后,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借款余额达128.13亿元。
上述借款情况还显示,海王生物2018年1—6月累计新增借款金额达29.78亿元,该累计新增借款占2017年末净资产64.67亿元的比例达46.06 %。
海王生物还披露了此次新增借款的分类,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较2017年末各类借款余额变动情况及占公司2017年末净资产比例情况。
新增借款主要来自四大方面:即银行贷款增加11.92 亿元,占比2017年末净资产18.43%;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约增加9.87亿元,占比2017年末净资产15.26%;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借款、小额贷款增加 0.50亿元,占比2017年末净资产0.77%;其他借款增加7.50亿元,占比2017年末净资产11.59%。
“上述新增借款主要用于日常经营、补充营运资金及偿还债务。截至公告日,公司经营状况稳健,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海王生物称,公司将合理调度分配资金,确保借款按期偿付本息,上述新增借款对本公司偿债能力不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海王生物主要业务板块分为医药商业流通、医药制造和保健品及食品生产等。其中,医药商业流通业务系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该业务以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海王银河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和管理平台,业务覆盖山东、河南、湖北、安徽、黑龙江等多个地区,已形成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大型配送体系和组织架构。
实际上,海王生物的债务早在2017年底就持续增加,且多以短期债务为主。
据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最近出具的海王生物《主体与相关债项2018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以下简称“大公评级报告”)显示,2017年末,海王生物短期借款规模大幅增加,同时公司发行了一期中期票据、一期公司债券、三期超短期融资券和一期短期融资券,合计发行规模41亿元,由此导致2017年末总有息债务为111.58亿元,同比大幅增加61.22亿元。
上述报告指,截至2018年3月末,海王生物债务来源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总有息债务为136.93亿元,短期有息债务占总有息债务的比重为80.30%,比重较高。其中,公司于2017年发行合计为25亿元的3期超短期融资券和1期短期融资券将集中于2018年6—8月到期,短期内存在一定集中偿付压力。
海王生物的债务问题引发了外界关注。就在7月5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有投资者提问:“现在的融资环境下,公司的外部融资情况怎样?”
海王生物回复称,首先公司融资渠道畅通,除正常的银行授信融资外,公司目前在银行间、交易所发行的债券融资项目均在有序开展中。
“如果以贷款的形式从银行拿钱,就会面临一些问题,第一是拥有固定成本,第二是到期需要还款等,尤其近期银行资金卡得比较紧,一旦发生断贷情况,上市公司就会出现一定的资金风险。”瞿镕表示。
遭遇并购“后遗症”
“从2015年开始至今,是国内资本市场医药并购的高峰期,融资环境顺畅,海王生物等上市公司都在加速并购,但通过贷款的形式来筹措资金,可能会出现一些风险性问题。”瞿镕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为提升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国家在近年来陆续出台数项政策以促进行业整合。2017年是包括“两票制”在内的诸多重要行业政策逐步落地执行的一年,业内“大鱼吃小鱼”的现象频频出现。
在此大背景下,医药商业流通业务占据主营超过八成以上的海王生物,加快了收购兼并和资源整合的力度。
据大公评级报告统计,2017年海王生物并购医药商业流通企业达25家,“公司仍通过并购整合各地的中小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拓展业务区域,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海王生物确实是尝到了甜头。通过收购而来的子公司并表,公司2017年业绩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7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实现营收249.40亿元,同比增长83.30%,“主要是销售规模增长及并购企业增加所致”。
在利润层面,海王生物2017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36亿元,同比增长52.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约6.95亿元,同比增长71.97%。
大公评级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海王生物营收和毛利润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占收入和毛利润比重最大的医药商业流通业务通过收并购及拓展的模式扩大规模所致。同期,公司毛利率小幅下降。”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其中新收购的河南海王百悦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康诺盛世医药有限公司和安徽海王国安医药有限公司,2017年实现收入分别为13.49亿元、11.97亿元和6.0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2亿元、0.30亿元和0.26亿元,对海王生物收入及利润形成贡献。
不过,按照瞿镕的说法,在获得并表业绩增长的同时,收购的另一面,是让上市公司背负沉重的债务,同时面临内部整合管理等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方面,2017年,海王生物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同比上年分别增长84.28%、77.02%,“主要是销售规模增长及并购企业增加所致”。
此外,海王生物的商誉以及应收账款出现暴涨。2017年报显示,商誉同比增长644.47%,主要因本期对外溢价收购所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94.39%,主要因本期销售规模增加及企业并购增加所致。
据海王生物审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海王生物公司商誉余额达35.55亿元,商誉减值准备余额508.66万元,商誉账面价值35.49亿元。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海王生物应收账款余额141.18亿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余额1.06亿元,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40.12亿元,账面价值较高。
直到今年一季度,海王生物的应收账款仍在持续增加。大公评级报告显示,2018年3月末,公司应收账款为151.14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7.86%,主要是并购企业增加导致应收下游销售款有所增加。
“新设或新收购公司增加迅速,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一些新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及新并入本公司体系后,能否适应公司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都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考验。”海王生物指出。
出售子公司“补血”
持续负债下,海王生物通过出售旗下子公司换取资金,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7月2日,海王生物发布的关于转让子公司潍坊银河投资(000806,股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坊投资”)股权的公告称,鉴于子公司潍坊投资无实质经营业务,且近几年来持续亏损,为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盘活闲置资产,拟1.15亿元转让潍坊投资100%股权。
据工商资料,潍坊投资由海王生物与其子公司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银河”)2家股东于2007年11月共同出资组建。股权变更之后,山东银河持股100%。
公开资料显示,潍坊投资住所位于潍坊高新区健康东街甲198号。近年来,这家公司净利润持续亏损,且长期负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潍坊投资净利润分别亏损313.78万元、308.10万元和77.04万元;同期,负债总额分别为9430.55万元、1.01亿元和1.03亿元。
即使如此,潍坊投资的评估价值似乎并未受到影响。此次接盘方并不是与海王生物业务相同的医药行业企业,而是当地两家地产商—潍坊利和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坊利和”)和潍坊恒昊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坊恒昊”)。海王生物称,其与两者非关联关系。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两家地产商选择出手接盘,或与潍坊投资目前的资产特点有关。
据资产评估报告,潍坊投资整体业务板块现在仅为母公司业务整体板块的开展提供业务平台支持,截至2018年3月底,其资产的构成主要为山东银河出资购买的土地,山东银河业务发展需要归拢到其医药业务平台内的个代业务的代收代付款项业务,除此之外无其他任何业务开展。
海王生物称,本次股转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潍坊投资的股权,其将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本次股权转让预计将获得投资收益约0.8亿元,将对公司本年度利润带来积极影响,所得款项将用于公司日常经营,有利于公司发展主业和提升盈利能力,以及长远发展。”海王生物称。
外界认为,海王生物出售潍坊投资是一种“补血”行为。对此,在7月5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海王生物回应称,标的公司财务指标已和出售公告同步进行了披露,“该标的公司并无实际经营业务,且近几年持续亏损。此次出售资产为公司优化资源配置的一次正常运营决策行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