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树有新叶、人有新生。伴随着抗疫战场不断传来向好的消息,伴随着复工复产节奏的稳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运营在逐渐走向正轨。疫情虽在、难挡春归。洞见新生,让我们一同去发现新的机遇、新的力量、新的希望。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赵延心 吴晔)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等七大领域。业内普遍认为,受益于本轮新基建的启动,充电桩建设速度有望加快,技术优、市场应用积累深的充电桩设备生产企业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带动转型升级 催生万亿市场蓝图
在政策助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过去10年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快速发展。
2019年12月初,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高于此前的20%目标。作为国家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为充电桩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新基建将起到非常大的‘稳投资’作用,部分缓冲疫情对今年经济的影响,同时又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将会迎来加速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也将会直线上升。”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说。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2019年底车桩比为3.5:1,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赛迪顾问研究显示,未来10年,我国充电桩建设仍然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万亿规模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充电桩市场的优胜劣汰
虽有万亿市场在召唤,但是,充电桩正在加速优胜劣汰。
就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充电桩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压力,市场运营商方面集中度相对较高,市场份额排在前五位的运营商占据了多半市场。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直接参与充电桩领域的企业超300家,而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50%的企业已经退出该行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经营困难。
于德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充电桩的窗口期已经临近,机会窗口即将封闭,类似电信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行业运营商就是三到五家”。
“充电桩作为新基建项目,技术迭代要求高,同时具备能源互联和数据互联的属性。对于拥有丰富新技术积累,借助市场快速迭代,开拓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企业持续利好。”于德翔说。
充电桩与充电网
新基建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不仅仅是传统的充电桩,“新”代表新的数字化技术,是指充电桩与通信、云计算、智能电网、车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
梳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链、分析行业发展趋势,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我们峰认为,产业价值向运营环节转移,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基于充电数据的后服务市场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充电是一个智能化的产品,技术迭代要求高,同时要具备能源互联和数据互联的属性。而充电运营运维,更需要庞大的团队和技术要求。特来电,一直坚持做的不是充电桩,而是充电网,一张巨大的安全、智能、互联的充电网。” 于德翔透露。
据悉,依托于领先全国的26万个充电终端和上亿次的充电次数,特来电形成了在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和建立大数据库方面的领先优势。海量数据处理及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为特来实现电大数据服务提供了基础,为此特来电打造了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生态云平台。
单个充电桩好做,但布局整个充电网并非易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充电网是把全国千万的充电桩按照网络布局,实现物理连接,在云端实现数据链接,进行能源的智能调度,同时收集汽车、用户、能源、支付大数据,从而打造成智能制造+充电运营+数据增值服务的价值闭环新生态。“充电网不仅能满足规模化车辆和用户的需求,还能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能源的管理能力。” 于德翔说。
投资前景虽好,但于德翔呼吁,国家和行业要提高充电桩企业的准入门槛,支持有安全防护、质量保障的技术和产品成为行业标注,充电补贴应适度向充电运营企业和用户倾斜,以增强企业信心和用户信赖度。
孙会峰建议,地方政府应优化传统基建建设模式,高度重视数据、运维等软性层面建设。
“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都是面向未来的“硬核力量”,背后连接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果说,中国的强大将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相信,“新基建”的顺利落实也能为中国带来更多可能和新的机遇。随着5G和AI技术的成熟应用,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将会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充电桩,充满极大的想象空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