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国际丨关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编者按

日前,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平淡收场。与此同时,两国贸易摩擦升级,双方互对16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的政策措施正式生效。据美联储官员透露,今明两年美国将进一步加息。在此背景下,本版就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进行了分析,以飨读者。

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应保持战略定力

——访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王卓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8月23日,特朗普政府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16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关税,随后我国立刻跟进,以同等力度回击美国商品,并于23日12时01分正式实施。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王卓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应在全球治理变革的大视野下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保持战略定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保持战略定力,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对于此次加征关税,中国商务部表示,美方一意孤行,其做法明显涉嫌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此,中方坚决反对,并不得不继续作出必要回击。同时,为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中方将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就此征税措施提起诉讼。

“总体而言,要把此次贸易摩擦放到全球治理变革的大视野中去应对,通过此次应对,成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才是最重要的。”王卓认为,应对贸易摩擦要保持战略定力。从大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虽有波折,但不会停滞,更不会逆转。经济全球化加速,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而以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以WTO、IMF等多边机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从而导致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直至引发“逆全球化”一时暗流涌动。顺应全球化大势,避免全球化问题,必须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从多边体制到区域框架,是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向。”王卓表示,大国在此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也要在此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和诉求最大化,因此会引发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与中国围绕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战略博弈。他认为,当下应该围绕全球治理变革路径,重点分析美国的历史与现实、欧盟的传统与变革、日本的跟进与进取以及中国的贡献与超越。而有关大国围绕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战略博弈,则要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展协定(CPTPP)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为中心展开。

具体而言,中国与美国、日本关于全球治理变革路径的博弈,主要是围绕TPP/CPTPP展开的。或者说,围绕TPP/CPTPP的战略进退,集中体现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在全球治理变革路径选择层面的战略博弈。据王卓分析,美国奥巴马政府全力推进TPP,很大程度上是在其以往依靠两大多边机制(WAO、IMF)越来越难以维持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操控之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包括TPP在内的“两洋战略”上。为此,也要求日本跟进,从而促使日本在全球治理变革的路径选择上,被动跟进美国参与TPP的战略。不过,特朗普上台第一天即宣布美国退出了以往由其全力主导的TPP,并在其他全球治理机制中,也开始推行“退出”战略。在此背景下,日本又一改以往跟随美国的战略,联合其他10个TPP成员,全力推进没有美国的TPP11,即所谓CPTPP。对于美国和日本的这种战略态势,中国如何应对显然成为重要战略议题。

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在王卓看来,面对全球治理变革的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面对贸易摩擦,中国最重要的抉择是继续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倡议的大框架下,迄今取得的最大进展,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成功启动和平稳运转。在“一带一路”的主体内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其中的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贸易畅通,AIIB显然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更加重要的是,目前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核心领域在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变革,AIIB显然直指核心。而美国、日本与欧洲大国在对待中国全力推进AIIB,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应对。欧洲大国宣布作为发起国参加,成为AIIB启动过程的重要转折,而美国和日本迄今仍未明确表示加入甚至是抵制的态势。AIIB仍将是中国与美日在变革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上展开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

王卓表示,我们应坚持“一带一路”的核心地位,建立“平行双层膜治理结构”和“软两极”格局。“平行双层膜治理机构”是指在全球治理体系框架中最终将形成以中国和美国各自为主的两套体系,但是不是对立分割的,而是像膜一样有弹性,在维护现有体系中绝大部分是一致的,可以贴在一起合而为一,而不一致的地方又可以各自平行运作。“软两极”是指如果对抗加剧,也可能两张膜彻底分开,平行运行,成为对抗。但是即使这样,也不会成为历史上美苏争霸硬两极的地理和意识形态等全面对抗的局面。如此,可以避免历史上美苏争霸实行的硬两极对抗对现有全球化和人类的伤害,又可以维护两种路径代表的治理体系的最大公约数。

此外,中国应马上主动声明加入CPTPP,改善中日关系。同时,做适度让步,尽快完成中日韩FTA及RCEP谈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美、欧、日等认定中国的贸易政策属于非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国将很容易被继续卷入反倾销的指控。二是主要经济体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即间接指出中国违反了入世承诺。三是若被认定仍属非市场经济,中国会被认为是破坏自由贸易规则的,将在美中贸易摩擦中处于下风。对此,我们要提前加以防备。

警惕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引发通胀上行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8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中美最新一轮贸易谈判结束,未取得明显突破。同一天,特朗普政府对16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措施正式生效。中方随后出台了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征税措施。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发酵。

对我国GDP影响有限

今年3月23日,美国政府宣布基于所谓“301调查”结果,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由此,中美贸易摩擦白热化。此后,对于美方一意孤行、出尔反尔,一再发出贸易摩擦威胁并不断升级事态的行为,中方被迫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自7月6日开始,中美双方向彼此价值340亿美元的商品互征关税。8月23日,双方对额外160亿美元的商品互征25%的关税。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温。

从总量看,500亿美元占中美两国经济的比重非常有限。根据西泽研究院的研究,结合出口和进口弹性的影响,且考虑我国采取相同反制措施的情况下,美国对自我国出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将拖累GDP增长0.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仍须注意,若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对双方的不利影响将会扩大。

或引发通胀上行压力

因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市场担忧,可能会在通胀预期方面有所体现。自7月6日中美开始互征关税,7月CPI同比增速2.1%,环比上升0.3%,环比处于近6年来的次高水平,显示7月通胀有所抬头。

相关市场人士分析称,加征关税或已传导至国内物价,并有可能引发下半年通胀上行。如果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且原油价格上行延续,叠加人民币贬值造成的输入型通胀影响,下半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通胀压力。

例如,截至目前,中美贸易摩擦虽未对外贸进出口和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大豆、钢铁等大宗商品市场将产生明显影响。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大豆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年6月,中国累计取消了61.5万吨美国大豆订单。7月23日,中国再次取消了16.5万吨美国大豆订单。

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发布报告认为,中美双方互相加征关税,将会导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额下降约50%,同时,中国进口大豆价格也会上涨5.88%。

此外,据统计,2017年,中国进口大豆约9553万吨,前三大进口来源国分别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由于对美国大豆进口需求量巨大,即便中国今后从别国进口大豆,仍无法填满这个巨大的“窟窿”。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制定减少动物饲料蛋白质的办法,应对大豆减少。

此外,豆粕含有44%的粗蛋白,不仅容易获得,而且价格适中,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猪、家禽和奶牛配合饲料的蛋白源。根据上海钢联农产品网的分析,在正常蛋白使用中,菜粕和玉米酒糟DDGS是与豆粕替代量最大的品种。但中国从2017年1月份开始,对美国进口的DDGS实施征收40%以上的反倾销税和10%以上的反补贴税,DDGS进口之路基本被关闭。而在菜籽压榨方面,中国进口能力在1200万吨左右,去年实际进口475万吨,理论上还可增700万吨,但也无法满足。中国赖以大豆生存的动物饲料行业因此遭遇危机,除了养殖业,有报道称,至少有20家大豆压榨工厂减产或停产。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由于进口多元化及可寻求替代品如菜油籽、面籽等,国内大豆及豆粕价格涨幅将会十分有限。

再看钢材,2017年我国对美直接出口钢材占总出口的1.6%,如果考虑转口贸易,2017年我国对美出口钢材占比为7%以内,对钢材出口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若贸易摩擦范围扩大化,美国采取对更多国家加征钢材关税,则将强化对我国钢材出口的抑制作用。

在市场人士看来,加征关税将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若进口商品主要分布在原材料和中间商品,会通过产业链的上游向下游传递推升通胀;若进口商品主要分布在消费品,则将直接提升居民购买价格。

贸易摩擦长期化趋势值得警惕

此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如果中国政府不改变当前知识产权结构、产业补贴计划和关税结构并购买更多的美国产品,那么将对中国每年出口至美国的5000亿美元产品全部征收惩罚性关税。

“从市场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长期化的趋势,而且从经贸领域向其他领域扩散,导致中美关系全面的结构性变化,未来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都会发生深刻变化。”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在公开场合如此表示。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两国并未停止沟通,也尝试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以弥合贸易分歧。中方一直愿意向美国提出一些开放市场的措施,增加对美国能源和农产品的进口,并保证人民币不会大幅贬值。但在美方看来,这与美国政府官员在5月提出的一份要求广泛让步的清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过,那份清单被普遍视为不切实际。

如今,在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他们将开始转嫁因关税导致的成本上涨,这些举措将反映在最终的商品价格上。与此同时,如何权衡关税的影响,正成为美联储的一项挑战。

决策者表示,在提高关税以及由此引发的报复成为通胀隐忧的同时,贸易摩擦还可能拖累企业信心,促使企业搁置投资,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尽管目前中美贸易谈判缺乏实时性进展,但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并未减缓。需要提醒的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酝酿以及美联储预计年内还会加息两次的预期,也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开放和金融运行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可能还会影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更加宏观的整体思维和更为灵活的施策工具。

资料链接

中美贸易摩擦进程

(2018年)

3月23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并当场宣布,将有可能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4月3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其网站公布了长达58页的对华征税建议清单。该清单基于“301调查”,包含大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建议税率为25%,总额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医药等行业。

4月4日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4月5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考虑对中国商品征收1000亿美元额外关税。

4月16日

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公司中兴通讯出口电信零部件产品,期限为7年。

5月4日

中美贸易磋商在北京落下帷幕。中美双方在两天的时间里进行了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双方均认为,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十分重要,双方应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解决经贸纠纷。

5月16日

应美国政府邀请,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率领中方经贸团于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抵达华盛顿。

5月19日

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

5月29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仍将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具体商品清单将在6月15日公布,关税将在此后不久施行。

5月29日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发表声明:我们对白宫发布的策略性声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显然有悖于不久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达成的共识。无论美方出台什么举措,中方都有信心、有能力、有经验捍卫中国人民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中方敦促美方按照联合声明精神相向而行。

6月2日

6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带领中方团队与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带领的美方团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就两国经贸问题进行了磋商。

6月4日

美国白宫就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发表声明称:本轮磋商于周末结束,由商务部长罗斯领衔的美方团队与中方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一系列会晤。会晤聚焦于通过促进农产品和能源对华出口便利化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削减美国贸易逆差、提振美国经济增长、增加美国就业。

6月7日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将履行在美国华盛顿达成的共识;而本次中美经贸磋商的细节尚待双方确认;中国不希望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6月15日

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措施,同时对约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开始征求公众意见。

6月16日

中国商务部回应: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进口金额约340亿美元,2018年7月6日起生效。同时,中方拟对自美进口的化工品等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涉及进口金额约160亿美元。

7月6日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美国将于当地时间7月6日起对第一批清单上818个类别、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

7月10日

美国政府列出了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拟征收10%关税的清单。

7月11日

中国商务部回应: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不得不作出必要反制。

8月1日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拟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之前的10%上调至25%。

8月3日

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20%、10%、5%税率不等的关税。

8月7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第二批对价值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的最终征税清单,其中包括279项商品,并宣布将从8月23日开始向这些商品征收25%的关税。

8月22日

应美方邀请,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率中方代表团于8月22日至23日在华盛顿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马尔帕斯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就双方关注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建设性、坦诚的交流。双方将就下一步安排保持接触。

8月23日

美国在“301调查”项下对自中国进口的16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关税正式生效。中方对美约16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也于同一天正式实施。

(本报记者张娜据新华社报道整理)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史晓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