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中涉及的重点行业之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阶段,高端装备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新旧动能切换的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9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比提高到15%,预计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7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细分行业具备较大市场空间。
本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面临的外部环境、产业链上下游运行情况以及行业投融资状况,并作出相应的风险提示。
目 录
一、行业内涵及特征
1. 内涵及分类
2. 行业特征
二、外部环境分析
1. 政策环境
2. 经济环境
3. 技术环境
4. 国际环境
三、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1. 行业运行状况
2. 行业发展趋势
3. 重点细分行业运行状况
4. 行业区域分布
四、行业投融资状况
1. 行业投资状况
2. 行业融资状况
五、风险提示
1. 政策风险
2.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
3. 对外贸易风险
4. 技术风险
5. 产能过剩风险
一、行业内涵及特征
1.内涵及分类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2.行业特征
(1) 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装备水平,进而决定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规律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以煤炭、有色、钢铁为代表的传统重工业向以高技术、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阶段,高端装备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从全球来看,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着力点,加大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都致力于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聚焦发展高端装备。
(2) 高进入壁垒
我国企业进入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较高的生产许可壁垒和资金壁垒。一是生产许可壁垒高。随着国家提倡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以及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端装备制造生产许可壁垒也越来越高;二是资金壁垒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购置现代化设计软件及加工设备、特大型高精度数控设备和成套检测设备等,需要企业具备较强资金实力。
(3) 高附加值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一是技术含量高,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继承;二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决定其附加值高于传统机械行业;三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地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二、外部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近年来,行业政策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引导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主要围绕强化基础、突破高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1) 夯实工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
核心零部件和相关技术的缺失,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零部件所涉及的高科技属于“封闭式”研发,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依靠购买获得。为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化能力和质量,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引导行业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重点突破,选取具有标志性典型意义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问题,缩短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夯实行业基础。
(2)促进融合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主线。推动两化融合,能够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此,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3)发展绿色制造,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政府近年来着力于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同时进一步提升净化环境的技术手段,维系、创造自然财富,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完善节能监察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行业政策着力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将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往上游扩展提供科研、设计、咨询、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
2.经济环境
(1)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自2015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季度GDP增速已连续十个季度保持在6.7%和7.0%之间。2018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8%,与去年全年持平,但名义GDP增速略有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由上年同期的下降转为增长10.9%。从实物量看,上半年发电量增长6.3%,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1-5月铁路货运量增长15.2%,而上年同期为下跌7.7%。从效益看,各类收入明显改善,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9.8%,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
(2)新旧动能切换,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实现稳步提升,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16年的73.3%回升到2017年的77%,2018年上半年同比又回升了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从2015年同比下降2.3%,转为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分别增长8.5%、21%、17.2%。同时,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了67.4%和48.4%,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快于整体工业增速,2018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1.6%,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高4.9个百分点。
3.技术环境
(1) 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体系较为成熟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协同、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各方面共同推进的格局,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系已基本成熟。如在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配套较为完善的航天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试验体系及产品质量保障系统,是当今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多类航天产品、发射服务及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揽子服务的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已成功突破和应用316台关键技术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支撑技术体系。
(2)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较为薄弱
我国虽已成为制造大国,多项技术取得一定突破,但是在全球研发制造实力尚排在第三梯队。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日本还有部分欧洲国家位于第二梯队。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产品结构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以机器人行业为例,我国机器人行业缺乏高端机器人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大部分机器人制造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现象突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
4.国际环境
(1) 国际主要经济体分化加剧,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
201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加速增长,特别是欧洲经济表现突出。2018以来,全球各经济体表现却有所分化。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3%,优于近年来的同期水平,而欧元区的GDP增速却从去年第四季度的2.7%降至1.7%,英国一季度GDP增速也从去年四季度的1.7%降至0.4%,创2012年二季度以来最低水平,日本更是出现九个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一季度GDP下滑0.6%。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的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长更显乏力,今年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PMI普遍维持在53以上,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仅略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尤其是是近期阿根廷、土耳其等国货币急速贬值,经济动荡加剧。
(2) 中美贸易摩擦升温,阻碍高端制造业发展进程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措施。总体来看,此次公布的清单主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具体为航空航天设备、高铁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农机装备、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新材料、船舶和海工装备等。
三、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1.行业运行状况
(1) 市场空间
近年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效果进一步显现,装备制造业领跑工业经济增长,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技术进步取得明显成效,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对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9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比提高到15%,预计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7万亿,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
(2) 行业经营绩效
从经营状况来看,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呈现回暖态势。2017年,各细分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较201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17年,智能制造行业率先复苏,主要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航空装备制造行业在军民融合、技术升级等因素驱动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润稳步增长;航天及卫星产业上市公司收入稳步增长,但部分企业受研发及市场投入费用增加、政府补贴变化等影响,利润下滑;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中国中车受现代服务业业绩下滑影响,收入下滑,但其他主要上市公司收入均呈现正增长;海洋工程与船舶行业仍处于周期性谷底,半数以上企业收入仍处于下行通道。
2.行业发展趋势
(1)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生产性服务业将科技、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技术等引入,带动制造业各行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链条升级改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5%,而目前,德国、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具备较大增长空间。以下因素将驱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利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性的特征决定了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相关和互补关系,行业升级将带动科技研发、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快速发展;
二是客户需求升级,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随着传统企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持续推进,生产制造与研发设计、售后的边界逐渐模糊。部分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成套服务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新增长点;
三是高保有量利好售后服务需求快速发展。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等行业市场保有量快速增长,推动行业维修需求稳步增长。2012年以来,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工业增加值持续高于全行业工业增加值。随着保有量持续增长,维修、租赁以及再制造等产品后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2)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核心零部件将成为行业突破重点
我国制造业虽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仍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 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到 2025 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 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持续提升,我国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取得一定进展,工程机械行业中的液压件,工业机器人行业中的国产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相继实现进口替代。未来,我国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将继续成为政策重点扶持对象,有望逐步实现技术突破。
(3) 行业“走出去”成为市场拓展主要方向,机遇与挑战并存
推进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对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和领域、加快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走出去”面临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与合作,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占行业海外市场的半壁江山。“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空间广阔,其沿线众多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低于30%,未来对铁路、管线、机场、港口、核电、电信等能源设备和基础设备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从挑战来看,一方面,中美贸易环境恶化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向美国出口。从美国征税清单来看,美国压制“中国制造2025”目标明确,加大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拓展美国市场难度,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美国市场占海外市场份额较大,行业出口受较大影响。同时,如果关税影响持续存在,将直接降低中国要素竞争力,部分外资企业或将通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新的供应商或建设供应基地,改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另一方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难度较大。“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财政赤字严重、国家审计失灵、市场交易萎靡、消费需求不足、金融体制混乱、产业结构失衡、基础设施需求异化等问题突出。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来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设定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一带一路”大国战略与俄罗斯的远东经济繁荣计划、东南亚的振兴计划、中亚地区的技术引进计划等存在一定冲突。
总体来看,我国高端制造行业“走出去”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市场增量空间有限的背景下,“走出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我国政府将加强对行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行业内企业将加大协同效应,切实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走向海外市场。
3.重点细分行业运行状况
(1)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一是技术优势突出,跻身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大国。
近年来,我国加快高速公路、重载铁路、城际铁路和城轨交通适用的先进装备研发,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市场拓展初具成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首先,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17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线路长度达5033公里,累计已有25座城市的112条线路通车运行;其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具备全球领先的生产能力,并形成了以主机企业为核心、以配套企业为骨干、辐射全国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及服务产业链;再次,轨道交通装备和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制造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原始创造、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我国初步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重载和快捷货运列车、城轨车辆、大型养路机械、列车运行控制、行车调度指挥等产业的关键技术产品制造技术,部分产品已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二是高铁及城际轨道交通装备需求触底企稳,将迎交付高峰。
根据铁路总公司“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要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而截至2017年,铁路运营里程为12.7万公里。按照中铁总2018年初的年度工作会议,2018年新增运营里程要达到4000公里,这意味着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2019年及2020年新增运营里程需分别达到9500公里。此外,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高铁开工里程在2016年达到高峰,根据铁路项目建设周期,通常在开工3-4年后建成新线,印证了2019年及2020年新增运营里程将达到“十三五”期间峰值,据此测算,高铁装备的采购高峰将出现在2019-2020年。城际铁路近期新开工里程高峰在2015年,因此城际铁路装备也将在2018-2019年达到需求高峰。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收紧,行业未来发展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2017年下半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收紧,包头、西安等地多条地铁项目被叫停,“地铁建设热”迎来降温。据相关机构统计,2017年四季度以来,全国新开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占原计划比例不足30%,39个项目推迟或暂缓。2018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提高了申报建设地铁和轻轨的相关经济指标。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进度暂缓一年后,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重新启动了规划审批工作,审议通过了吉林省长春市第三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但并不意味着此前陷入停滞的申报项目都将获得通过。近期,符合要求的城市在新一轮地铁规划中体现出“有保有压”,成都市拟上报的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方案减少了6条线路和近85公里,武汉近期上报的规划方案减少了10号线、14号线、13号线、20号线等多条线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项目审批进度将取决于基建投资增速和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存有一定不确定性。
四是海外业务拓展进展低于预期,行业“走出去”将面临更大挑战。
2017年以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拓展海外市场进展较为不顺,海外市场收入虽然占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不足10%,但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天花板”效应显现,开拓国际市场成了保持行业规模增长的主要方式。2016年,中国中车海外市场份额高速增长,国际业务签约额约达到81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了40%。2017年初,中国中车提出当年海外市场签约额要达到90亿美元左右,但2017年中国拓展海外市场进展较为不顺,失去了英国和美国订单,海外订单签约额仅有50亿美元。2018年,中车将海外市场目标压缩至70亿美元,在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不明朗,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温的背景下,完成2018年的海外市场目标将面临更大挑战。
(2)机器人制造
一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较为完整,以系统集成为主。
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精密减速器,相关配套包括多类型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中游本体制造涉及本体设计、仿生材料和末端执行器等;下游系统集成服务包括复杂产品线设计和整体应用方案设计。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多为系统集成服务商。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更接近于美国模式,以系统集成商为主,单元产品外购或贴牌。从未来发展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化较为可行的模式是从集成起步至成熟阶段采用分工模式,即美国模式(集成)-日本模式(核心技术)-德国模式(分工合作)。
二是服务机器人竞争格局尚未稳定,智能服务机器人成新兴增长点。
当前,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竞合格局尚未稳定成型,面临良好市场发展契机,具有高频需求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成为主要投资方向,投资较为活跃。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使服务机器人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升,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自动定位导航等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不断深化,创新型产品不断推出,如灵隆科技、阿里巴巴相继推出智能音箱,小i机器人打造智能交互机器人等。目前,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快速向家庭、社区等场景渗透,为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具备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预计到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80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预计到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特种机器人市场:据估算,2017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7.4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步使用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进行作业。预计到2023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8.7亿美元。
(3) 航空装备制造行业
一是航空装备技术进步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强大的市场需求,航空工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环境。自2005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政策法规等,推动我国航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飞机制造方面,2017年5月,我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重大里程碑事件,也标志着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月,中国商飞与俄罗斯联航制造公司成立合资大飞机公司,标志着新一代远程宽体飞机C929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2017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研发的WS-15发动机基本实现量产,该发动机是为我国第五代战斗机研制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是航空装备制造市场呈现垄断竞争格局。
我国的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尤其是军用航空领域主要呈现垄断市场格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是我国航空产业主力。通用飞机制造方面,我国专门从事通用飞机主机制造的规模化厂商仅十余家,伴随着资本涌入通用航空制造业,各地新建(含筹建)通用航空制造业的航空产业园(含国家级)及部分民企合计有近四十家,国内通用飞机制造企业按投资主体性质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中央大型企业,主要是中航工业旗下的通用飞机制造企业和直升机制造企业等,本类企业是市场主体;第二类是地方国有企业,如重庆直升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等;第三类是中小民营企业,如西安凤凰、山东滨澳、北京科源等。
三是航空装备市场需求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航线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民航运力的快速增长需求以及通用航空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领域飞机的大量需求。
首先在民航商用航空方面,预计2017-2036年,我国市场将接收8575架客机,总价值约12104亿美元。其中,单通道喷气客机占64%;双通道喷气客机占23%;喷气支线客机占13%。预计2018-2020年,我国年均新增客机340架左右,市场价值约610亿美元,市场需求规模庞大。
其次在通航领域,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已获得颁证可保障通航起降的机场达到404个(含运输机场231个),在册通用飞机达到2415架,预计到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器将达到5000架以上,且国产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机队中的比例明显提高。预计2017-2020年均新增通用航空飞机800架左右,市场需求规模庞大。
最后在航空零部件领域,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国内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设计、生产和设备工艺等竞争力将会不断加强,预计到2022年,我国民用航空飞机零部件制造行业将实现近270亿的规模。
四是航天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军转民”取得一定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关键阶段,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军转民”取得一定进展。军工院所改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航空航天装备主要军工院所改制取得积极进展,航天科技集团7院7304厂企业改制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航天科工九院)与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四院)资源整合成立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同时,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率有所提升。近年来,国防科工局积极推动军工单位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企业资产化率有所提升,截至2018年6月,我国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率分别达到20%,中航工业集团资产化率达到60%。
(4) 卫星导航与服务产业
一是北斗导航商用条件日益成熟。
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服务产业链逐步走向成熟。首先,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组网进展顺利,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开启全球组网模式,我国计划2018年年内发射18颗左右“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到2020年底,将建成35颗卫星的全球覆盖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等服务;其次,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精度稳步提升,“北斗二号”的定位精度已由2012年的10米提升至6米,在中国境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服务。“北斗三号”将在定位精度上达到2.5米至5米,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最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成本逐步下降,中国北斗开发企业在5年内完成了GPS行业耗时15年的降本过程,北斗民用芯片单价已降至6元。截至2017年底,国产北斗芯片累计销量突破5000万片,芯片、模块成本已实现与GPS持平。
二是卫星导航与服务产业规模将稳步增长。
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同比增幅已连续7年保持20%以上,其中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达到80%。预计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 2020年年产值将超过36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5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海事、电力、民政、气象、渔业、测绘市政管网等十几个行业领域,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推广应用已累计超过4000万台/套,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用户总保有量接近5亿台/套。截至2016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约45万。截至2017年4月,业内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53家。
三是民用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根据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中消费用户的分布情况,市场主要分为民用应用市场、军用应用市场及行业应用市场三类。民用市场包括私家车辆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个人位置服务应用、游戏娱乐应用等,目前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导航服务、车载导航服务和共享经济等领域。当前,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用户总保有量接近5亿台/套。预计2020年民用应用市场产值可达2758亿元;军用市场包括军事应用、公安武警应用、救急救灾应用,对精度等技术要求较高。2017年,我国国防开支为1.04万亿元,同比增长6.9%,受军改影响,从2015年开始国防开支增速下滑,随着军改结束,在“强军思想”的指导下,未来国防开支有望快速增长;行业市场包括国土资源、水利、农业、交通、测绘等方面,是关键及核心市场,目前处于标配化应用启动期。
4.行业区域分布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核心,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产业区为支撑,以及重庆、四川等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中部湖北、湖南、江西已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
(1)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主要分布于传统工业强省,吉林、辽宁、河北、江苏、山东、湖南、四川等省区借助其自身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势头较好,具备较强竞争实力。
(2) 工业机器人
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我国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呈现出“全面开花,区域集中”的特点,全国各主要省(市)均建有机器人产业园,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东北是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聚集区。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正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特色机器人产业园区形成新一轮产业集聚。全国范围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热潮,促进了地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
(3) 航空装备制造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在全国16个省(市)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长三角及陕西为核心,以珠三角、东北地区为两翼,以北京、天津、四川等研发、制造为支撑的航空产业格局。既有国家三线建设、中航工业布局下发展起来的传统航空工业强区,也有紧抓航空产业发展机遇快速兴起的新兴航空产业基地,如天津、珠海等。
(4)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主要集中于京沪,建造集中在沿海区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主要分布于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江苏苏中地区、上海、浙江浙东地区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珠海为主的珠三角地区。
四、行业投融资状况
1.行业投资状况
(1) 投资结构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逐步提升
2018年1-6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7316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比1-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滑,但投资结构呈现优化态势。从投资结构来看,1-6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6.8%,制造业中转型升级投资快速增长,1-6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1%。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2014-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0.6%、11.1%、12.1%和13.5%,2018年1-5月进一步提高至17.1%。而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长2.8%,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2%,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2) 创新驱动成为新增长模式,研发投资稳步增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随着劳动力、土地、物流成本快速提高,装备制造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在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部分传统装备制造行业生产已接近或达到历史峰值,依赖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成为装备制造业新增长模式,研发投入成为装备制造业投资的主要增量方向之一。因此,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投资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6176.63亿元。
(3) 军民融合持续推进,有望带动相关领域民间投资增长
自军民融合发展在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政策持续推动军民融合发展。2017年6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随后国防科工局发布《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并明确了6个方面30项年度工作任务。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这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为改进当前“民参军”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目前,民参军主要有以下四种实现方式:一是企业从生产民品转向生产军品;二是通过并购快速进入相应军品生产领域;三是通过产学研合理布局军品发展;四是通过设立军工相关产业基金,寻找军工领域合适标的进行投资及并购。
据科技日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获得军品配套资格并进入我国军工一线采购的民营企业已超过3000家,未来,军民融合推进有望持续带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民间投资增长。
2.行业融资状况
(1) 银行业加大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支持力度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方向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领域,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近年来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各主要商业银行均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2) 机器人行业资本市场融资活跃
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我国机器人行业频繁获得投资方的青睐,行业投融资热情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2017年以来,资本市场对机器人领域投资保持较高关注度,频繁出现千万级、甚至是过亿级的融资案例。资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五、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
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我国重点扶持的行业,行业发展对政策有较高依赖性,政策的连贯性以及政策出台后能否有效落实将对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收紧、轨道交通建设审批节奏放缓,将导致行业面临一定下滑风险;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受低空空域放开、通航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影响较大,相关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或不能有效落实将影响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2.宏观经济下行风险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平稳,但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导致宏观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加剧。从国内环境来看,企业融资难、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短期下行压力。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属于顺周期性行业,若经济下行将对企业购置设备需求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行业发展。
3.对外贸易风险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成为全球遭遇双反调查与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及中国产业升级的推进,我国高端制造业逐步成为各国贸易摩擦针对焦点:中美贸易摩擦直指“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工业发展,瞄准高端制造领域,采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政策,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设定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未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将面临更多的阻力与压力。
4.技术风险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小。近年来,相关企业重视对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国外对我国行业发展警惕性提高,技术封锁愈发严重,我国自主研发困难加大。此外,核心技术研发周期相对较长,研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产品在量产前存在被更先进产品取代的风险。核心技术研发成果不达预期或者超出计划时间,都将影响后期投产和回报,导致企业面临技术风险。
5.产能过剩风险
近年来,伴随着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投资快速增长,相关领域已显现出低端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现象。例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据统计,目前有28个省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组件列为发展重点,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但大部分机器人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部分地区在建地铁、购买车辆时,要求合作的企业在当地设厂,并将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纳入当地的规划。目前,珠三角地区已有轨道交通生产及配套服务基地6个,产能超过1000辆/年,并且多数还预留了二期规划,远远超出了广东省的市场容量,重复投资导致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研究团队
minshengyinhang
黄剑辉 huangjianhui@cmbc.com.cn
李岩玉 liyanyu@cmbc.com.cn
郭晓蓓 guoxiaobei@cmbc.com.cn
王 润 wangrun1@cmbc.com.cn
黄 赫 huanghe5@cmbc.com.cn
董运佳 dongyunjia@cmbc.com.cn
廖贝妮 liaobeini@cmbc.com.cn
施元雪 shiyuanxue@cmbc.com.cn
联系人|王润(微信:25053771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