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市首家上市民企,迪马股份(600565,股吧)可谓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迪马股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西南地区民企的一个典型样本。二十年前,迪马股份刚刚起步,在嘉陵江边为香港一家银行做出了第一台样车。如今的迪马股份,已经成为了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每年营收超过百亿元。
成立于1997年的迪马股份,目前已拥有超过20年的专用汽车制造生产经验。旗下全资子公司迪马工业是中国专用汽车制造领军企业,专业从事高技术专用车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公司是业内综合实力最强、产品最丰富的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工业企业五十强。多项产品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据老员工回忆,当时中奇公司(迪马股份前身)在经济开发区租了一间60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就开始了在特种车辆制造领域的征途。
走马圈地的 峥嵘岁月
迪马的成长带着改革开放的烙印。1997年发生了很多大事,香港回归,重庆直辖。正是这一年,迪马股份创始人罗韶宇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立了中奇公司,开始进入防弹运钞车市场,当时公司的第一个客户来自香港。
在中奇公司成立之时,防弹运钞车行业还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据当时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专用车市场研究》预计,到2001年全国防弹运钞车需求量为9520辆,此后5年银行系统对防弹运钞车新增需求总量为5.6万辆,市场前景良好。
当时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相对闭塞的西南地区,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暖风吹进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后,人们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重新主动选择自己的岗位。
不过,作为一个工业城市,重庆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拥有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这亦成就了迪马股份早期的高速成长。实际上,6000平方米的厂房很快便不能满足需求。后来又在一个地方租了个露天的场地,在非常艰苦的生产条件下赶做订单,而且一点都不影响产品的交付。
当时迪马股份各条业务线干劲都很足,销售人员积极开拓,生产车间的员工则拼命赶工。据老员工回忆,“当时中奇的订单很多,客户在公路上验车”。
为了改变场地局促的状态,建了新厂房进行生产。由于订单不断,新建的厂房很快又显得紧张起来。1999年1月,中奇公司再次扩大规模,整体收购(不含债权债务)了重庆柴油机厂旗下的重庆汽车改装厂。
1999年6月,中奇公司和重庆柴油机厂签订协议,收购了该厂总装车间的相关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7697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通过此次收购,中奇公司1999年全年的专用汽车生产能力比1998年增加了760辆,销售收入比1998年增加了1.62亿元,增幅达162%。也正是在1999年10月,“迪马”商标开始被使用。1999年4月,重庆汽车改装厂承接中奇公司资质申请,“渝城”牌运钞车等被列入《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1999年8月,中奇公司申请将相关运钞车商标改为“迪马”。
改革开放的红利
改革开放40年,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而迪马股份就是新机遇的既得利益者。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压根没有这样一个行业。当温饱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购买商品都要凭票供应时,对特种车辆的需求无从谈起。
1997年,在嘉陵江边为香港一家银行制造了第一台样车,当时的工艺流程还颇为粗糙。幸运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公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个标准,为防弹运钞车开启了一个新的市场。
迪马股份的第一个机会来自于政策敏感性。因为技术储备和过往的资源积累,公司成立初期更笨不愁订单,销售额攀升的速度类似于坐火箭,从600万元到6000万元,很快又到了1.2亿元,连续三年就已经符合上市的条件。
对于重庆汽车改装厂的收购更具备特殊的意义。重庆汽车改造厂的厂房占地30亩,收购完成以后,迪马股份算是有了自己的厂房。不仅如此,成立仅2年的一家民企,收购了一家国有企业,更是让员工士气大振。
业务的高歌猛进离不开员工的群策群力。上述老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加班是常态,大家都很拼。实际上从报酬的角度来说,即便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当时的待遇还不如目前,但当时的干劲真的不一样” 。
除了生产条件远远不如目前,待遇也远远不及目前,为何当时员工们的热情如此高涨?据了解,这跟当时员工的心态有关。譬如,有员工来自国企,希望比以前做得更好,才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 我以前是铁饭碗,主动打破了自己的铁饭碗,选择了一个泥饭碗,肯定更珍惜自己的泥饭碗。”在离开之前,这位老员工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担任厂长助理,对于其间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记忆。
从收入来说,当时迪马的待遇要好过国企,但是部分老员工之前已经做到了国营企业厂干的位置,当时国企还有集资建房等福利,离开意味着不仅要放弃一种身份,也有放弃很多现实的利益。
不过,民企亦带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上述老员工发现当时的民企和国企员工的精神状态很大的差异。譬如,当时其任职的国企,高管表面上工作也很繁忙,但是并不需要为结果负责。而到了民企之后,信息变得更为通畅,对外界发生的变化变得更加敏感。
迪马当时处于创业初期,完全不存在太多汇报的问题。从沟通机制来说,交代工作没有太多条条框框,也没有很多禁区。只要是上面交代的工作,都会想办法完成,部门之间的协同也很好。此外,在做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成长。在当时的国有企业,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做事会被当成“刺头”。
就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命运开始更多的掌握在自己手里。相比而言,国企更讲究论资排辈,很多人都是“熬”资历的心态。而在民企,可以将自己的职业成长与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发展顺利的话,可以预见职位和收入的升高。
实际上,对车间的基层员工也是如此。在没日没夜赶工的岁月里,碰到高管过来,有员工会开玩笑说老板你要多给点加班费。实际上,加班费和强度并不完全对等,更多都是员工心甘情愿的付出。
成长为行业龙头
11月12日,迪马收到了一封来自珠海市公安局的感谢信,来信是为了感谢在珠海航展期间,迪马工业售后工程师对现场应急炊事车的积极调试和全程保障。在珠海航展期间,迪马工业的三辆应急炊事车保障了航展近3000名警力的一日三餐。
这是迪马在细分领域影响力的缩影。实际上,迪马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防弹运钞车生产企业,是人民银行总行、公安部运钞车定点生产企业,是工、农、建、中、交等各大银行、邮政总局、农经系统等大单位的定点采购企业,“迪马”牌运钞车市场占有率稳居同行业第一。迪马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700多个特约维修点,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营销网络、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
对于迪马股份而言,200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2000年,中奇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2年,迪马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600565,发行2000万股,发行价15.8元/股,募集资金3.16亿元。
完成募资之后,南岸区政府批了170亩地,迪马股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厂房扩建。
2005年,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迪马股份茶园厂区开始投入使用。迪马股份及时通过募资扩大生产,促使产品质量提升,生产速度加快,全国营销网络逐步建成。此时的迪马股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成为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从最初租赁厂房,到收购30亩地搞生产,再到自建170亩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不断给迪马股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迪马股份也紧紧抓住机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自我成长。
迪马股份通过上市改善了公司的生产条件,扩大了产能,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强了。一些社会招聘的职业经理人开始进入公司,迪马股份通过人才再来重新改造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迪马股份茶园厂区并非一下子就建成的。整整有三年时间,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一个车间一个车间的搬迁。最早搬迁的是钣金车间。当时的钣金车间只有一层蒙皮,冬冷夏热。据老员工回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因为比起重庆汽车改造厂的厂房条件又有所改善了。第二年将涂装车间搬迁时,原来的蒙皮中又加了一层保温层,变成双层了,有了隔冷隔热的效果。
防弹运钞车这个行业,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机会,恰好被迪马股份捕捉到了,并且享受了行业高速发展期的红利。
打造百年企业
对于机会的捕捉总有运气的成分,但运气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事实上,2005年开始,行业进入了平台期。特种车辆的机会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但是它的行业空间相对狭小,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
迪马股份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先后通过合资重组了重庆南方迪马专用车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收购深圳市达航工业有限公司,组建迪马北京子公司,建立西南,华北,华南三大产业制造基地。同时,秉承技术推动企业的经营理念,成立专用汽车研究院,拥有200多名技术人员的研发团队,数百项专利技术。目前金融押运和通信类车产品是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站稳国内市场的迪马股份并没有故步自封。由于特种车辆属于小规模定制化产品,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还需要拓展海外订单。迪马工业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迪马股份已经以香港市场为跳板加快对海外市场的布局。
得益于迪马工业的提前布局,加上迪马防弹车质量过硬,产品很快获得了香港市场份额最大的4家安保公司认可。据了解,香港约有90%以上的银行,都雇用这4家安保公司进行押运。另一方面,这4家公司也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安保公司,业务遍布全球,迪马股份依托其市场渠道,就能顺利将产品卖到海外市场。2016年,迪马股份出口到美洲市场的40余台防弹车,正是这些保安公司牵线搭桥。
值得一提的是,迪马股份的危机意识很强。高管组织了一个学习俱乐部,每周都有读书会,参与者轮番上台分享心得。公司设立了一个培训中心,组织高管培训,向一些知名企业学习管理经验。此外,会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过来,基本上每两年搞一次管理变革。
一位迪马股份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迪马股份与三一重工(600031,股吧)有很多共性。三一重工的前身是始创于1989年的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2000年成立股份公司,并于2003年登陆上交所,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之一。两家企业的共性是紧跟时代脉搏,把握产业政策,这让企业在创业初期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迪马股份的遗憾在于,因为细分行业不一样,对国家发展的节奏感知不一样,导致了目前三一重工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更胜一筹。
上述高管表示,未来五年,自上而下会给予迪马工业更多资源,抓住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争取能将迪马股份打造成百年企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