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通胀迈入“3”时代,GDP即将挥别“6”时代!A股吓傻了!真这么糟糕?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今天上午10点左右,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及9月的部分经济数据。

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三季度的GDP增速,根据统计局,三季度GDP增速为6%。这一数据不仅低于预期的6.1%,不仅是1992年以来的新低,也意味着我们即将挥别“6”时代。

10月15日,统计局也发布了通胀数据,CPI上涨了3%。这一组合,看上去像极了“滞涨”,今天A股全线开跌。

1

GDP增速滑至6%,消费有企稳之势

2019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长6.2%,季度看逐季下滑,2019年一季度与2018年四季度持平,一度让人燃起GDP企稳的期待。但随后二季度又重新进入下降通道,三季度降到了6%。从前期发布的经济数据来看,6%的增速有些超预期,但也属意料之中。

不过三季度分月来看,9月份出现了好转的迹象,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8月回升1.4%,当然,整体还是偏弱的。

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加出口。

先说消费,因为7月1日多个地方正式实施国六排放标准,5月6月汽车经销商加大了国五车的促销力度,尤其是6月份,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7%,这推动6月社会零售总额增速达到9.8%,是2018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但这个窗口过后,汽车零售额继续进入下降通道,带动了社零的下降。

拖累消费的另一个领域是金银珠宝,7月下降1.6%,8月下降7%,9月又下降了6.6%。这点有些让人意外,因为黄金这类产品有买涨不买跌的说法。但很明显,这轮黄金消费,虽然金价在涨,但消费并没有出现2010年,2011年那样的盛况。

不过9月的消费数据有回暖企稳的趋势,9月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边际改善明显的一个是通讯器材类,9月同比增长了8.4%,较8月份回升了4.9个百分点,是今年的最高增速;另外就是汽车,降幅收窄至2.2%。

再说出口,出口今年表现不佳。2018年出口数据不错,有抢关税窗口的效应在。2019年一方面承受抢窗口效应的消失,另一方面今年关税进一步增加,负面效应就慢慢出来了。从国家和地区看,美国是拖累出口的主因,8月份下降了16%,9月份又下降了22%,关税的负面影响很明显;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还可以,但日本与欧盟因为国内经济下行,需求变得低迷,对中国的进口增速也在逐月降低。

最后说投资,投资今年逐月下降。房地产投资继续景气,增速有所下降,基建投资继续在加码,9月份到了3.44%,但制造业投资仍然十分低迷。另外可以看出,政府对基建投资比较谨慎,自去年7月政府表态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以来,基建投资的增速也只是从0.26%恢复到3.44%。

三季度GDP降到6%之际,这本来是呼唤央妈宽松政策的时候,然而9月份的CPI同比增速却到了3%,这不免让人担忧“滞涨”,怀疑央行的工具空间。

2

通胀迈入3时代,货币宽松仍有空间

但这点担忧是多余的。

许多人会把中国现在的状况与美国70年代的滞涨相比,其实不可同日而语。美国当年的物价上涨虽然有油价方面的冲击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货币方面的因素。是货币投入过多,导致了所有商品的物价全面上涨。在石油冲击之前,美国通胀1966年就突破了3%,此后攀上一个又一个灿烂的高峰,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确实也起到了加柴的作用。

但当下的中国是不同的。

今年以来,中国的CPI持续走高,从年初的1.7%跑到了9月份的3%。如果分拆一下看,非食品CPI今年是持续下滑的,食品CPI在节节攀升。这表明当下的通胀其实是结构性问题,而非货币因素导致的物价全面上扬。

食品CPI的攀升主要是因为非洲猪瘟导致肉类价格大幅上涨,9月肉类的CPI同比大增了46.9%。

这里也可以看到,今年CPI持续上行的原因是猪肉的供给冲击,而非货币因素。另外,肉类不同于石油,很难推动其他领域的生产成本上扬,进而造成物价的全面上扬。

所以,当下3%其实是个伪通胀,要解决这个“伪通胀”问题,并不是央妈要踩刹车控制货币,而是增加猪肉或者替代肉的供给。

而从非食品的CPI来看,我们要警惕的可能不是通胀风险,而是通缩风险。非食品CPI里还包含价格波动比较大的石油,剔除食品和石油后的核心CPI今年从年初的1.9%降到了当下的1.5%,通缩的风险是比较明显的。

央行在考察通胀的时候,关注的是自己的货币投入水平怎么影响通胀,而不是来自各个商品独特的供求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央行们普遍关心的是核心CPI,即剔除食品和油价的CPI数据(农产品与石油不像工业品,供给方面经常面临各种各样冲击,因而价格波动大)。

因此,我不认为3%的通胀会制约央妈的手段。今天统计局发言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当前CPI上涨是结构性上涨,价格主体平稳,货币政策有比较充裕的操作空间,货币政策会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

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未来的货币方向不言而喻。

9月份的M2同比增长了8.4%,较8月加快了2个百分点。

所以,短期来看,依然维持之前的判断,经济压顶,流动性托底,市场跌不到哪去,但经济没复苏迹象之前,也很难大涨。

那挥别 “6时代”的中国,长期又究竟怎么看呢?

3

挥别轰隆隆的时代,拥抱规模中国

还是来看经济数据,不过不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规模水平。

2018年中国的GDP总量按现价增长到了90万亿人民币(不变价为83万亿),2019年增6%问题不大。中国过去的增长曲线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而不得的,随着量的变大,增速降下来,其实是规律使然,相当正常。

就像美国,现在3%的增速就是相当了不得了。

9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1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GDP总量六分之一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了,即使不考虑增量,存量已经非常大了。

再看人均GDP,中国的人均GDP确实是不高的,但需要看跟谁比。与美国、日本当然是没法比,因为它们早发展几十年。但与自己比的话,这个值一直在上升,虽然最近增速在下降,但绝对值仍然是上升的。2018年人均GDP达到6.46万,较2017年增加5200元。

上升的人均GDP对应的就是上升的消费,这点也可以从不断上升的手机、家电、汽车消费量得到应证。比如汽车,2004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是600万辆,2018年是1.26亿辆。

另外,中国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因为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它还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有些地区因为发展早,某些品类的消费已经饱和,但有些地方还刚刚起飞,消费升级在不同层次上同时发生,这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典型就像拼多多的崛起一样。

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不仅是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是汽车、家电、手机等的生产大国。如果只有消费,没有生产,那就意味着要大量的进口,产生贸易赤字,以及相应而来的外债。从过去的经济史看,外债过多的国家,经济往往脆弱(美国比较特殊,因为其货币特殊)。中国不存在这一问题。

有人可能讲中国只是简单的组合,没有核心技术,这未免低估了一种产品的集成难度,它需要一系列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放眼全球,还真的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做到。

人口数量的红利其实早就开始消失,但人口素质的红利还在积累。实际上,中国这些年的研发支出也在大幅向前迈步,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基础研究的支出也在逐步上扬。

在中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上面提到的,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人口多,经济总量又大,一项新的技术马上可以在数亿消费者身上试验。为什么高铁、电商等会在中国蓬勃发展?关键因素是市场足够大,支撑得起。

从人均GDP看,中国不到美国的20%,同样一天24个小时,所差的就是生产效率背后的技术实力。

这个技术实力的差异,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模仿来追赶,这是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去填补,中国在一些领域的研发已经是处于世界前沿,比如5G。

人口确实是一个影响未来国运的重大因素,但它的负面影响应该还要很多年之后才能到来。在今天主要的经济国家里,中国仍然是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拥有最庞大的劳动力,并且素质比较高。

所以,挥别6时代,只是经济规律使然,就如美国挥别它上世纪20年代的“咆哮年代”一样,但它并非繁荣的结束。

当然,对普罗大众来说,有一点是要注意的。

许多人习惯了过去几十年轰隆隆的增长,因为过去增长太快了,需求端的一点点扰动因素完全被覆盖掉了,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周期的存在,总觉得经济会一直增长,收入会一直增长。

这种一直增长下去的时代行将结束。

我们感谢有这样一个时代,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