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情报官员称,马航MH370从雷达消失后做出了战术规避动作,而这些动作只有飞行或工程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做出。这一说法,引发了军迷们的好奇心。因为,战术规避动作主要是军机使用。那么,什么是战术规避动作?在空战中,战斗机又会使出哪些战术规避动作呢?
战术规避动作主要是军机使用
近日,《纽约时报》援引美官员的话报道称,马军方雷达数据显示,马航MH370航班在民用雷达上消失后,曾大幅爬升到1.3万米高度,并向西调转,这个高度超出了该机型大约1.1万米的飞行高度限制。随后客机又下降到大约7000米高度,低于正常巡航高度。此后,再次拉升,并向西北方向经过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飞去。
美国广播公司援引两名美高级司法官员的话称,美国当局相信,只有具备丰富飞行经验的人才能做出这些躲避动作。也有人认为躲避动作并非故意为之。ABC航空专家、前美海军战斗机飞行员史蒂文·加亚德认为,所谓的躲避也可能是因为飞机当时由业余飞行员驾驶,不熟悉夜间飞行、随机转向所致。
那么,究竟什么是战术规避动作呢?
中国航空协会理事张维称,战术规避动作主要是军机使用,主要是为了规避敌方炮火、导弹或雷达的追踪,在民机上使用的情况少之又少。民机不像军机设计,大的动作可能导致空中解体。但规避动作配合高度使用有可能是为了躲避雷达探测。
张维说,如果飞行员很清楚雷达作用角度、时间及范围,有可能采取爬升或者下降等规避动作。尤其是下降,对躲避雷达有一定效果。雷达都是向天发射,与地面之间有死角,被称为盲区。飞行员如果很清楚一些军用雷达位置,可以计算出雷达盲区,只要降低到盲区以下飞行,雷达基本看不到,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
F-16连躲6颗导弹
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架F-16战斗机连续躲过了6枚萨姆导弹。战斗机的战术规避动作总是上演惊魂一刻。
有意思的是,空战中战斗机之间互相追逐缠斗在一起的景象被称为狗斗。缠斗(又名:空中格斗)是描述两架军用飞机在近距离战斗的形态,大多数的场合是描述两架或者多架战斗飞机企图击落或者威胁对方的空中战斗行为。缠斗的英文原文为Dogfight,有直接翻译为狗斗,此名词的最早运用可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架军用飞机为了进入对方尾部的范围,这种过程看起来很像两条狗在互相追逐对方的尾巴。缠斗衍生的战术与训练开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发展至巅峰。虽然进入了导弹时代,许多空中战争利用雷达的协助,在相当远的距离就能够发现,并且攻击其他军用飞机,缠斗仍然是一项很重要的训练项目,而且缠斗在意义上涵盖的作战距离也比较以前更高。
在空战中,战斗机的战术规避动作有很多,比如转弯、爬升、俯冲、横滚等等,而最难的是过失速机动,这是一种非常规机动动作,也称为“超机动”。它是指当飞机实际迎角超过失速迎角、在飞行速度很小的状态下,飞机还能处于受控状态,仍能按照有关操纵指令,迅速改变飞行速度矢量和机头指向的一种战术机动。这种过失速机动不需要很大的机动过载,有利于快速发射和回避格斗导弹,有效攻击敌机和保护自己。
要进行“超机动”的飞机必须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即其判断准则是:飞机在俯仰、偏航和滚转三个通道应具有足够的操纵能力,在马赫数低到0.1、迎角达到70度时仍能保持较高的操纵效率,为此需要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并且应选用推重比大于1.2的高性能发动机;飞机需要采用闭环控制和先进的气动布局以便具有极好的低速、大迎角稳定性;飞机应能转得快、加减速快,即具有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瞬时角速度的能力。1993年5月,X-31A验证机首次完成了难度最大的180度急转弯。1995年巴黎航展中,该验证机又成功进行了4种动作的过失速机动表演,令世人瞩目。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国陆战队与以色列空军曾进行过一系列空中格斗对抗。美国陆战队出动装备有AIM-9导弹的F/ A-18大黄蜂战斗机,以色列空军出动装备有“巨蟒”导弹的战斗机。格斗结果:以色列空军在240次空中交战中得胜220次。取胜原因是,以军装备新型头盔瞄准器和近程导弹,基本实现了全向攻击。传统的加速度机动开始让位于全向攻击。
苏-27玩转“眼镜蛇机动”
冷战时期著名的“巴伦支海上空手术刀”事件,让苏-27威名远扬。而说到战斗机的战术规避动作,许多军迷都对苏-27的“眼镜蛇机动”颇为痴迷。1989年巴黎航展上,低速冲场的苏-27猛然抬头,攻角达110度,以机尾朝前的姿态前进约1.5秒而后回到平飞状态,几乎没有高度变化。此一动作酷似准备攻击前的眼镜蛇,被称作“眼镜蛇机动”,震撼了航空界。
“眼镜蛇机动”是一种达超大攻角(超过90度)并回复原姿态的暂态高攻角机动,是在一系列极高攻角与临界条件试验后发展出的一种机动方法。首先将飞控系统调整至“直接操控模式”(即操纵讯号直接放大输出到控制面而不经电脑校正)并猛然拉杆,这时飞机会以至多每秒70 度的角速度变化达90度攻角以上,在最大攻角附近时再猛然将驾驶杆前推,这时飞机会开始回复攻角,当攻角达10至15度时再次拉杆同时增加推力并将飞控系统调至正常工作状态,以避免达到负攻角。整个过程费时5至7秒,在第2或3秒达到最大攻角并维持约1至1.5秒。“眼镜蛇机动”可在很大的高度范围(至少1,000至11,000m之间)、速率300至450km/hr、许多飞行姿态(平飞、爬升、滚转角80度、甚至许多传统空战机动过程中)中进行,过程中最大G值仅4G。但是实际上按能量机动理论它消耗能量甚巨没有什么实战价值,仅表现了该机的出色机动性。
那么,实战中的苏-27又会使用那些战术规避动作呢?
早期出口型苏-27由于无法发射主动空空导弹,因此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然而,携带R-27R导弹的苏-27在与敌机(例如F-15、F-16)接近时,会使用一系列的战术动作来弥补不足。例如守中有攻的“水平散开”或“垂直散开”战术。当2架苏-27在面对具有射程优势的对手时,应以密集编队前进,力争使本编队在敌机雷达上形成一个目标。若被对手锁定,那么僚机将会启动干扰系统15秒左右,同时长、僚机分别向左右以30~45度的角度进行转向,规避对手的攻击。这种战术是基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固有缺陷。至于“垂直散开”则是苏-27双机编队的长、僚机分别在垂直方向进行爬升和俯冲的动作。垂直动作除了利用转向增大对手雷达的脱锁几率外,僚机还可以下降到低空,进一步利用地面杂波降低对手雷达的探测距离;而长机爬升后,则可以利用高空阻力较低的特点,进一步延长R-27R导弹的射程。如果对手同样也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麻雀”空空导弹,那么苏-27爬升到9000米时发射,就会比“麻雀”提早15秒左右命中对方。
当苏-27进入导弹射程时,应当尽快发射导弹。然而苏-27发射导弹时,必须朝向目标,极易让对手锁定。此时,苏-27就会使用攻中带守的“战术翻领”战术。苏-27在发射导弹后,马上就开始转向50度。因为导弹发射后不用再进一步缩短距离,因此这时转向的角度比防守的时候可以更大一些,但也不能超过60度,因为R-27R需要战机雷达的制导波束。同时,在目标移动的情况下,载机也必须随之机动,反方向转弯来避免目标脱离载机雷达的跟踪。这就造成飞行轨迹类似于S形,有点像西装的“大翻领”,因此被称为“战术翻领”。实际上,无论是“水平散开”还是“战术翻领”,这都是苏-27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一连串的“组合动作”。苏-27先以“水平散开”使敌机雷达或者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脱锁,然后再利用“战术翻领”开火并躲避对方的导弹。即使导弹无法命中目标,也能够利用S形的路线接近目标进入近距格斗阶段。
美军“蓝岭号”停靠
马尼拉港意欲何为?
以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基地为母港的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当地时间18日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港,计划停留至22日。那么,“蓝岭号”此行究竟有何目的,真的只是进行友好交流和补给吗?欲知详情,请扫描二维码阅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