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000157,股吧)构建中国现代农业机械新格局系列报道之六本报记者
王晓红
许泽群
王旭虹
1月6日,湖南长沙,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一同启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这是中联重科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农业强国的时代实践,也是刚跨入农机领域的中联重科借助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东风,谋求快速发展、占领农机高端全系列装备领域的战略筹划。
一个是不重名利、奉献社会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勇攀高峰、致力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农机龙头。强强联合,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
奋力深耕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快速发展期,而农业机械化则被视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此前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强化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
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的矛盾正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块明显“短板”。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对此深有感悟。
“保证我国粮食有效供给,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而我国粮食耕、种、田间管理和收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就日益迫切。”刘宪介绍。
国内外的相关经验表明,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
以水稻机械化为例,40多年前,我国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却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而日本虽然起步晚于中国,但由于实现了育秧与机插秧结合,一跃成为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和应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而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两者只有高度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十分重要,这也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点,需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农学专家要考虑作物栽培的统一性,以避免为了适应农艺要求,机手手动调节机械的做法。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涌现出很多先进的农艺技术。为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真正融合,农学专家和农机专家要主动合作,共同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体系的作用,在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同时,在科研项目立项中要特别强调农机农艺的融合,选择若干典型作物和生产过程进行农机农艺生产示范,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
在去年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湖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以两个“百千万”为抓手和突破口,带动和促进湖南省农业的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和合作化。
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袁隆平表示,要实现粮食丰收,让农民朋友颗粒归仓,需要做好农机农艺融合深度研究,全面改善机收效率。
据了解,双方合作期间,国家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将利用自己在水稻育种、栽培、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对中联重科如何生产出更适合高产水稻需求的农业装备提出技术指导和建议,同时也科学改良农艺适应农机特点,提升效率。而中联重科则从水稻种苗培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并持续不断进行验证、改进,全面提升农机产品可靠性和适用性。
抢占制高点
彰显使命价值
就在不久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亩产千公斤”的成绩宣告了我国成功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目标。
农业生产是一个包括选种育种、耕种收作业、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等环环相扣的有机过程。高产水稻的科研过程中,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持和帮助。而我国水稻在种植、栽培到收获、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受困于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不足,水稻良种的效力得不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就如袁隆平在当日的启动仪式上所述,“丰产固然重要,但是让农民朋友颗粒归仓、丰收粮食同样重要。”
2013年,中联重科农业装备研发团队与袁隆平领军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强强联合,启动了我国首个“国家杂交水稻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合作期间,双方共同致力于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在农机农艺融合、水稻全程机械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袁隆平进一步指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促成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能够切实帮助农民不断实现高产丰收。
“中联重科不断升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系列产品,为农民兄弟提供了高性能、高效率、技术领先的农业机械,实现了收获水平和收获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詹纯新表示,粮食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这也是中联重科等中国农业机械企业的使命所在。
中联重科迈出的这一重要一步也是其抢占农机市场制高点的重要动作。
事实上不止是水稻机械化系列产品,在甘蔗、棉花等生产领域,中联重科也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的有效融合。
在去年10月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中联重科推出的AS60甘蔗收割机就是农机农艺有效融合的又一典范。据了解,该产品针对中国甘蔗农艺条件,在吸收转化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相比其他同类产品,有着更高效、更可靠、更舒适三大优点。
一位参与此次项目合作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表示,中联重科农机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国内领先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模式功不可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201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4000亿元。这预示着,走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前列的中联重科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阐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农业现代化要靠创新驱动。此举表明,加快农机农艺融合,补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已经迫在眉睫。这也让各界对“杂交水稻超高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项目”的启动以及中联重科农机装备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事实上,融合发展的积极效应已经开始彰显。
目前,中联重科已形成从育秧、土地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以及后处理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特别是其结合高产水稻农艺特点而设计、开发的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以及烘干机等系列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可靠,充分满足了国家对高产水稻栽培、种植和收获的要求。
以中联重科的SBL-280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为例,该设备可一次性自动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各道程序,且种子破碎率不到2%。在收获机械上,中联重科新推出的“谷王”PQ45、PH60两款水稻收割机,分别针对南方与东北水田研发,是国内首款静液压水稻收割机。
在其他农业生产领域,中联重科也成绩斐然。2014年,中联重科“谷王”TB60小麦机销量达到一万多台,接着进行了26项技术改进,使其更适合大中型农场、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消费群体。
中联重科农机板块负责人表示,此次融合,必将成为国内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新样本,进一步巩固中联重科在农机行业的领军地位。
“因为国家责任,必然奋力前行;因为潜在市场,必有硕果出现。”詹纯新对此看得更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