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瑞典90%的司机都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在残酷的中国股市,赢钱的概率可能低于10%,但笔者相信几乎100%的股民都认为自己一定能赚到钱,可实际却事与愿违,最后以亏损出局,根本就是很多投资者自视过高,而无法正确看待自己投资的标的。
自视过高的人比比皆是
查理·芒格认为:“自视过高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投资案例,有人喜欢体育运动,就认为买体育彩票可以致富;有人从事软件开发,就认为自己买进100倍估值的软件公司是安全的。一些娱乐明星认为自己和乐视高层熟识,具备普通人没有的优势,就会买乐视的股票。
而且很多人对自己的持股也会自视过高。就像人们喜爱自己拥有的“私人物品”,一旦拥有某件物品,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就会比他们尚未拥有该物品之前对其的价值评估要高。这种过度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现象在心理学里面有个名称:“禀赋效应”。人们常常理性地批评别人家孩子的错误,但当自己的孩子出现同样行为时却不能客观看待。
人们往往不能客观看待历史,比如我们中国人往往只记住了1840年鸦片战争带来的耻辱,却不愿意深刻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历史原因。资本市场上的人们更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股票,投机者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投机找到振振有词的借口。禀赋效应让人们很难保持理性和客观。而理性、客观恰恰是投资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那些因自视过高犯过的错误
笔者也吃过自视过高的亏,当年笔者曾经服务的央企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手机代理商。公司在各省的客户基本都是白手起家的企业主,这些人读书不多但真的非常了不起。当时笔者曾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远比这些客户具备更大的优势,觉得高学历、高素质的自己如果经营公司一定可以赚更多的钱。
但当笔者选择了辞职去创业时,才发现经营好一家公司真的很难!
笔者的同学曾经是弘毅投资高管,我问他:“为什么联想不选择在二级市场买进茅台(600519,股吧)、五粮液(000858,股吧)的股票,而是花巨资收购三四线白酒小厂?”
他当时非常专业且自信地告诉我:“联想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帮助那些白酒厂获得更大的发展,联想也会获得远比买进茅台、五粮液更大的财务收益。”2012年,联想控股斥资20亿收购板城烧锅和山东孔府家等4个白酒品牌,5年后的2017年以14亿向老白干公司出售旗下所有白酒业务。想一想,如果2012年联想用20亿买进茅台公司股票,现在的权益应该接近100亿元了。
事实证明,联想做错了。因为让普通中国人闭上双眼马上说出前两个的白酒品牌,我想一定是茅台和五粮液,那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联想太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了,但颠覆中国的白酒文化可没那么容易。
自视过高的选择错误
有网友约我到北京大学未名湖散步。交流中,我说投资有4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永远不进入中国股市;第二是买入1家优质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第三是认购优秀职业投资人的基金;第四是炒股投机。笔者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第一条路这无疑是很明智的选择;第二条路和第三条路都可以轻松赚很多钱;而第四条路是万劫不复的灾难。
但人们很难做到安静地选择第二和第三条路,很多会认为第二条路太没有挑战性了。可人们来到这个市场难道不是为了赚钱吗,轻松的赚钱不是很好吗?
比如五粮液管理层在2017年年报里把公司战略愿景讲得很清楚:“十三五末,公司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核心品牌五粮液市场投放量3万吨。”这意味着未来3年,五粮液的营业收入将从2017年的301.87亿增长至600亿以上。人们只需要安静地持有这家公司股票就可以赚到很多钱。但又有几个人愿意去那么做呢?
人们也很难选择第三条路,因为大家往往会认为职业投资人并不比自己聪明多少。人们会说:“我把钱交给他们还不如自己打理,而且还要付管理费?”其实,不会投资的人最后投资成功了,就是找到了优秀的职业投资人,如果你现在发现了40年前的巴菲特,那未来40年你闭着眼睛就可以赚钱了。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大股东房地产商奥蒂斯·布恩选择了第三条路。他这样说:“我本人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者,但我无法做得像沃伦和查理那么好——几乎从来没失过手。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是,这些年把我的双手放进口袋里,让这两个家伙去施展拳脚。我只是认为他们比我更出色!”
而可口可乐的前CEO唐纳德·基奥做了完全相反的选择。基奥家曾经和巴菲特家是邻居,巴菲特曾因为基奥太太借给自己家一勺糖而主动提出为基奥理财。当巴菲特第三次敲基奥家门时,基奥夫妇关上了房间里所有的灯光。
2014年,董宝珍先生受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邀请向研究生们讲授“茅台投资课程”。课后,我这样跟宝珍先生讲:“这个课堂上如果有一个学生想明白了,在毕业后就干了投资茅台股票这一件事,他应该在晚年时是这个班里最富有的那个人。但是,我相信没有人会那样做。”
如何克服自视过高的心理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当你不了解也没有相关才能时,不要害怕说出来。”林园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常会说:“我不懂,我不太了解。”
查理·芒格明智地指出:“避免因为自视过高而做傻事的最佳方法是,当你评价你自己、你的亲人朋友、你的财产和你过去未来的行动的价值时,强迫自己要更加客观。”
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他们从不想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只是去寻找一英尺必赢的机会。制药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就直接被查理·芒格归入“太难理解”的生意。伯克希尔·哈撒韦只在自己精通的领域施展拳脚。我想,这应该是最大的安全边际了。
我想,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才会轻狂地认为自己拥有超人的才华和方法,最后给自己选择一条更困难的航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