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獐子岛回应我们了:扇贝死于“天命难违”,你信吗?

上市公司獐子岛(002069,股吧)(002069.SZ)的海底扇贝又失踪了,一时间引发舆论热议。

  2月2日,大连港到獐子岛之间的海面也不平静,客船因风浪取消。对獐子岛而言,资本市场的风浪起于1月30日晚,底播虾夷扇贝的存货异常以及亏损预估让很多投资者回想起2014年被“冷水团”支配的恐惧与不安。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2月2日晚,獐子岛发布股票复牌公告,并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此前报道中对其信息披露问题的质疑进行了回应。本报此前报道,早在2017年11月就已出现扇贝大量死亡但獐子岛并未披露,獐子岛在公告中并未否认出现死亡情况,并称“符合扇贝生长规律”。不过,有岛民对记者表示,2016年并未出现2017年这样的大量死亡情况。

  视频:每经记者直击獐子岛风雪迷雾,码头杂物堆发现死亡扇贝 。视频:每经记者现场调查扇贝早有死亡

  此前,证监会系统相关监管机构人士曾向记者表示,将围绕“信息披露合规”问题对獐子岛此次事件跟进调查。而獐子岛在此次公告中表示,综合同期可比数据,该公司认为去年11月扇贝死亡属于合理范围,“不构成明显减值或核销。因此未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獐子岛:扇贝确实死了

  但信息披露没问题

  2月2日晚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将不晚于2月5日(星期一)复牌,并对每日经济新闻2月2日刊发的报道《獐子岛海底扇贝死亡时间成疑 年投入千万的监测系统仍“难测风云”?》中,对信息披露所提出的质疑进行了回应。

  獐子岛公告中,引述了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的如下内容:

  “有船员还表示,獐子岛在2017年5、6月份的时候,捕捞上来的扇贝就已经出现死亡的情况”,“获悉当地虾夷扇贝早在2017年11月就开始大面积死亡,这与獐子岛公开披露的信息大不相同,也引得外界对于獐子岛虾夷扇贝真实死亡时间及獐子岛信息披露合规性的质疑”,“2月1日,一位獐子岛船员透露,2017年11月份他所在船只捞上来的扇贝确实存在大量死亡的情况,直至近期捞上来的扇贝还有不少死亡,但相比去年11月的数量已经大减”。

  从獐子岛发布底播虾夷扇贝减值消息后,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到底扇贝是什么时候死亡的?公司是否及时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

  对此,獐子岛在公告中承认,公司生产作业过程中,在包括2017年11月在内的相关时点,亦发现存在底播虾夷扇贝死亡现象。不过,獐子岛解释称,结合当时收获区域的亩产数据判断,不存在需要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

  具体而言,獐子岛在2017年11月、12月根据订单捕捞底播虾夷扇贝,分别捕捞了58万公斤和54万公斤。捕捞区域为2014年、2015年底播的虾夷扇贝。

 

捕捞扇贝归来的渔船(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捕捞扇贝归来的渔船(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根据獐子岛捕捞后计算,这些捕捞区域的平均亩产在23~29公斤;而2017年1-12月捕捞的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为27公斤。獐子岛对比这两个数字后,发现差异不太大,该公司因此说,“根据2017年11月、12 月的亩产数据判断,不构成明显减值或核销。因此未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獐子岛表示,2017年11月份未发生有确切证据表明的虾夷扇贝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到2018年1月进行年终存货盘点过程中,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后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引发外界质疑的还有獐子岛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的提前减持。2017年11月13日~2017年12月19日,和岛一号基金分四笔卖出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占比0.28%,套现逾1500万元。从减持均价来看,有三笔在7.9元左右,与和岛一号基金2016年买入獐子岛股票的价格(7.89元/股)相差无几。

  作为一个投资基金,这种减仓看上去似乎无利可图,令外界难以捉摸。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岛一号基金的提前减仓外,和君系在此次“黑天鹅”事件爆发前也与獐子岛撇清了直接关系。

  公告说漏嘴?

  獐子岛扇贝消瘦仍然拿去卖了

  毫无疑问的是,獐子岛年末确实出现了亩产23公斤的情况,这毕竟是低于全年平均亩产水平。既然这一情况未引起公司重视,也未触及信息披露“红线”,那么最终该公司是如何发现事情不对的呢?

  “陆续接到市场投诉,对虾夷扇贝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按獐子岛披露,这其实是年终盘点的重要因素。

  獐子岛分析,岁末亩产降低的重要原因,是底播虾夷扇贝肥满度下降。然而虾夷扇贝的肥满度,在不同季节并不一样。獐子岛公司海洋生物研发中心的肥满度调查显示,3-4月份为峰值,10-11月为谷值, 2-4月份规格增重和生长最优。

 

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按獐子岛披露的消息,2017年11月份以来,该公司底播虾夷扇贝确实出现消瘦的情况,但按上述规律,该公司认为虾夷扇贝通常应在12月份后,随着水温下降而摄食增加,肥满度便会逐渐改善。但是2017年12月至今,肥满度未出现明显好转迹象,于是便发生了市场投诉影响销售的一幕,然后公司按《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了年终盘点。

  而这也引发另一个问题,獐子岛在所产扇贝消瘦,明知肥满度不足的情况下仍将产品推入市场?

  海底扇贝“命不好”

  是生长规律还是异常事件?

  记者此前调查发现,獐子岛船员在2017年5月到6月捕捞的扇贝出现少量死亡,11月份出现大量死亡,今年2月仍有数量不等的扇贝死亡。

  对于扇贝死亡的这几个时间节点,獐子岛没有否认,并认为这种情况“符合扇贝生长规律”。

  虾夷扇贝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日本引进,属冷水品种,獐子岛及所属的长海县地区,虾夷扇贝名声在外。据公开报道,有海洋研究人员曾在长海县调研发现,2007年到2009年该地虾夷扇贝出现过大规模死亡,根源在于单物种大面积养殖,极易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导致实际养殖量超过海域的生态承载力。

  獐子岛的一位船员2月2日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6年的时候,捞上来的扇贝死亡量很少,没有出现2017年这种大量死亡的情况。一位当地村民说扇贝是有个存活率的问题,但是像2017年出现的这种大量死亡的情况其是首次遇到。

  獐子岛在公告中解释了底播虾夷扇贝的生长规律,虾夷扇贝在海底约3年的生长周期里,存活数量随着生长时间增加而减少。在底播后的翌年春季存活率一般约为50%,收获期回捕率在10%左右时的亩产在30-40公斤左右。

  “在底播后的翌年春季存活率一般约为50%”,这意味着虾夷扇贝的养殖存在比较高的损失率。但在獐子岛多年来的经营风险提示中都没有明确提及。这句话是第二次出现在獐子岛的公告中,第一次则是2014年12月6日对同样导致扇贝死亡的“冷水团”事件的澄清公告。

  2014年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三季报称因为北黄海遭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105.64万亩海洋牧场遭遇灭顶之灾。受此影响,公司前三季业绩“大变脸”,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万元转而变为亏损约8.1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獐子岛海岛上采访时发现,有出租车司机、村民、小贩等都对当时的冷水团事件无法释怀,不认可公司当时的解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