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告分析,国债利率节节走低是银行资金宽松、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和银行经营压力所致。到2002年5月末,金融机构持有国债93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目前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低利率国债所隐含的风险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利率风险,二是流动性风险。其实,更直接地对国债利率节节走低及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低息国债的现象作出分析,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是3.7万亿元存差。据此前公布的数据,200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2.1万亿元,存贷差共3.7万亿元。存贷差占全部存款余额的比例继续小幅提高,2002年6月末为23.42%,而在2001年6月末和2001年12月末分别为20.74%、22.22%。进一步追溯到1998年9月末,当时的金融机构存贷差是9236.5亿元,只占全部存款余额的10%。
存差不断增加与银行持有低息国债隐含风险的因果关系,在业界被共认。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他表示,银行大量购买债券致使债券利率往下走的问题确实存在。
去年12月上旬,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75亿元1年期金融债券,中标利率竟然只有2.11%,低于当时2.25%的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部分被商业银行"吃进"的金融债券,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说明有银行资金在做"赔本买卖"。这个"破天荒"的出现,就与存差累积有关。商业银行惜贷行为越来越普遍,使其在债券市场寻找投资出路尤为迫切,不得不"破天荒"地"饥不择食"。这一案例暴露出银行的无奈,及存差部分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如果银行不愿意认购低息国债和金融债券,且该部分存差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增值,势必更严重地影响到银行的经营利润。央行此次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明,"赔本买卖"毕竟不是好事,其背后隐藏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容轻视。
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极有可能交织在一起。从现有迹象看,利率已连续8次下降,再度下降的空间相当狭小,相反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却在逐渐增大。花旗银行的经济学家近日预测,依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明年升息的可能性极大。如果遭遇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持有低息中长期债券的风险将凸现。连续降息使保险公司为当初的高息保单付出了代价,升息自然可能出现另一种"利差损",一旦发生后吃亏的将是持有大量低息债券的银行。问题还在于,若利率风险迫使银行急于兑现手中"无利可图"的低息债券,而目前国债市场的投资主体集中及银行持有国债的品种期限结构大都趋同,将使银行陷入找下家难的困境。
央行给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低利率国债发出的风险警告,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剖析存差累积及银行争相认购导致国债利率节节走低的问题,可发现负面影响还有更多。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机构增加国债投资,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等于不贷款但间接支持了别人使用。然而,业界人士并不完全认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王尧基对笔者说,大量存差投向国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近几年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现在这种推动作用正在减弱。通过发行国债吸纳过多存差以期疏导存差,及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操作,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目前存差通过国债方式大量投入经济建设,与将这部分资金直接贷给企业,不存在"殊途同归"的功效。其中的问题在于,与民间投资相比,政府投资带有计划性、行政性和指令性,投资效率逊色。
3.7万亿元存差背后的另一个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风险约束开始加强,但利润约束仍然较软。国有银行改革后注重降低不良资产比例,许多基层银行的放贷权被上收,导致了存差增加。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调查组的一份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存差率自上而下不断提高。以湖北农行系统为,该行的谷城县支行存差1.57亿元,存差率高达32.7%,襄樊市农行2001年9月末存差达16.83亿元,存差率高达27.8%,同期湖北省农行存差额为99.84亿元,存差率仅为14.9%。放贷权上收,有助于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但信贷资金"三集中",导致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依然"老大难"。
尽管有人引用美国和香港存差分别高达50%、43%的数据,认为目前银行存差的存在没有到风险程度。但是,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提醒,已经间接揭示了存差不断膨胀的隐患。化解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低利率国债的风险,必须从抑制存差累积问题入手。否则,一旦利率走势朝反方向变化,商业银行将面临另一种"利差损"。而在入世竞争压力及强调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背景下,中资银行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