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机遇创始人胡世辉:如何让人脉无产阶级获得机遇?

  如果不去打断,面对一个不足十字的具象问题,他可以滔滔不绝数小时,他的思维发散,言谈举止间,好像不是在访谈,更像是一场“布道”。

机遇创始人胡世辉
1
机遇创始人胡世辉 [保存到相册]

  从海南一隅起步,在无数次的坎坷和搏击中,他完成了一次次重要的出发和抵达,作为连续创业者,他的新目标是要做一款商务社交工具。他觉得从平凡起步,自己的经历是可以复制的。这款工具被他赋予重望,无论是在员工还是在记者面前,他从不吝惜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自己对产品和格局的期待,他精力旺盛,口若悬河,在竞争激烈的商务社交领域,他似乎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直接的竞争对手。

  “一个冷静地做疯狂事情的人”,他的一个朋友在他的主页这样评价。

  为什么要做关系生意?

  胡世辉比普通的创业者注重形象管理,这是显然的。

  一丝不苟的头发,白底黑点的紧身衬衣,牛仔裤,配上带着金属镶边的白色高帮运动鞋,即便是眼角几道鱼尾纹在神情激动时跳跃而出,你也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47岁的中年人。

  这不是他身上唯一让人惊讶之处。

  就在五月底,他新的创业项目,号称“中国首款商务场景社交应用”——“机遇”的发布现场上,一众很少被同一画框囊括的 “大佬”系数登场,有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有加措活佛,有“名嘴”武卿、陈伟鸿,更有徐小平、杨守斌、杨向阳……

  因为机遇目前尚未公开融资,所以现场除了被任命为“机遇”首席科学家的乔治斯穆特,其他“大佬”几乎是以纯粹的嘉宾身份为胡世辉坐足了三小时的场。对于一款主打社交关系的APP,胡世辉无疑以自己的豪华朋友圈做了一次很好的PR。

  那么,胡世辉究竟什么来头?

  在创立机遇之前,胡世辉的履历十分丰富,他做过高校教师、设计公司老板,做过旅游生意,也做过芯片电子研发,在机遇成立前,他的身份是太美集团董事长,主要做高端生活管理服务,在胡世辉的远洋国际办公室内外的墙壁上,沿路能看到很多悬挂的照片,显著位置是一张胡世辉与马云、王石、冯仑等同游的照片。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将他称为“合影帝”,在他看来,合影代表着一种亲密关系的体现,一种职场上最直观最高效的关系表达。“看了这些合影,能轻易地帮你获取第一印象。”说到这里,他严肃地建议记者一定要和主编来张合影,“这是一种表达,如果没有,我可以说你就有点失败。”

  显然,胡世辉有着自己的一套明确的商务社交的理念,或者是“关系观”,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他给记者例举了他自己的两个小故事。

  1990年,大学毕业的胡世辉成为了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一名教师,学校所在的海南儋州是个不足10万人口的偏僻小镇,历史上苏东坡曾被流放于此,22岁的他并不甘心就此蜗居此地,两年后他便辞去了教职工作,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决定创立了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因为精明能干,生意越做越大,开始承接较大规模的项目。

  一个午后,胡世辉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请问您是做贴地砖吗?我们有一个150平方米的地砖要贴……”,那时候,胡世辉的公司已经不代理这种小型个人业务,但他并没挂掉电话,而是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女士的陈述,“她的表达准确清晰,我决定跟她见一面。”因为这次见面聊天,胡世辉了解到这位女客户是全球最大的采矿业公司BHP(必和必拓)的中国区负责人,俩人甚至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正是通过这位女客户,后来转做旅业投资的胡世辉认识了当时宝钢的老板,并最终通过与宝钢集团的合作,拿到了上市指标,实现了与天虹集团的“捆绑上市”,即后来的宝华股份。

  胡世辉喜欢讲故事,讲完故事他立马会做出总结,“机遇就在于相信可能性,可能一念之间,你当作是骚扰电话就错过了,你的机遇就失去了;但是你选择相信可能性,就成为了我做大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

  胡世辉的另一个故事已是多年以后了,那时的他早已离开了海南,做的也不再是设计工作。一次他作为VIP嘉宾参加某个论坛,一个小伙子没有门票希望胡世辉能带他进场,胡世辉询问了他的身份,对方答道,是归国留学生,目前在腾讯工作,“留学生、腾讯是我对他作出第一判断的两个标签”,最后小伙子以其助理的身份顺利入场,两人在后来也建立了联系。后来因为这个小伙子,胡世辉结识了当时的腾讯COO,也正是通过这层关系,胡世辉被引见给马化腾,“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腾讯的办公楼,第一次见到了马化腾。”

机遇团队与胡世辉(左三)
1
机遇团队与胡世辉(左三) [保存到相册]

  胡世辉总结说,很多机遇就来自于一些“小人物”,不一定是那些位高于你的人才能给你带来机遇。

  在他看来,商务社交的很多机遇源自陌生人,是一种弱关系的连接,“弱关系不等于弱机遇,如今的商务社交不再是线性的关系链接。”这在胡世辉的身上表现的很明显,机遇目前的高管团队就是通过机遇的平台寻觅到的,而他之前在太美的联合创始人郭明也是在一次论坛后的交流中建立联系并最终决定合作的。

  胡世辉说自己没有显赫的家境,事业起点时只有3000元人民币,能发展至此,是靠着很多的机遇成长起来的,他对机遇的理解正是源于人生中的这些摸索和经验,他将这些系统化整理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商务社交理论,即“机遇关系理论”。

  “我经常反思自己的经历,27岁以前,我在海南岛上偏僻的一隅,因为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和机遇成功了,可是二十年后,像我这样一个生活在不到十万人口小城镇的年轻人,要如何创业?如何突围?如何人脉关系?”他觉得做“机遇”更像是他的一种“使命”。

  中国式商务社交也许应该是这样…

  “在过去机遇是少数人,机遇是给马云、沈南鹏、柳传志这种精英的,机遇更多属于他们,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机遇可以属于所有人。”

  在他看来,微信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平台,而在“机遇”的平台上,用户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关键词的检索找到想要联系的人,“就像在摆渡人生,把人从A点摆渡到B点。”

  不同于既有的商务社交类产品,胡世辉更加注重个人的全方位展示,他称作是“超级名片”,主张通过六个维度,即空间、时间、角色、能力、荣誉、意愿,来定义社交场景。用户点开想了解的相关用户的资料,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数据、认证等多种途径了解到自己与其他用户的商务关系,同时通过图片驱动、故事驱动、数据驱动来帮助用户构建自己的一个社交名片。

  在他看来,单纯的职位或title并不能全然定义一个人的全貌,在他看来,机遇就是要给普通人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而不应单纯以“头衔”论优劣。因此,他将机遇的第一条设置为“我是谁?”让用户对自己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描述,文字描述后,鼓励用户上传多张照片展现自己的各方面。以胡世辉的主页为例,他的相册里就有超过三十张照片,既有艺术照,又有包括世界各地的旅游照,和公司团队的照片,他自己的绘画作品等等。除此之外,机遇还在页面上鼓励用户对“书单”、“影视剧”、“旅游地”、“兴趣爱好”等标签进行填写,通过更多的个人页面的展示,建立更多的可能的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点。

  “在腾讯张小龙(微信创始人)那儿,熟读失控,并且能了解失控,免面试,在张小龙那儿,也许机遇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这些标签很可能成为打通你职场关系的关键入口,可能是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能是一个共同的爱好……这些会帮助你在传统职场社交之外获取更多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机遇和既有的类似脉脉、赤兔等商务社交应用的不同并不停留在页面设计上,更是对商务社交的理解上,胡世辉认为商务社交不是要把人引向确定性和功利性,而应该通过可能性来创造未来商务资源对接的确定性。

  “商务从来不仅仅是赚钱,中国的商务社交其实更多是打高尔夫,喝红酒,打德州扑克,唱卡拉OK,一起吃饭来完成的。”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商务社交回归场景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同趣者同在。”

  正因为如此,胡世辉将机遇目前的目标用户定位为“创造者”,“我们不可能像微信是基于IM或者通信级的运用,我们一定是为大量的做创造型业务的人链接机遇,大量的市场总监、运销总监、品牌总监,包括演员模特,他们都有共性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商务价值,自己的人生价值被别人发现,他们要的不止是简历,他们要的展现个性这样的平台。”因此,机遇的定位很有针对性,“一个是商机强需求者,一个是个人品牌强需求者。”

  商务社交群雄并起,机遇如何发力?

  胡世辉脑中有很多想法,他将自己形容为“梦想发动机”,他想走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即便基座刚起,他似乎已对上层建筑了若指掌。

  机遇的核心创始团队来自黄金孵化器“BAT”,基本上是胡世辉用“机遇”的模式招募到的,CTO张玉睿,曾负责百度网页搜索与数十款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COO杨宝成,是前阿里巴巴数娱渠道中心负责人,还曾负责过酷狗音乐、虾米音乐、天天动听、淘宝阅读、阿里游戏等产品的运营;而操刀“机遇”APP产品的设计的陈坚,是前腾讯QQ输入法负责人,并拥有几十项产品专利,也曾在多米和高德负责产品设计业务……

  机遇的基层团队还很年轻,在采访同时,胡世辉也邀请了一些市场部活动部的新员工过来旁听,他一边用纵横交接的线条描画这款“颠覆产品”庞大的未来图景,一方面也鼓励这些年轻人要释放想象,他将自己形容为“梦想发动机”,在9月份机遇2.0版本上线前,他也希望这些年轻的“发动机”尽快地提速起来。

  根据胡世辉的描述,未来的机遇将不再是“功利性地找工作找投资”,而是将兴趣爱好等这类更高频的商务社交行为激发出来,并配合O2O的模式,加强机遇的连接,加强商务场景社交的真正落地,“未来机遇上一年会推出大大小小的活动,工作日下班后,周末休息日,动员大家去机遇上进行各种主题的社交活动。”在目前机遇APP的主页上,最近推广的是一个“青葱之恋 制服主题 单身派对”为主题的线下活动,这是亚太青年金融精英联合会和机遇共同主办的活动。根据胡世辉的想法,接下来的一年,机遇的目标是“一百万场线下活动”。

  作为《三体》和《失控》铁粉的胡世辉,喜欢将机遇与竞品竞争的思路称为“高维打低维”,他在一个月前的一次采访中说出了自己的“壮志”,“机遇要在年底前完成1000万的用户”,如今机遇公布的用户量在400万左右,“基本没做地推,靠的多半是机遇人脉圈子的口碑传播。”但是根据现在市场的公开数据,即便是成立已经两年多的知名商务社交品牌脉脉的用户量也仅仅在900万左右,机遇要达成千万用户目标要如何发力?

  根据胡世辉的介绍,他的策略是大规模地发展“机遇同盟者”,他以O2O线下活动为例,给自己的活动团队作动员,“光靠我们自己做活动,一个人一天做一场,一天最多365场,不可能,但是当一万个人愿意响应你,他们一个月做一场,一个月就一万场,一年就12万场,对不对?”他将这些“同盟者”称作“机遇生态系统的共建者”,在他看来,吸纳更多的创造者,为更多的创造者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自发地参与创造的过程,是机遇运营的核心要领,“做好产品只是我们的第一步。”

  胡世辉的朋友圈很活跃,机遇位于朝阳远洋国际的总部是之前太美在北京的办公基地,办公室文艺气息很浓重,除了一排排被黑色窄边相框精心装裱起来的照片,还有很多胡世辉自己收藏的画作,风格多样,但无一例外色彩斑斓,像极了创始人永远驰骋的想象。

  胡世辉说目前自己当务之急有三点,一个是打磨2.0版本的产品,第二是尽快确立品牌,第三就是开始推进O2O的正式运营,“当然更重要的事情是网罗人才,现在我看到人才就想扑上去,当然,前提是要志同道合。”

  他很急切,显然,他心中这件“伟大”的事情需要更多的火种去点燃。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始链接。如需联系作者,可发送邮件至shiniechen@sohu-inc.com。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