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距离雷曼兄弟崩溃已经过去了十一年,然而当初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那些非常措施,许多却依然在运转着,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也许这些曾经被认为只是暂时的安排已经被永久整合到了金融基础设施当中,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许多金融市场成员也由此遭遇了生死攸关的危机。归根结底,在经济增长可圈可点,失业率很低,通货膨胀甚至还要更低的情况下,联储都不再加息了,那么,各种频繁的经济预测还有什么意义?
同时,在全球层面,价值17万亿美元的债券都已经是负收益率,投资它们注定将遭受资本亏损,那么,债券市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债券可以帮助混合型基金的投资组合降低波动性,可是,现金同样具有这个功能,更不必说,在几乎每一处收益率曲线都已经反转的情况下,大多数市场上,现金的收益率现在还要高于债券。曾经有人将债券的“无风险回报”揶揄为“无回报风险”,这玩笑话现在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切题。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奇特的扭曲时代,新的规则之下,债券投资的目标是资本利得,而股票投资的目标却变成了收益。对于众多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这又造成了新的困境,因为在当前的监管架构之下,他们被告知必须主要投资于债券,以确保安全,而后者现在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没有收益的投机性选择。
不能提供收益的债券也就算不上投资资产了,只是具有交易价值而已,就像外汇和大宗商品一样,人们购买它们,本质上就是期待着晚些时候会有更傻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走。
继续思考下去,人们自然就会提出又一个问题——央行到底是做什么的?
不论人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有一点肯定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央行的首要职责之一就是确保银行系统有充足的流动性。然而,在各大央行持续执行了多年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若干轮量化宽松操作之后,这个要求似乎依然没有得到满足。上周,人们目睹了美国联储一度丧失了隔夜利率控制权,不得不在近十年时间里首次直接出手干预回购市场。这其实也正是当年所谓宏观审慎措施和反传统货币政策引发的又一个吊诡的余波。
变故突发之下,有一半市场评论家都想破了头,想要去搞清楚这一幕为何发生,而另外一半还在上下求索,想要知道回购市场到底是什么……不过,他们至少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好消息在于,至少到目前,这还称不上是一场新的危机,而坏消息在于,这让世人清楚地看到,金融市场的脆弱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简而言之,所谓回购市场,就是企业和银行寻求短期(典型为隔夜)流动性的所在,他们卖出安全的资产如国债和抵押债券,来获得所需款项,之后再根据协议购回,这也就是该市场名字的由来。卖出时和回购时的价差,就是真实有效利率。
正常情况下,回购市场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都是高度活跃的,季度末的时候,银行会在账面上累积现金,同时,企业因为季度完税的缘故,现金需求也大幅增加,这样就让市面上能够得到的流动性承受一定的压力。不过上周当中,供求出现了明显的不匹配,联储不得不采取紧急行动,提供流动性,以压低一度窜升到了10%的隔夜利率。这一局面何以会出现?最初也最平淡的解释是,美国财政部在接收税款,而债券销售所得,是被银行送进了联储账户,而非留在自身系统当中。
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该造成如此程度的后果。于是,其他解释开始相继出现,比如原油价格暴涨引发保证金追缴,吞噬了一部分流动性,当然也有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受到干扰的这一变故本身。
当然,最可能的,还是上述所有这些因素在季度末这样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同时发作,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可是,人们还是忍不住去猜测是否有哪些特定的金融机构因此陷入了巨大的麻烦,需要救援,因为联储十年来首次干预这一市场,决定肯定不会是轻易做出的。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条“巨鲸”存在,将会在未来某一时刻浮出水面,那大家只能祈祷造成的冲击将较为短暂,而且系统性破坏力也较为有限了。问题在于,整件事其实还让人们窥见了一个更加广泛的问题,即,在今天这样的环境当中,联储居然还需要亲自动手去管理流动性需求。尤其是,他们在长达十年的量化宽松当中膨胀起来的资产负债表,其实还需要缩减,更不必说美国近年来赤字大增,大量发行的国债也要吃掉不少流动性。
局面的发展其实已经到了一个很微妙的地步,也许再向前一步,联储就将重演欧洲央行的剧本了——这些年来,欧洲央行使尽浑身解数,在市场上的各种操作要比联储活跃得多,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量化宽松的原点。美国的第四轮量化宽松,难道还会远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