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为何说养老金入市方案不是中国版的“401K”计划(图)

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养老金投资方向及具体细则。
0

  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养老金投资方向及具体细则。

  养老金入市方案刚一出炉,不少人直接联想到美国的401K计划,甚至把养老金入市称为中国版的“401K”计划。梳理过后,发现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美国“401K”计划是何方神圣

  美国“401K”计划是指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规定的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横跨保险、储蓄、投资、贷款等业务的比较先进的金融制度安排。

  “401K”计划源于之前对私人企业退休金制度改革,这一计划取代了原来只由雇主承担的制度,而演变成养老金由雇主和员工共同承担,并可由员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自由决定是否入市抑或是选择具体的投资品种。

  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养老金计划,该计划在1979年得到法律认可,1981年又追加了实施规则,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仅用20年的时间就覆盖了约30万家企业,涉及4200万人和62%的家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美国诸多雇主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

  如今,美国“401K”计划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第二季度,401K 计划账户资产余额达到3.79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GDP 的22.9%,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此外,美国推行“401K”计划后,其资金迅速与股市形成良好互动,美国大公司的职工将自己的养老基金中约1/3的资金投入到本公司的股票,道琼斯指数则在1978年到2000年其间累积上涨1283.25%。

  我国养老金入市方案与美国“401K”计划大不同

  在美国,当员工选择了企业提供的“401K”计划后,就要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这个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也要按一定比例将资金存入往此账户,且不超过员工存入数额。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养老金的投资方式,包括股票、基金、年金保险、债券、专项定期存款等金融产品,但风险由员工承担。所以通常,美国大公司的雇员更愿意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不同于美国“401K”计划,我国出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指出,养老基金实行中央集中运营、市场化投资运作,由省级政府将各地可投资的养老基金归集到省级社会保障专户,统一委托给国务院授权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营。个人并不能直接接触到养老基金的投资工作,风险也不需要自己来承担。

  另一个不同点在于资产配置,美国“401K”计划主要投资基金品种,如股票型基金、货币基金、平衡型或偏债型基金。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基金类品种的配置比例高达91%,而股票配置比例则仅为9%。

  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范围除了银行存款类产品、债券类产品、股票和基金类产品等三大类产品外,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养老基金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参与投资。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

  这两处的差异足以证明养老金入市方案并不是中国版的“401K”计划,更具有中国特色。

  美国“401K”计划的启示:勇于开源

  除了方案本身有不同之处,两份方案计划推出的原因不相同。美国当年推出“401K”计划的初衷是为了鼓励美国国民增加养老储蓄。出人意料的,美国养老金的资产规模在与股市形成良性循环下迅猛增长,不但成为美国1978年至2000年长达22年大牛市的有力推手,其本身的资产规模也大幅增长。

  不同于美国当年的国情,最终促成我国养老金投资变革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2001年起就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提高速度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速均大于或等于0.25个百分点,造成养老金收入端增速趋缓,支出端增速上升,未来需要通过提高养老金收益率来弥补收入端的不足。

  另外,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一直以来收益率都处于低位。据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4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为2.2%、2.0%、2.5%、2.6%、2.4%、2.9%,不仅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8.36%和7.87%的收益率,更是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美国“401K”计划的机制设计和运作模式都很独特,在国际养老保险制度中独树一帜,这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有很深远的影响。不敢说我们的养老金投资改革在这其中获得了多少启示,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与美国“401K”计划实际上是一致的:养老保险资产通过有效的运用,与资本市场发展、国民经济增长实现良性互动。(综编 陈凯茵)

  作者:综编 陈凯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