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短缺现象一直没有消失,今年也不例外,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硝酸甘油、维A酸等药品断货或供应不足的消息。
为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国家不断出台保障措施。10月9日,五部委联合《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有33个药品被纳入名单,其中21个为国外上市国内尚无上市的产品,有9个品种中国有仿制药。值得一提的是,七成的药品在中国没有仿制药。
33个品种七成没有仿制药
这个目录的诞生,源于药品短缺的困境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下称“20号文”),将鼓励仿制药的范围明确为“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的药品。12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落实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工作方案》,明确在2019年6月底前,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引导企业研发、注册和生产仿制药。
不过,根据艾美达数据统计,卫健委公布的第一批鼓励仿制药目录中,共涉及到33个药品,其中只有9个已有国内企业已仿制生产,即占比还不到三成。而这9个药品中,又有4个国内只有1家企业可以生产,这四个药品分别是厄他培南、环磷酰胺、雷洛昔芬、多巴丝肼。
仿制少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药品在市场上的短缺。中国药品的短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但是供应不足;另外一种是没有。
无论是什么原因,最直接的后果是中国市场上这些药品的可及性出现问题,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这个目录中的尼替西农、富马酸福莫特罗、泊沙康唑、伊沙匹隆、氟维司群、阿巴卡韦、巯嘌呤等33个通用名品种,涵盖多种抗癌药、罕见病药物,都曾经出现在短缺药的名单中。其中,伊沙匹隆、氟维司群为乳腺癌治疗药物,阿巴卡韦为抗艾滋病毒药物,阿托伐醌为对抗疟药物,尼替西农则用于治疗儿童罕见病,遗传性酪氨酸血症。巯嘌呤用于白血病患儿,其中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甲氨蝶呤片等廉价短缺药物也包含在内。
“这33个品种中,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有的品种是生产企业少,供应不足,市场紧缺的情况下导致药品价格高,另外一种是国内药企还没有仿制,其原因有些药是‘孤儿药’,市场用量小,企业没有动力仿制,还有一种情况是技术壁垒,企业没有能力仿制。”药智网CEO李天泉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罕见病药物占比超两成
现如今,罕见病药物愈发受到监管层的重视,此次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一批仿制药目录”中,针对罕见病的用药就占了七种,占比超两成。包括尼替西农(胶囊)、格拉提雷(注射液)、溴吡斯的明(片剂/缓释片)、曲前列尼尔(注射液)、波生坦(片剂)、艾替班特(注射液)和地拉罗司(分散片),分别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遗传性血管水肿、白塞病等。
“上述药物在罕见病领域并不算是短缺或是高价,不过能够有超过两成以上的罕见病用药被纳入,是首次仿制药目录最大的价值,也表明国家从政策层面,清晰地对罕见病用药支持。”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目前只是发布了第一批仿制药目录,未来可以想象还有更多的药能够在目录中出现。也可能表现在临床上、优先审批,甚至一致性评价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时间和成本的支持,加快罕见病药物更快更低成本进入市场。过去,按照一般仿制药上市的流程,企业动力是不足的,毕竟罕见病用药市场有限。”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低于1%的疾病,其中有近八成为遗传病,虽然发病率很低,但因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孕期筛查普及程度较低,罕见病患者数量高达1680万,是发达国家的近百倍之多。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药物,本来可以治愈或缓解的疾病被耽误,给众多家庭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认为,鼓励仿制药不能只停留在一份清单,还需考虑后续的衔接等,包括在审评环节,绿色通道空间有多大?率先成功仿制的药企是否有激励政策,能否给予一定的保护期?这些都是需仔细考虑的。
缘何不去仿制?
中国一直都是仿制药大国,但以仿制药起家的医药企业,对于上述品种似乎并不是很青睐,是市场不足够大?还是专利限制?
从公开资料可以查询,专利已经不成为问题,2017年就有近百个药物专利到期。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至2029年至少有24个重磅药品专利到期,且目前国内大多尚无企业进行抢仿申报,其中有不少品种的全球销售额峰值超过10亿美元。此次公示的33个鼓励仿制药中,就有格拉替雷多发性硬化罕见病重磅药物,以及地拉罗司欧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一线用药等。
根据药智网统计,富马酸福莫特罗全球销售额达到163亿元,阿巴卡韦的全球销售额为232亿元,格拉替雷的全球销售额也达到了150多亿元。除外这3个上百亿的品种,其他品种多为1亿元到几十亿元。
“这其中很多品种已经专利到期或者即将到期,但是企业却不太愿意做。这些品种多数为用量小的品种,企业不赚钱,而且现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药品价格如此低,带量采购又带来了很多变数,所以企业更是不愿意仿制了。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暂停了之前的仿制,转战一些竞争力强的品种。”一位药企工作人员称。
实际上,这33个品种中,已经有部分企业拿到了临床试验批件,但是却处于停滞状态。
“现在鼓励仿制,也只是优先审评,没有更多的保障措施,企业仿制的动力依然不足。”上述药企人员称。
上述的这33个药品中,在中国已上市的原研药,共有12个,但这些原研药多数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艾美达统计的全国样本公立医院(接近千家)销售情况显示,有11个原研药2018年全年销售额不超过1亿元。
华南一位从事仿制药研发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药企不愿意仿制背后,有多重因素制约,如仿制技术大、成本投入高、市场需求不大、原料药难以供给等,“一般而言,企业选择做仿制,会根据自己的聚焦领域来确定,重点挑选的是那些仿制市场需求大、疗效比较确切、技术可行的品种。”他称。
究其原因,上述的这些原研药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罕见病用药。如地拉罗斯分散片,原研药厂家是诺华,该产品用途是减少因β-地中海贫血和其他慢性贫血等疾病而接受长期输血的患者的慢性铁超负荷。在欧洲,该药被推荐作为6岁以上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一线用药。2018年,该原研药在中国样本公立医院的销售额仅有874万元。
罕见病用药的特点之一是发病率低,患者数量少,某种程度市场需求并不大。换言之,如果仿制药企业去生产的话,则面临回报不理想的窘境。
“卫健委在出台此目录时,亦强调称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在临床试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优先审评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对于罕见病用药研发来说,能加快审评是好事,毕竟一个药5年时间获得审评跟10年才可以获得审评,区别很大,这涉及到研发成本问题,但仅仅加快审评审批进度还是不够的,如何让企业更有积极性去仿制,首先要解决企业回报问题。但目前来看,依旧是挑战,预计后续相关部门还会再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药企仿制上述这些药品。”华东一位从事临床研发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