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最佳办法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温家宝总理的这段发言博得代表委员的热烈掌声,相信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的目标在今年可以达到。
不过,在有了钱之后,我们也要注意怎样让这边钱花得实在。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也提到,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而对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制度”由经济学家、诺奖得主弗里德曼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内容非常简单:政府把资助教育的金钱,直接发到学生家长手上,再由家长自主选择学校。家长选定学校后,把教育券当作部分或全部学费交给学校,学校回头再凭教育券向政府兑换金钱。
弗里德曼教授的“教育券制度”构想在经济学界被誉为神来之笔。因为这一制度有两大作用,能最大化利用教育经费。
教育券制度的第一个好处是有效。在传统的做法下,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面向作为拨款人的上级主管,而不是作为顾客的学生和家长。引入教育券制度,学校和教师就必须直接面对学生、争取学生、向家长交待。这样,即使教育经费不增,教育质量也必定大大改善。
教育券制度的第二个好处是公平。教育经费的划拨一向很不均匀,能就读好学校的学生,享受了大部分教育经费;而在教育券制度下,即使地处边远的穷学生,仍能足额领取并支配政府在计划中给他们的教育资助。
在中国,教育券曾在浙江省长兴县得到局部实验。从2002年开始,小学阶段的贫困生每学期可以获得一张面额为200元的教育券,初中阶段的贫困生则是300元的教育券。2002年共有3220名学生受益,涉及的款项达156万元。
国内的经济学家如张五常、周其仁、薛兆丰等都曾经专门撰文介绍和推荐教育券制度。张五常在阐释教育券制度时,曾把学校比之于酒家。他问道:要是顾客没有选择的权利,酒家的菜式能好吗?在2002年浙江长兴开始实验教育券制度后,周其仁和薛兆丰还多次到长兴调研,并总结成文发布调查报告。
不过多位学者都认为要在中国推行教育券将面临诸多阻力,并不容易。张五常认为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有铁饭碗的老师、教育部门的官员、考试局等,都会反对;二是一盘散沙的市民,不容易相信学券制有起死回生之效,而且市民通常不容易相信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浪费惊人。
不过,这也恰恰是推行教育券制度的紧迫性所在。薛兆丰指出,如果不能得到实在的补偿,预料被淘汰的教师,显然会不遗余力地阻挠改革。而且,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教师的既得利益增大,“教育券”改革的阻力也就增大。
周其仁则建议,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教育券还不容易,则可考虑首先在农村实行教育券制度。周其仁写道:把其中的一部分——比方说20%——拿出来作为教育学券返还给农民,可不可以?且不说其中本来就包括了农民应得的土地权益,就是从经济合理性上讲,加速的城市化是需要提高农村劳力受教育的程度来配合的。都市城楼高耸入云、农家孩子目不识丁的经济,怕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至少从2000年起,几乎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建议推行教育券制度。比如全国人大代表缪水娟、吴亚军、张育彪、孔令人、刘志庚,全国政协委员于春林、李崴、薛康等人都曾经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推行教育券制度。
(搜狐财经 周克成/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