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海康高管套现百亿被查!
前些天看到这样的消息,君临感到非常震惊,震惊的是,这也值得震惊?
海康高管不套现,君临倒还觉得震惊一点。
但凡对海康多了解一点,就知道近几年龚虹嘉一直在套现,可这非但没有影响到海康,还成为了投资神话。
当然,这次上头立案了,那肯定是犯事了。不过调查官方公告没有出来,所以具体啥原因咱不知道,也不敢猜。
但在白马习惯性崩盘的年景,很多人非常关心海康威视到底如何,君临说点能说的。
1
海康威视是最特殊的国企之一,作为浙江市值最高的国企,他的第二大股东是个香港籍的投资人。
海康威视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的52所。
中电科在96家央企序列中位列第九,十大军工企业之一。
由于产品大多属于幕后,所以中电科在民间的知名不高,但这不妨碍他在美帝那里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去年8月美帝发布一份制裁榜单,共有44家中国企业,中电科下属企业占了一半。
由此你就知道他的段位。
海康威视的成立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1985年,国家全面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被慢慢推向市场。
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一直吃皇粮的科研院所第一次要面临生存问题。有追求的开始把研究成果落地,没追求的或者情况复杂的就不得不开始功利主义。
10年后,国家决定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研院所越来越要自食其力。
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科研院所日子比较清苦,比如52所。
直到1990年代末,52所和家电企业展开合作才有了改观,这也让52所越发想要推动技术的落地。
2001年7月,52所成立了一家主营家电控制器、视音频压缩板卡的海康信息。
而此时所里的两位高级工程师陈宗年和胡扬忠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做了多年科研工作,有深厚的技术底子,也认识到视音频监控技术正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
他们想抓住这次机会,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成立一家公司。
这两位都是1965年生人,又都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他们见证了52所的变革,何尝不想拥有一次自己的变革?
他们的想法,所里是同意的,但资源有限,给不了什么支持。
于是他们找到了天使投资人李竹,这是一位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的投资人,和陈、胡二人同龄。
按理说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可也许是李老板刚做天使投资才一年,相面功底还不够深,也许是对国企颇有畏惧,李老板把陈、胡二人介绍给了龚虹嘉,从此错过了赚几百亿的机会。
巧了,龚虹嘉也是65年生,又巧了,龚虹嘉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不过龚虹嘉和两位学霸校友不一样,他喜欢文科和体育,就是不喜欢计算机,作为华科的“差生”毕业后也就走不了科研路线,他先做贸易,后做投资,并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的天使投资人,而且非常成功。
龚老板眼光独到,他投资的几乎没有“正常人”,但最后大多都成功了。另外龚老板乐善好施、仗义疏财,特别是对校友,像极了柴大官人。
他与陈、胡二人交谈之后很快决定给钱。一来可以帮助两位校友实现梦想,二来他也看好监控市场。
2001年11月,海康信息和龚大官人分别出资255万和245万成立了海康威视。陈宗年和胡扬忠则带着26个技术人员在杭州马塍路36号开始了创业。
当时龚大官人已入中国HK籍,央企和一个HK人成立合资公司,而且这个HK人的持股比例高达49%,这种组合空前绝后。
随后,海康威视的成长速度震惊了所有人。
2001年底成立,第二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视音频压缩板卡,2003年收入突破1亿!板卡国内市占率第一。
海康威视以光速实现了1个小目标。
2
快速成功的原因有两点,贵人相助、产品优秀。
当初拒绝海康威视的李老板向海康威视介绍了一笔广电总局的大单,帮助海康威视取得开门红。
海康威视也对得起这个订单,28个优秀工程师半年时间没日没夜地研发,初代产品就耗尽家底。
龚大官人曾拼命找风投但无人问津,生死存亡时刻如果不是李老板的帮忙,海康威视说不定会夭折。
好在他们运气不错,产品也过硬,第一笔订单就获得了客户认可,信心爆棚的海康威视借助海康信息的销售渠道开始铺货并供不应求。
因为实在太猛,母公司退出竞争,海康威视也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甚至差点给胡杨忠等人带来杀身之祸。
2002年底,不少对手眼看被海康威视打得体无完肤,就想起了走偏门-破解海康威视产品,进行盗版。
最疯狂的时候,市面上四分之一的板卡是盗版的海康威视产品。
海康威视怒而耗费百万打官司。这引起了盗版商的反扑,他们向胡杨忠等人发出人身威胁。
不得不说胡扬忠显得爷们十足,自己当时没有一点股份,但为了企业还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
作为60后的IT男,他表面上是个典型的“老实人”,甚至比一般的“老实人”还要更“老实”一点。
除了有秃顶和眼镜这样的IT男标配,这位胡总还喜欢穿老布鞋和略显肥大的裤子,出差都经常背个电脑拎个袋就走了。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好欺负的人,公司人心惶惶之际,凭着坚毅和无畏带着海康威视打官司,发出行业宣言。
最终邪不压正。
扛过了江湖险恶之后,海康威视明白要修炼内功,更明白了唯快不破。
那一年,他们开始押注新的技术方向。
通过摄像设备采集的视音频的原始文件很大,对硬盘和宽带的占用极其恐怖,为了方便存储和传输,需要对原始文件进行压缩。
视音频压缩板卡就是用于此,摄像头采集完信息之后通过板卡进行压缩,这样才能存储并且让监控室的人观看。
这里头有一个关键点-压缩标准。
国际上原本有两大提供视频编码的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TU-T的视频编码标准用H.26X的形式表示,ISO的视频编码标准用MPEG-X的形式表示。
两大组织又成立联合视频组(JVT),JVT先后开发了H.262/MPEG-2标准以及H.264/MPEG-4AVC标准。
中国有一个AVS标准,不过尚未成为主流。
越先进的标准,压缩率和清晰度也越高。
2003年海康威视在安防领域开创了H.264标准+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组合的先河。
之前国内板卡厂家,比如海康信息采用的是老土的MPEG-1标准+ASIC(专用芯片)的组合。
MPEG-1跟不上时代就不说了,ASIC芯片的功能倒没有问题,毕竟是定制化产品,但成本高昂。
在数字信号处理方面DSP芯片有着天然优势,非常适合做数字化音频和视频压缩编码和解码,(当年只能放《沧海一声笑》的“汉芯”就是DSP芯片)。
关键是能做DSP芯片的厂家不少,相互竞争激烈,海康威视采用DSP芯片是明智之举。
而采用H.264标准更是犹如开了天眼,这离不开龚大官人的慧眼如炬和爱才如命。
海康威视成立的半年前,JVT发布了H.264的测试版,海康威视成立的半年后,H.264已基本成型。龚大官人为了给过去跟着自己的弟兄有口饭吃成立了做流媒体的富年电子,主攻H.264编解码技术。
富年也是奇葩,最初来了几个上海交大的博士,没搞定。
龚大官人后来找到一位个性十足的开发人员,这哥们如同龚大官人的另一个校友张小龙一般,特立独行但天赋异禀。
再加原有技术团队的努力,半年后当H.264正式版发布的时候,富年已经有了世界最顶尖的H.264编码技术。
然后,海康威视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H.264编解码技术。
H.264有什么好?
它更加清晰,而且直接把压缩比干到了102:1,102G的视频文件可以被压缩到1G,远超过去所有标准,极大节省存储空间和宽带。
海康威视成为技术引领者。
这种领先,让海康威视对对手造成了降维打击。
很快海康威视在2004年又把产品线拓展到DVR。
DVR全称叫数字硬盘刻录机,模拟时代的录像保存在磁带中,容量低还不能循环存储,更无法远程监控。
1992年德国发明了DVR解决了以上问题。但是直到2002年,国内才由海康威视的老乡大华股份做出来DVR,大华股份也由此产品切入安防行业,并在日后和海康威视一起成为中国安防行业的绝代双骄。
板卡是PC式DVR的核心部件,携板卡进入DVR领域的海康威视血洗市场,一年后成为行业第一。
一切犹如梦幻,万万没想到,海康威视来了个梦中梦。
3
2003年11月,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一个月后,公安部发布《全国公安机关2003-2008年科技强警工作规划》。
视频监控的重要性得到官方最大程度的认可。
很快“平安城市”计划出炉,北京、杭州、苏州、济南成为四个试点。
2004年6月,“平安城市”拓展到21个城市。
这21个城市的平均预算大约1.5亿,虽然分到安防设备的钱没那么多,但不影响海康威视赚钱。
2013年之前,安防客户几乎都是政府、公安、银行、国企等,这些单位的保密工作是重中之重。
海康威视的血统优势碾压对手。
对此海康威视曾予以澄清:自己从来不依靠政府大单,自己的订单都是散单,从没有哪个订单占总收入的2.5%。
那可不嘛,每个地方政府都要采购,当然都是散单,每个地方政府订单都很大,当然不会有谁的订单显得更大。
海康威视还真是坦诚呢。
就在“平安城市”计划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国际上又发生一件让政府神经敏感的事件。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连环爆炸案。
50多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相比于飞机撞大楼,这种在闹市发生的恐怖袭击更有可能被模仿,也更容易引起恐慌,安防监控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
于是在2005年8月,公安部率众齐聚杭州观摩学习,由于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存在,杭州成为“平安城市”中的尖子生。
10月公安部提出“3111工程”,简单说就是进一步铺开“平安城市”计划。
当年公安部还下发《关于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技术系统建设工作的意见》。
各地开始出现强制性要求,上海要求24小时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加油站等场所必须安装监控设备,东莞要求工地必须安装监控设备。
国家也要求娱乐场所必须安装监控设备。
“平安城市”计划还被纳入地方绩效考核。
随着时间推进,各城市的“平安城市”预算也从一个亿变成了几个亿、几十亿、上百亿。
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海康威视都没时间笑,得赶工。
海康威视还在2004年7月自建销售网络,订单更加应接不暇。
2007年海康威视产品线拓展到前端摄像头,一不小心又成为了老大。当年收入突破10亿大关。
随后的几年,海康威视的产品线覆盖了全线安防产品,也成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盛世大阅兵等超级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
2010年5月,海康威视登陆中小板。
A股很多企业上市即巅峰的铁律坑死了无数散户。
但海康威视上市后却还能维持着残暴增速。
▲
数据来源:Choice,君临研究院
上市当年,海康威视还曾经接到重庆市政府77亿超级大单,可惜后来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后订单被调整。
但当初,能拿到这样级别的单子也能看出海康在地方政府心中的地位。
重庆订单并没有影响到海康威视,2011年以来海康威视始终位居IHS评选的全球视频监控市场占有率榜单的第一位。
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4
海康威视陶醉在第二重梦境的时候,他已经进入第三层梦境。
在这一层梦境,他遇到了一个重要伙伴,帮助他极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这个伙伴也姓海,叫海思。
如今海思凭借麒麟芯片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芯片设计公司,但海思起家的芯片是视频编解码芯片,当初让海思活下来的公司是大华股份和海康威视。
海思2004年成立之后曾做过SIM卡芯片、机顶盒芯片等产品,但一直卖不掉。
2006年海思做出了H.264视频编解码芯片,依旧卖不掉。
巧的是,华为当时接了中国电信的“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的活,提供软件平台,平台得有安防设备配套,于是华为就跑到杭州找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买设备。
海思的销售也跟了过去,然后大华股份就被黏住了。
2007年,大华股份终于向海思采购了一批H.264视频编码芯片用在自己的DVR上。
这是海思有史以来第一笔外部订单。随后海思士气高昂,又做出了DVR的SoC芯片,2010年终于拿下海康威视。
2010年也被称作国产安防芯片逆袭之年,在此之前国内安防芯片完全被外企垄断,其中德仪占据半壁江山。
很快海思又做出了集成了图像处理芯片(ISP)的网络摄像机SoC芯片。
2008年左右,“光进铜退”的概念被提出,这为2013年的“宽带中国”和再后来的“提速降速”打下了基础。
其实“光进铜退”也加速了网络摄像机取代模拟摄像机。
模拟摄像机需要搭配同轴电缆,而网络摄像机只需要一根网线,完美契合“光进铜退”。
海思的网络摄像机SoC就如同当年联发科的山寨机芯片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制作产品的成本和难度。
网络摄像机市场在“光进铜退”和海思的双重作用下飞速发展。
海康威视当然是最大受益者。
海思的安防芯片价格只有海外巨头芯片的50%-60%左右,从开始只用在低端产品上,到很快全线通吃,海思也取代德州仪器占据了中国安防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
兵败如山倒,现如今德州仪器几乎要退出中国安防市场了。
海康和海思,成为了彼此的第一。
海康把海思推向了世界最大安防芯片供应商的宝座,海思也帮助海康做出了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层关系在2018年之后变得很微妙。
海康威视作为中电科的王牌上市公司,自然也被美帝特殊关照,但因为有海思等中国供应商的帮衬,所以淡定很多。
但华为,毕竟是华为。
2018年8月,华为突然发布30多款摄像机和相关云方案。2019年年初,华为又开始布局安防渠道建设。
是否有一天,海康威视会感叹成也华为,败也华为呢?
我们并不知道。
5
海康威视的业绩狂飙的时候,外部市场不断改变。
2006年左右数字城市的概念逐渐流行,2012年国家又开始智慧城市试点。
2010年公安部发布《关于深入工作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用的意见》。于是比3111工程更高级的“天网工程”开展。
2016年,作为振兴乡村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又推出“雪亮工程”,在农村、乡镇地区开展监控基建。
这些工程、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越来越智能。
政府需要的不再是一套设备,而是整个软硬件结合的系统,还有智能分析。
海康威视的智能化之路始于2006年,2009年开始加码,收购了上海高德威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
当年还成立海康威视系统化技术有限公司开始提供系统服务。
海康威视也开始注重提升软实力。
2013年左右,海康威视进军2C,推出萤石品牌。
2B和2C最大的区别在于2C太麻烦,客单价小不说,你还不能指望个人消费者能向机关单位一样有专人负责管理监控设备,所以必须要提供配套服务。
这也是海康威视倒逼自己提升软服务的举措。
关键的一年在2014年,海康威视成立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在感知、智能分析、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
事后看,这些操作极为必要。
回看前面那张海康威视业绩图表,很明显2015年开始海康威视增速持续下滑。
这也是大华股份面临的问题。
2015年之后,安防的时代红利逐渐消失。
红利消失的时候,其实市场份额总会越发向头部企业聚集,尾部企业则生存多艰,所以无论海康威视还是大华股份都还在增长。
但如何能在存量市场长期生存?关键就是前面的那些准备。
2015年海康威视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
领先的视频产品和内容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领先的视频产品、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与内容服务。
之前,海康威视并没有给自己贴太多标签。2015年开始有了,而且每年还不一样。
2016年的是:
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与大数据服务。
2017年的是:
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综合安防、智慧业务与大数据服务。
2018年的是:
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能看出,海康威视不再局限于安防,不再局限于硬件。
无限卖产品的时代结束了,如何让现有客户提高客单价、提高黏度是关键。
也就是说,如何能够给客户提供更智能、更全面、更细致、更有价值的配套服务将是未来取胜的关键。
海康威视也逐渐从安防跳到泛安防以及先进制造、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如果有一天,海康威视和工业富联(富士康)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君临一点都不会意外。甚至,君临觉得他们未来一定会成为竞争对手。
海康威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三点:
第一是处理碎片化场景的能力、第二是视频技术、第三是云计算、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安防监控面临非常多样的应用场景,绝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定制化服务,这背后还需要柔性生产。
君临曾在介绍定制家居行业的时候提到过类似的问题。
能不能帮各种各样的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案、提供了方案能不能生产出来,这都是现实的问题。
海康威视有100多条SMT生产线和40多条全自动化组装线,组装线的自产比例达到50%,现有的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
在这方面,唯一能够和海康威视竞争的只有大华股份,所以即便华为进入安防行业,如何解决碎片化的问题?如何找代工厂?
除非华为能找到一种通用型的超级解决方案,否则不太可能真正成为海康威视的最大对手,而只会抢占小品牌的份额。
再说海康威视的视频技术。
视频技术是一个综合技术,涉及视频编解码、智能分析和识别、传输、存储、成像等等。
海康威视的编解码技术是撑门面的手艺,现在H.265逐渐取代H.264,而海康威视也已经有了自己的Smart265编码技术。更清晰、压缩率更高,更大程度降低存储和传输成本。
识别技术更是可怕,哪怕你是在晚上、在恶劣天气环境中、距离摄像头非常远、做一定程度的面部遮挡,想知道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依旧是瞬间的事。
但是前两项核心竞争力不足以让海康威视的未来充满看点,他的未来在于第三个竞争力:云计算和大数据。
海康威视是行业内最早做云计算的企业,2017年进一步搞了个AI Cloud,由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的三级架构组成。
君临用人话解释一下什么叫“边缘”。
还记得之前火爆异常的边缘计算吗?和这个边缘是一个意思。
其实就是在信息采集点进行信息处理。
比如在加工车床上面或者旁边安置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工业相机,收集加工数据,然后现场及时处理数据。
很多时候没有必要把数据上传到云端,就可以采用边缘计算。
海康威视把前端设备都算作边缘节点设备,也就是说摄像头就可以做一部分分析,不必上传到服务器。
边缘域介于边缘层和云层之间,有点类似于目前还没有火起来但是可能未来会火一波的“雾计算”,通俗点说有点像局域网内部的信息处理。
海康威视把产品按照边缘、雾、云的层次进行划分,这其实都是老概念,但却可以把技术研发和应用有的放矢,不同客户的需求不一样,不可能向他们提供相同的服务,占用资源,也会造成一些客户不必要的成本。
再举个形象的例子,不是每种疾病都需要去三甲医院,小诊所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小诊所解决,又快又便宜,还不占用珍贵的医疗资源。
再不行去县医院,大部分病也能解决。
再说AI,其实就是靠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的被强化的单一功能。
但是他的这个单一功能会非常强悍。
安防领域的AI说到底还是识别,然后再开发应用,比如增加提醒和追踪。
中国吓人的天眼背后,就有海康威视的AI技术。
基于分级应用的理念,海康威视在2018年又对事业群进行了改动。
2009年海康威视按照行业做了事业群划分,2018年则变成了公共服务事业群PBG、企事业事业群EBG、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
如果把安防市场看作一本书,这表明海康威视对这本书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
把能归类的归到一起,建立云平台,提高集约化程度,以降低自身和用户成本,还能建立算法、资源池,加入AI技术,提供更多的应用。
海康威视越来越“靠吃软饭”活着。
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榜单》中,海康威视位列第6。
2014年的排名是11,基本每年都在进步,2017年还曾位列第四。
海康威视也在做智能家居的生态。
思考一个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智能家居生态是围绕语音在做,视频能不能也成为一个切入点呢?
语音能否用手势、动作取代呢?
海康威视智能家居的核心是萤石。2018年海康威视把萤石单独列了出来,过去是和机器人、汽车电子等小业务归类为创新业务里面。
5年,萤石从0到在全球有2800万用户,萤石云平台有4000万左右的设备接入,超过30000机构入驻。
萤石现在的规模占比还很小,但是增速很快,而且也超过了16亿,比绝大多数的安防企业收入都高,想象空间也很大。
▲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君临研究院
软实力成为“后安防时代”海康威视的杀手锏。而且如果不是拥有软实力,海康威视说到底只是个有背景的组装厂,毕竟镜头、传感器、芯片、硬盘都不是自产。
软实力上来了,这家硬件公司才真的是一家硬核公司。
不过君临也有个疑问。
▲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君临研究院
海康威视每年研发投入都非常多,10年增长50多倍,占营收比例可观。而且研发人员也很多,2018年高达1.6万。
但是,海康威视的专利实在是太少。
看看当年的招股书:
有没有搞错?
截至2018年,海康威视的专利只有2809项,发明专利只有513项。
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2017年A股排名25位,2018年排名22位,专利数量在大企业中根本不入流。
前几天浙江省科技厅下属单位发布了《2019浙江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
海康威视的研发人员数量浙江第一。另外如果把淘宝、天猫、阿里统一算作阿里集团,那么海康威视的研发投入仅次于阿里集团,位列浙江第二。
榜单统计从业人员每万人均拥有发明专利482件,海康威视大大不及百强平均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是海康威视的研发人员太弱了,还是安防行业的专利申请太难了,还是其他公司的专利太水了?
或者还有两种解释:
第一,把研发都用在了软件上。
海康威视拥有881项软件著作权,远超浙江省百强平均的23.8,这也和我们前面对海康威视的分析能多少对上(但投入产出依旧不成正比)。
第二,是在隐藏利润。
很多企业为了粉饰利润,会尽量多的把研发投入资本化,但也有一些赚钱多的企业不仅全部把研发投入费用化,甚至还尽量把更多的钱算作研发费用。
海康威视有没有可能是不想让大家知道自己太赚钱?
这里头究竟什么原因,需要进一步挖掘。
6
关于高管被立案,建议投资者还是要把着眼点放在事件会不会影响企业经营上。
法律的归法律,市场的归市场。
2004年龚大官人就承诺,企业如果做的好会向管理层转让15%的股份。
2007年,他以75万的白菜价向包括胡扬忠在内的海康威视的管理层转让了15%的股权。还额外向胡扬忠和另一位高管转让了1%的股份。
后来海康威视又进行过几轮股权激励。
外人不能确定的是,龚大官人确实敞亮还是他们有私下商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大手笔的股权激励让海康威视的高管和员工干劲十足,也让海康威视在央企中与众不同。
媒体早就挖过了,龚大官人的减持和胡扬忠的增持是能对上号的。
这说明,管理层并非是提前跑路或者不看好公司发展,甚至可能是太看好公司发展了。
作为财务投资人的龚大官人在股份解禁后就一直减持,2017年还成为年度套现王,如今龚大官人在海康威视上的套现早已超过百亿。
另外,富瀚微、联合光电也和海康威视以及龚大官人关系匪浅,这两家企业上市前对海康威视的销售情况也很因吹斯汀。
可以说,龚大官人因为海康威视获得的太多太多,多回馈高管和员工也是理所应当。
至于方式否违规,就交给上头定夺吧。
龚大官人除了早期会对创始团队进行管理方面的指导,并不参与实际运营,所以其本人如何对企业影响不会很大,而总经理胡扬忠一直增持,这种行为本身是投资者喜闻乐见的。
今年前三季度,海康威视的净利润表现欠佳,这是毛衣战背景下疯狂囤货和进一步增加自研的原因使然。
总体来说,君临还是很看好海康威视的。
毕竟,这是一家过去9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31%、并且一直稳定的企业。
未来的硬件收入增速或许难现往日雄风,特别是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但根据艾瑞咨询数据,AI摄像头会从2018年的276万个增加到2022年的3458万个,而海康威视早就等着产品升级。
另外考虑到,海康以后会侧重于毛利率更高的“软”业务,所以还是看点十足。
越来越软,这不就是苹果的套路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