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十年作为一个长周期的话,此时距离李河君首次谈及的“被低估的十年”仅剩下四年时间,汉能此次私有化或许是他最后一搏。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严凯
编辑 | 王芳洁
若论及谁是中国能源行业最特立独行的公司,非汉能莫属。就连该公司创始人李河君也承认,“汉能历来是‘剑走偏锋’,反方向走”。
汉能最近一次“剑走偏锋”是在10月23日。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汉能”)突然发布公告称,决定对持有旗下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股票的所有投资人发出私有化要约。
但现在私有化回A,真的是好时机吗?至少李河君这么认为。面对资本市场的寒冬,他在接受采访时仍表示“现在是A股可能机会特别好”,但这个理由显然没有说服力。
外界更相信另一种猜测,汉能是在汉能薄膜发电在港股一直未能复牌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回A选择。汉能内部人士则称,目前私有化仅走出了第一步,还处在建议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完全放弃了复牌,仍然在努力。
10月24日,汉能官方答复《中国企业家》称,“对港股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进行私有化,以及计划回A股上市,实施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具体方案目前仍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
如果汉能薄膜发电的其他股东都最终同意私有化方案,那汉能必须拿出536亿港元的资金来执行私有化要约收购。这是一笔数额不菲的资金,它相当于同样在A股上市的光伏公司隆基股份(601012,股吧)、通威股份(600438,股吧)、中环股份(002129,股吧)这三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之和的21倍。
2015年的“5.20”股价暴跌事件之后,李河君曾把自己深深地藏在汉能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总部大楼内,并在之后的三年里,“天天反省”。但同时,性格强势的李河君一直在寻觅翻身的机会。曾经,汉能薄膜发电在H股股价飙升成就了他中国首富的人生巅峰。现在,他或许寄望于在A股再创辉煌。
他这次能成功吗?
|
过去半个多月,位于北京北五环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深处的几栋大楼直至深夜依然灯火通明。这几栋大楼是汉能的总部所在地。
在这期间,李河君和汉能的其他高管在装修奢华的会议室内密集地开会讨论着一个关乎公司未来的重大决策——私有化,回A。
10月23日,汉能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其私有化的决议,决定对持有汉能薄膜发电股票的所有投资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以现金收购或股票置换,私有化之后拟在国内A股上市。
李河君和他一手创办的汉能从来不缺乏质疑声,所以他这次依然不敢掉以轻心。除了讨论具体执行方案,他必须拿出一套有效的说辞来解释这次的私有化举动。
在公告中,汉能解释称,汉能薄膜发电此前“停牌已经超过三年,出于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决定进行私有化。
汉能私有化的决议实际上筹划已久。汉能内部人士称,公司早在去年底就已做好了复牌失败后的应对方案,私有化退市是其中一个方案。
截至发稿,汉能方面并未透露是否有其它的备选方案,但私有化方案最终成为了李河君案头的最优选择。
另一个可以佐证李河君是于去年决定私有化回A的是汉能进行的资产大腾挪。工商资料显示,汉能移动能源成立于2016年4月1日,注册资本200亿元,法定代表人李伟均,实际控制人李河君,实际控股比例达98.57%,旗下有47家子公司,其中控股企业38家。
在汉能移动能源成立后,它取代了汉能控股集团成为了“汉能”的对外名片。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汉能控股集团就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资产、人员腾挪。
例如,汉能控股集团将2015年以前持有的9个老基地(老的产业园项目)全部转移到华夏易能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新基地(新的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则由汉能控股全部转到三方投资者、汉能移动能源、地方国企等合资成立的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公司。
在进行完“腾笼换鸟”后,汉能已经做好了私有化的前期准备。
10月12日,汉能向上市公司发出了私有化建议,并于六天后召开董事会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致同意私有化建议。
之后,汉能薄膜发电将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要求完善落实该提议方案,并将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报相关机构审批。
|
在公布私有化决议后,李河君很快接受了多家媒体专访。在一次专访中,他说汉能选择在此时进行私有化回A“机会特别好”,“正当其时”。
他还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汉能对中国经济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只有与国家共命运的企业才有未来,汉能有扎根国内发展的决心。
当李河君大谈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时,上证指数在23日当天大跌了2.26%,跌破2600点,收盘为2594.83点。更早之前,A股大起大落,一度跌破了2500点。即便是最乐观的股票分析师或许都不得不承认,A股市场很难称之为“向好”。
事实上,汉能也并不是国内首家提出私有化的光伏公司。在它之前,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在美股上市的光伏巨头纷纷已经启动了私有化回A。
但是,这些提出私有化的光伏公司的回A之路并不顺利。
天合光能是在两年前提出的私有化,并且在去年已经完成,如今正在筹备A股上市事宜。尽管关于该公司借壳上市的传闻四起,但截至今日,天合光能依然未能成功登陆A股市场。
一位光伏企业高管称,私有化需要时间,私有化上市之后能否成功登陆A股更需要时间。“它们回A这么坎坷,背后其实是市场低迷所致。”上述高管说。
李河君的自信或许来自于汉能薄膜发电暴增的财报数据。
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39亿元,净利润2.18亿元。今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实现营收204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净利润73.29亿港元,同比增长近30倍。
在接受《财约你》采访时,李河君说:“我觉得汉能就是这样的(指数型组织),一个企业什么时候有爆发性增长,我觉得不是30%到50%的增长,要三倍到五倍的增长,才是爆发式增长。”
他对汉能的爆发式增长的重新定义,源自于一本名叫《指数型组织》的书,该书作者为奇点大学创始执行理事萨利姆·伊斯梅尔。他在书中归纳了指数型组织的11个强大属性,并提出了建立指数型组织的12个关键步骤。
通过自己创建的一套“指数商”测试题,伊斯梅尔还测量出了指数型组织世界100强。在这份名单中,有小米、海尔、阿里巴巴,以及Uber、Airbnb等公司。
不过,李河君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些被伊斯梅尔认可的指数型组织是在长达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在实现爆发式增长,而汉能是否有资格隶属于这个范畴还有待观察。
如果真如他所说,汉能是一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指数型组织,为何港交所会拒绝这样一家如此优秀的公司复牌呢?
这或许才是李河君不希望被戳到的真正痛点。
|
但凡了解资本市场的人士,都会对汉能当年的这个“痛点”记忆深刻。
在汉能29年的发展历程中,李河君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企业家。他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剑走偏锋,反方向走”。
20多年前,当年从水电业务中积累了巨额财富的李河君将公司的业务方向转向了在当时无人看好的薄膜太阳能发电业务。即便是在今天,光伏市场的主流仍然是晶硅的天下。这是李河君第一次“剑走偏锋”。
在为数众多的公开讲话中,李河君经常提及一句话:“我们往往高估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五到十年的变化;一到两年的变化总让我们失望,五到十年的变化总让我们惊喜”。
他第一次说这句话是在2012年,当时外界质疑汉能产量虚高;他最近一次说这话是在今年4月举行的“2018汉瓦系列新品发布会”上。一前一后,共计六年。
六年来,汉能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不论是大起,还是大落,李河君都能够把汉能当时所处的处境,巧妙地用这句颇有哲理性的话进行回击。
李河君第二次“剑走偏锋”是发生在汉能薄膜发电上。这次既让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也差点将他摔个粉身碎骨。
2011年,汉能薄膜发电通过收购在港交所上市的铂阳太阳能实现借壳上市。此后四年,汉能薄膜太阳能的经营数据犹如火箭般蹿升。2011~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净利润分别达到7.2亿港元、13.2亿港元、20.2亿港元、33.1亿港元。
他和汉能的巅峰发生在2015年的上半年,但跌落谷底也在这一年的上半年。
当年,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李河君的身价也随之暴涨。凭借着1600亿元的个人财富,他超越马云等知名企业家,先后被《胡润财富》和《福布斯》评为大陆首富。
但李河君在首富宝座上仅坐了两个月。
当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在港股市场被恶意做空,股价暴跌50%,让汉能薄膜的市值蒸发1440亿港元,李河君的身价蒸发上千亿元。
暴跌后,汉能薄膜发电向香港联交所要求其股票短暂停牌,其后香港证监会根据香港法例第571V章证券及期货规则,指示联交所于2015年7月15日上午9时正起暂停汉能薄膜发电公司股份买卖。
多年后,李河君回忆称,汉能薄膜停牌当天,他当天晚上还去了河北演讲,给别人讲“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在停牌前,汉能薄膜发电收报3.91港元,总股本412亿股,市值1648亿港元,李河君实际持股73.96%,他的身价仍有1218亿港元。
若按照已公布的私有化方案,汉能的估值将达到近2100亿港元,他的身价也能够再多300多亿港元。
如果把十年作为一个长周期的话,此时距离李河君首次谈及的“被低估的十年”仅剩下四年时间,汉能此次私有化或许是他最后一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