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一直被传闻和猜测所笼罩的大冶特钢(000708)重组工作显露出新的信号:在当日召开的冶钢集团全体中层干部大会上,原冶钢集团董事长朱宪国突然被宣布 “调到省里工作” ,黄石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吴兴龙兼任冶钢集团党委书记,原冶钢集团总经理曾重清改任董事长。
宣布消息的是主抓此次重组工作的湖北省副省长阮成发。阮系原黄石市长、后调任襄樊市委书记,今年十月一日之前刚刚升任湖北省副省长。
黄石市市长肖旭明同时证实,冶钢的重组方正是此前被大冶特钢不断否认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
10月27日,重组工作专班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合资协议已经签署,但中信泰富还没有进来,现在正在做资产评估和人员安置方案等工作。“如果顺利的话,预计在2个月内,冶钢的重组就将完成。”
冶钢重组将涉及3万多职工,20多亿资产,是湖北省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国有资产转让。上述人员同时表示,冶钢改制将成为湖北全省国有企业改制的标杆。
中信泰富此次收购的是大冶特钢的钢铁类核心资产,总价约为23亿元,涉及职工1万人左右。但黄石方面会借这次重组的机会对冶钢集团下属的后勤部门如销售公司、学校、医院等辅业进行全面转制,这一块的职工有2万多人。正因为涉及到如此众多的职工和资产,黄石方面非常谨慎,记者采访的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三缄其口,主要是“担心职工的稳定问题”。
冶钢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厂——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从1995年开始,被誉为我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冶钢陷入全面衰退,钢和钢材产量低水平徘徊,职工工资有时都发不出来。
波折
今年2月至4月间,媒体不断报道有关大冶特钢被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收购的消息。
3月19日,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在业绩记者会上表示,集团已签订协议收购湖北省黄石市冶钢集团95%权益,正待商务部及中国证监会批准。
此前,中信泰富公布的2003年年报中也赫然写着“2004年2月签订了一份收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特钢95%权益之决定”。同时还披露,大冶特钢2004年的产量将由130万吨上升到200万吨。
对于这些消息,大冶特钢却一直予以否认。3月4日和3月20日,大冶特钢连续发布公告称没有任何一家机构与冶钢集团签署收购协议。
大冶特钢为什么一再否认重组消息?朱宪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2000年,朱宪国被请上了冶钢掌门人的宝座。当时,大冶特钢集团负债38.48亿元,账面累计亏损10.5亿元。朱宪国为人强硬,在黄石被称为“朱疯子”,接手冶钢后,朱宪国同样使出了他的“非常手段”。集团职工从3万人精减至现在的1.4万人,实际拿工资的仅5000人;全集团中层以上干部由以前的300多人减至100人以下。封存小车、取消电话,一年为冶钢节约费用1000多万元。
更为大胆的是,朱宪国推倒了两座正在服役的炼钢平炉,建了一座380立方米炼铁高炉。前者技术落后、产出低下,而后者使冶钢有了自己的普钢铁水,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随后,朱宪国又兴建了四炼钢厂二号合金钢连铸机生产线和连轧二期工程等项目。
最后,大家对他形成四点“共识”:不讲道理,不讲感情,不懂科学,不讲关系。但朱宪国的业绩也是人所共睹,2003年,大冶特钢集团的利润达到了2.3亿元,当地媒体曾以《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榜样》为题对此进行报道。
阮成发的评价是,朱宪国敢抓敢管,锐意改革,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对冶钢、东钢的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他说:“此次省委将朱宪国调往省里,是为了把冶钢的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胡名洋表示了同样的赞赏,他说,朱宪国在冶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改革,一是改造。“在三四年间,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尤其在职工的下岗分流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大冶特钢重组之所以会出现中信泰富不断披露重组进程而大冶特钢方面不惜冒着被证监会谴责的风险不断否认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冶钢的资产质量太差,下岗职工问题不好解决,而中信泰富又摆明了只愿意收购核心资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强硬的朱宪国与志在必得的中信泰富之间的关系,“说白了,都是一种战术和筹码”。此次朱宪国的去职,应该是从人事上为中信泰富进入做好了准备。
而胡名洋认为,朱宪国的抵制并不存在外界猜测的利益纠葛问题,主要是朱宪国的观念,“他就想一心一意把国有企业搞好,不愿意卖给外资。”“中信泰富曾准备给朱宪国6000万股,后来追加到1亿股,但朱宪国都没有要”。
但胡名洋同时认为,中国特钢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太低,重组整合也是大势所趋,政府从企业中退出,把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是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做法”。
谋略
在重组大冶特钢前,中信泰富早已在内地的特钢领域中开疆拓土了。
1993年,与江阴钢厂合资成立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增持该公司股权至97%。目前兴澄特钢公司年创利税超10亿元,其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的产销量居国内首位。
据胡名洋介绍,兴澄特钢原本是一个县办小厂,中信泰富进来以后,企业飞速发展,现在,其轴承钢已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30-50%。企业所产生的利润,中信泰富一分也没有拿走,而是全部投在企业上了。另外,中信泰富的管理很正规,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得很清晰,对所收购的企业予以充分的经营授权。
显然,兴澄特钢的成功不仅给中信泰富的继续扩张带来了信心,也给冶钢集团带来了一个榜样。一位冶钢改制领导小组中的成员对此次重组十分看好,他说,中信泰富此前收购的兴澄特钢年产仅200万吨钢,年上交税收就达到6亿元,而大冶特钢年产120万吨钢,上交税收才3亿元,“中信泰富进入后,必将给冶钢的业绩带来惊人变化,使黄石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目前,中信泰富已经在冶钢集团张榜,以千元月薪招工800人。此前,中信泰富曾披露要将大冶特钢的产量提高到200万吨,看来这并非虚言。加上兴澄方面的200万吨,中信泰富在内地特钢领域中至少拥有了超过400万吨的份额。
据胡名洋介绍,目前特钢企业的重组热潮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特钢企业间的重组,如东北三家特钢企业的联合,二是依托一个大集团,如上海五厂等加入宝钢集团,长城特钢等加入攀钢集团等。中信泰富目前所掌握的兴澄特钢和大冶特钢,虽然还没有提出重组合并的明确说法,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据他分析,大冶特钢是张之洞时代建的,历史悠久,底子厚,生产技术力量强,钢种多,以生产高合金钢为主,而兴澄特钢是新兴企业,负担少,主要生产中低合金钢。两家企业的品种、结构都不一样,互补性很强,若合并在一起,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