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拥有中小企业11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可现在只有18家企业或相关企业在新加坡上市,许耀华对此表现出深深的惋惜:“中国的中小企业综合实力都是不错的,如果运作得当,18个月就可以到新加坡上市。”
其实,到海外上市也正是许多中国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所渴望的。由于国内的二板市场至今尚未推出,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一些人逐渐把眼光转向海外。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3月,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中小企业就有3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伦敦、新加坡等上市的企业已超过百家。但是对有眼光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据专家介绍,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新交所近年来在国际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亚洲各主要证券交易市场的前列。在总共近500家上市公司中,外国公司数量达到了98家,占总数的19.8%,外国公司的市值占新交所总市值的近40%。而亚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只有不到2%的外国公司上市。在新交所的外国公司中,与中国有关联的公司占到了67家,其中包括来自香港的43家、台湾6家及国内的18家。
与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相比,新交所公司上市的条件也较低,主板市场没有连续三年盈利甚至存续3年的要求,创业板市场的条件更低,对税前盈利、资本额等均无要求,而且,主板与创业板也不是完全分隔的,创业板上市企业上市满两年,达到主板要求的,即可转入主板市场。更为诱人的是,企业上市后再融资也更为便利,只要市场投资者接受,再融资没有间隔期的要求,融资量也没有上限。
此外,由于文化上和地理上的原因,对中国企业来说,新证券市场也成为较欧美市场更有吸引力的地方。而据新交所有关人士介绍,新交所去年筹资量最大的公司及市场表现最好的公司均为中国内地公司。由于中国内地公司在新交易的声誉日渐提高,加上中国国民经济连年高速成长,新交所对吸引更多的中国公司到新上市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由于二板市场迟迟不能推出,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始积极谋求海外上市。新交所也的确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候选地。
据了解,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所需费用约是上市筹集资金的15%左右,香港约为10%-20%,而新加坡大约为6%-8%。此外,新加坡与中国距离近,由此所带来的交通等相关费用也要比欧洲和北美等地低得多。
新加坡对中小企业销售额的要求是100万-1500万新元(约460万到6900万元人民币)。与之相比,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则要严格得多。所以许耀华对中国中小企业到新加坡上市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通过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18家国内公司的考察,不难发现,只有天津中新药业(相关,行情)一家是直接上市,蛇口招商港务为B股在新二次上市,其余公司均为境外注册,但其起源、管理层或主体业务在中国内地。一个如此国际化的市场,为什么一直只有一家中国企业直接在其主板市场上市?为什么其创业板市场上至今尚无一家中国企业(包括与中国有关联的企业)?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据有关专家分析说,国内企业欲赴新直接上市,除了要符合新交所的上市条件外,首先必须符合国内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欲上市企业赴新上市前,必须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而国内对上市企业的标准定得较高,不仅有企业规模上的要求,而且还有连续三年盈利和上市前必须完成股份制改制及相应的辅导等要求。以这样的条件来作为审批赴新上市企业的标准,使得一大批公司因无法达到要求而放弃。
一些有条件的公司,如在境外有经营机构,或有办法在某一岛国注册成立公司,就走了间接上市的道路。即使这样,由于间接上市涉及资本在境内外的流动,当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中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其中必然要面对许多法律上和经营上的障碍。因而,绝大多数公司无法如愿。
另外,融资成本也是中国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与欧美日及香港等地证券市场相比,新交所的上市成本比较低,与国内证券市场相比,其融资成本无疑要高得多。据大华亚洲有限公司企业融资部的陈长发先生估算,在新上市的企业上市时一般要支付两笔费用:固定费用方面,约需支付70万-80万美元的专业顾问、印刷、广告等费用;非固定费用方面,还要支付约为融资额的2.5%-3.5%的股票承销费用。这样的成本,对那些欲赴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去年一家新加坡本地企业上市,一次筹集了200万新币的资金,但却为此支付了约100万新元的各种费用。
此外,与国内证券市场相比,新加坡证券市场企业股票发行的市盈率普遍要低,同样的企业,如能在国内市场上市,其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往往要更多。这也成为许多中国企业情愿在国内排队也不愿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