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腾讯眼中的未来城市,长这个样子

王健飞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黑镜》不是人类的未来,也不是城市的未来。

所以要说未来的城市是否有一个“千篇一律”、“模板式”的图景,那一定是没有的。

在了解未来的城市长什么样子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个“老城市”面向未来的故事:

哥伦比亚麦德林市,位于群山之间,在靠近市区的山丘上分布着大片的简易建筑——由于城市最先在平地建成,随后的大批外地人涌入但又无法承受市区高昂的房租,于是开始往四周的山坡迁移,最终形成今天的景观。

和香港富人住在太平山顶截然不同,这里住在山上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贫困户。

几十年来,麦德林一直被视为全世界最暴力的地方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是西半球的毒品集散中心。

1993 年,哥伦比亚政府组织力量对这一地区的非法犯罪行为进行了集中清理和围剿,虽然毒贩消失却并没有让这座城市真正好起来——

当地名人哥伦比亚国家足球队前主力门将伊基塔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

“在麦德林,谁敢说自己和毒贩没有关系?政府没钱理这座城市,是毒贩建设了球场、学校、医院……你的生活不得不与毒贩息息相关。我犯罪了?不,我只是在帮助我的朋友”。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 2003 年,那 一年, Sergio Fajardo Valderrama 当选新任市长,在他的任期里当地政府发起了“数字麦德林计划”,通过对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城市安全和社区服务的全面电子化,重塑了麦德林市居民之间的邻里信任和社区氛围。

在通过新技术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廉价公共设施的兴建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之后,这座曾经的“罪恶之城”成为了继波哥大、卡塔赫纳之后的哥伦比亚第三大旅游城市。

科技便是通往未来智慧城市的那条捷径。

4月12日,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峰会,腾讯研究院联合工信部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了《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一书。在本书的序言中,马化腾提到:“腾讯、阿里、百度等一批科技公司协助政府建设智慧城市,也正是看到了科技创新能够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正面推动力的可能。”(参见:马化腾:科技如何重塑城市未来)

  城市得了什么病?

城市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秩序与混乱、美丽与丑陋、贫穷与富裕、开阔与拥挤,几乎所有对立的关系都可以在城市——这种人类的创造物中一一找到。

联合国早在2014年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中就提到,当今世界一半多的人口、相当于39亿人已经居住在城镇地区。而到2050年,全球将再增加25亿城镇人口。

城市容纳了更多的人口,承载了更新的业态,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人口素质。可以说,没有城市就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

但另一方面,当城镇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城市也显现出了它特有的问题:

渐渐地,我们习惯了堵在无论哪座城市的道路上,呼吸着城市中并不新鲜的空气,忍受着价格高昂但并不舒适的居住空间,城市周边的小城镇逐渐失去活力,还有越来越多的老龄化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着孤独的晚景。

我们的城市“病”了,但我们不能放弃城市回归刀耕火种的时代,为城市开一剂良药就成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当务之急。

诊断是治病的第一步,在解决城市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清我们的城市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雾霾、污染、就业、交通、教育、物价、医疗,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所以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可以被称作“城市病”。而“治病”不能落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误区,这些城市病有共通的原因嘛?

在《智慧城市2.0》的第一个大的章节中,就对这些纷繁复杂城市问题的共同病因进行了探讨。

书中认为,“城市病”的根源问题可能出自于城市这一人类聚落的基本形态上。

以工业革命、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为背景产生的城市,被认为是城市的1.0版本。在城市1.0中,城市的建设以最高效的批量运输为基础。

1928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瑞士发布的《雅典宪章》将当时的城市问题归结为没有合理的区域规划,导致居住、工作、休憩的需求不能合理的协调。在《雅典宪章》中强调人对城市自然风貌的改造能力,强调应通过规划将城市变成“最有效率”的模式。

全局式的区域规划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在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建立更宽阔的马路设置更频繁的公共交通,让人口可以在一日之内快速流动等等。

但这样的做法也带来了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形成的超级城市中,不可能通过整齐划一的规划将每个功能区域划分开来。随着单一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居民也产生了在自己所居住的半径内实现休憩和工作的需求。

同时,工业区的污染、农业区的生态、休憩区在工作日的安全等等成为了一个个威胁城市整体健康度的问题。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它调整了《雅典宪章》中对城市自然生长的客观规律的忽视。但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直到20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才逐渐有了眉目。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IBM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同年IBM在美国艾奥瓦周迪比克市启动了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低流量传感技术、可远程监控的水电表,实现了智能电网和自来水的自动管理。

通过IBM的智慧城市系统,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发现水电泄露造成的浪费;还能通过数据整合和分析对水利和电力资源进行负载均衡,减少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而造成的短缺或浪费。

改变以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为指导的城市设计思路,通过计算机、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让人与物的流动和增长符合城市自然的面貌,才是更为合理的城市形态。

而这种形态被称之为城市2.0,也就是未来即将建成的智慧城市。

  治病的六大药方

智慧城市首先就要让城市有个“大脑”,而这个大脑应当是智慧政务。

2015年5月,有两个真实的、著名的“办证难”故事被中南海所关注。

在2015年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讲了一个“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故事,引发台下一片笑声。

北京的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问题是,需要书面证明母亲与他的母子关系。陈先生的户口在北京,只显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而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上,只登记了父母的信息,而没有陈先生的信息。

有人提醒,陈先生需要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证明。先别说派出所能不能顺利开出这个证明,光想到为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就头疼恼火:“证明我妈是我妈,怎么就这么不容易?”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过去城市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政务在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信息上都是独立的,宛如一个个信息孤岛。

而智慧政务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所有的政务系统像神经元那样连接起来——虽然他们依旧各司其职,但却能很好的彼此协作,指挥整个“身体”的运转。

这个城市大脑与《雅典宪章》中绝对强调规划的作用不同。正如现实中人类的大脑,大脑指挥手脚行动,统领全身,但大脑并不决定手脚长成什么样的形状。

在有了大脑之后,“城市的血管”——智慧交通,是打造智慧城市第二重要的因素。事实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智慧交通带来的一些好处,与过去相比我们养成了出门前先看看路况的习惯。而这些路况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分析,就是智慧交通的第一步。

我们城市的交通问题,可能会被自动驾驶彻底解决——每天我们从家里出门,坐上没有司机的出租车,出租车把我们送到公司之后会自动开始匹配最近的乘客,如果没有乘客的时候它也能自己找到附近有空位的停车场停下。

后台的调度系统,会自动预测出一天各个时段在不同地区的运力需求和车流走向,提前将无人驾驶空车调往高峰地区。配合智能红绿灯和电子路标,甚至还能在特定时段自动实现车道的扩容和转向。

即便是你足不出户,智慧地产也会解决你的很多问题。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同时更准确地是生活在自己的社区、小家中。

地产买卖和租赁的电商化,会助理于让城市的房屋供应更加趋于理性和平稳,做到居者有其屋。

而在住进房子里以后,小区的电子门禁、楼门口的电子快递柜、楼道中的天然气电水泄露传感器、小区的物业沟通App,都会让人住的更安心。

如果说,智慧交通是城市物流与人流的血管,那么智慧金融就是打造城市商业的隐形支撑

我们出门买菜要付款,商场进货要结算,小工厂生产要贷款,发了工资要理财,每月还要交水电煤气电话费。而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就是资金的流动。

2015年6月,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和中国电子银行网联合国内50家银行发起了“未来银行”征文。

远在新疆的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公司员工李欣投了一篇文稿,描述了他心目中未来智慧城市中金融使用场景:“互联网金融与智慧城市结合的最好画面,如果让我勾画,我脑海中会是这样:智慧城市全城实现免费WiFi覆盖,我一个人带一个手机,只用一个金融账号,也是唯一的一个金融账号,就实现在任何一个陌生智慧城市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娱乐、购物、休闲、度假。”

智慧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单个医生、单个医院所服务的范围,解决我们“挂不上号”的问题。

截至2016年3月,已有1200家医院打通“微信就诊”全流程服务,覆盖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33个。全国每天有近10万人使用微信智慧医疗服务。

微信团队发现,一个感冒患者在普通医院就诊,从挂号到取完药需要3~4小时。而在微信智慧医院,患者在微信上即可完成挂号支付、候诊查询、检查室导航、报告查看、扫码缴费等步骤,整个过程只需0.5~1小时。

而采用AI技术的觅影系统结合海量的医疗数据,辅助医生更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让每一个医生都共享救人无数的“老专家”经验。

智慧教育也是其中的一剂药方,从浅的方面说智慧教育作为支撑系统类似于智慧医疗,他能让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和“好老师”通过教案分享、远程教学、公开辅导、人工智能批改作业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服务更多的学生。

从深层次来讲,在处于信息时代的21世纪,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和教育本身也已经成为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教育领域,一直有句老话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当今,德智体美劳也有了新的诠释,在德上,孩子是否能学会互联网空间中的礼貌交往;在智上,不仅学习语数外还要学习编程;在美上,除了能在画布上施展才华还能做出漂亮的平面设计……

  腾讯眼中的未来城市

未来城市没有统一的样板,因为没有人期待活在《黑镜》所描述的冰冷未来里。

在《智慧城市2.0》书中,将人口比做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人口的聚集才有了城市的本身。而人口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拓展着城市的边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是人与自然相互互动产生的结果。

事实上,大城市病的根本病因并非人口的暴增。在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对于优质人才仍然有强大吸引力。

中信建投在前述研究报告中使用Zipf法则(在区域经济学中,Zipf法则描述的是在一个国家,其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是排名第一的城市人口的1/2;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排名第一城市人口的1/3)验算发现:

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仍然具备较大的新增人口容纳潜力。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的人口分别需要再增长712万、383万、658万、409万和388万才能符合Zipf法则。

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口涌入城镇,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新技术将会成为他们与城市自然地貌互动过程中的润滑剂与协调系统,让每个城市生长出独特而茂盛的生命力。

对于那些已经生病的城市,科技能像治愈麦德林市那样治愈它;对于那些尚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城市,科技就像是预防城市病的疫苗,让这些城市可以茁壮成长。

而你所在的城市在未来会生长成什么样子,也许在你读完《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这本书后就有了答案。

如果你对科技与城市的融合有大开脑洞的想法,如果你认为有值得推荐的代表未来城市的案例,欢迎文末留言或与腾小研直接交流!也许会有惊喜哦......

(好友验证:姓名+单位/公司+智慧城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