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来新股的发行,23倍市盈率成为无形的天花板,相对于A股市场目前的整体市盈率而言,新股上市后上涨的空间较大,打新股基本成为无风险的投资行为,自然也就受到了资金的热烈追捧。]
随着证监会19日发出了7张新股发行批文,时隔10年之后市值配售重出江湖,本周五投资者就将迎来首家按现行市值配售方法进行发行的新股高澜股份(300499.SZ)。
打新之所以火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供求关系上。综观近来新股的发行,23倍市盈率成为无形的天花板,相对于A股市场目前的整体市盈率而言,新股上市后上涨的空间较大,打新股基本成为无风险的投资行为,自然也就受到了资金的热烈追捧。
不过在新的市值配售发行方法实施之后,新股中签率的大幅下降或许是可以预期的。此前的申购方法在需要市值配售之余,申购时还需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预缴款,而新的市值配售方法取消了预缴制度,这使得此前苦于资金不足的中小投资者将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顶格申购,最多在中签之后再去筹集数万元的资金就是了。
对于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新股上市后的上涨空间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新股发行市盈率不会超过23倍、市场整体市盈率远高于此的背景下,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的走势短期仍不会改变,这也意味着打新短期仍然会是无风险的投资。
尽管如此,投资者仍然不可对此抱有想当然的赚钱心态,这一点或许我们可以从15年前A股就实施过的市值配售方法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
新股按市值配售在A股市场上其实不属于什么新生事物,2000年时A股就曾采用过按二级市场市值配售新股的方法,并实行了多年。2000年时,为了改变当时在“5·19”行情之后股市萎靡不振的走势,也为了打击在一级市场上“不劳而获”的专门打新的摇号一族,证监会推出了首次市值配售方案。不过由于当时的制度存在不少瑕疵,如深市的市值无法申购沪市新股等,该办法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就被暂停,直到2002年时进行了完善后才再度推行。
从当时实施的情况来看,实施初期也是一签难求,中签率低至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都不鲜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在券商营业部工作的朋友,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电话通知中签的客户及时准备缴款的资金,也因此事后接到了很多的感谢电话,颇有成就感。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中签之难,使得很多投资者都忘了还有这回事(当时券商可以帮助自动申购),以至于中签缴款时账户余额不足成为一种常态。
当时新股上市之后的表现则从收益颇丰逐渐转向了盈亏难料,这一方面是缘于熊市的市场氛围使得股指不断走低、市场整体市盈率下移,另一方面则是缘于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不断上升,使得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逐渐接轨,导致打新不再是无风险的收益,而是一门考量投资眼光的投资行为,甚至一度出现了承销商被迫包销大量新股的情况。
对于当前的新股市值配售方式,虽然短期由于发行市盈率较二级市场低出不少而风险较小,但随着注册制后续的推行,新股发行市盈率是否会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并不确定,对此投资者一定要高度关注发行市盈率和市场整体市盈率、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之间的差异情况,一旦出现市盈率倒挂的情况,新股申购或又将成为一项有风险的投资活动了,对此不可不防。
就笔者看来,市值配售的重出江湖,反映了新股发行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期的现实需求。在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和申购应该是一项严肃的一级市场投资行为,而不是无风险获利的工具,这一点是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的,新股不败的神话总有破灭的一天,也许那一天会成为A股市场化机制建立过程中里程碑式的日子,也会成为A股市场投资者成熟的重要标志。
笔者同时希望监管层以后也不要再将暂停新股发行作为维护市场走势的重要政策取向了。要知道,成熟的证券市场完全有能力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去解决这一问题,质地优良的新股永远是备受市场追捧的稀缺品种;投资者真正不喜欢的,是那些依靠包装作假上市的伪劣企业,如何从监管层面避免这样的企业上市、加大事后稽查惩处力度或许才是监管层该发力的工作重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