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支持南海公司对南美洲贸易垄断权的议案时,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上议院也通过时,股价涨到了390英镑。全英迅疾掀起投机狂潮,就连英国国王与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免俗。如同一场梦魇,南海事件吹起了证券市场的第一个大泡泡。此后,“熊市”一词被广泛使用。
如今,一提到“牛市”(bullmarket)和“熊市”(bearmarket),没有人会把它们与买卖牛或熊的市场联系起来。因为“牛市”和“熊市”是用来表示股市行情的涨落。那么,为什么是熊和牛(Bearsandbulls)而不是猪和马与股市行情相连?
早在16世纪,英格兰曾流行这样一句谚语:“Tosellthebear'sskinbeforeonehascaughtthebear″,直译为“还没捕到熊就开始叫卖熊皮”,寓意是“小心上当受骗”。而卖熊皮的“Bearskinjobber”是指那些还没捕到熊就把熊皮卖出去的投机商人。这些投机商人承诺,在未来某一天以约定的价格交货,根据他的预测,到约定交货的日期,商品的价格一定会下降。届时,投机商会以较低的价格从别处买来指定商品,进行交割,从而赚取其中的差价。换句话说,投机商在赌约定商品的价格会下跌,bearskin很快就简化成了bear,起先是指投机商进行投机的商品,后来演变为投机商本身。Bearsandbulls的用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早期的英格兰,而Bear一词被广泛使用,是在“南海泡沫事件”之后。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牛顿在南海泡沫破灭后感慨
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英文中的“经济泡沫”(EconomicBubbles)和“泡沫经济”(BubbleEconomy)就源于这一事件。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为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企图,那就是攫取蕴藏在南美洲海岸的巨大财富。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石”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社会公众对南海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因此公司股票一直被投资者看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然而,南海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赢利甚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
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凯恩斯形象地阐述了证券泡沫产生的原理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长达一个世纪,英国的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在近乎与英国南海公司运作经营的同时,同样作为法国政府特许的密西西比公司,也正在利用证券市场的投机特性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的破产。这便是与“南海泡沫事件”齐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在世界经济史上,狂热投机产生的泡沫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出现的席卷整个荷兰的“郁金香疯狂”。在“南海泡沫事件”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之后,泡沫事件与泡沫经济已不胜枚举。但共同的结局是,每次泡沫事件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经济,用于修复投机创伤一般长达数十年之久。
由于金融市场非均衡性,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把任何资产炒出天价,导致泡沫急剧膨胀。泡沫意味着股票价格并没有反映真实基础。相反,价格却是随着那些与基础因素无关的消息而变动。凯恩斯曾说,股票市场是一场选美比赛,在那里,人们根据其他人的评判来评判参赛的姑娘。
市场运行机制是以价值规律为其核心内容的,历史与实践表明,趋利性与滞后性作为市场机制的内在特性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失灵。弥补“看不见的手”所出现的失灵,有效手段是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加以干预。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监管是以一定的规范与秩序来约束市场,从而为市场稳定、有序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市场的活力在创新,但是创新只能在一定规范与秩序中进行。南海泡沫事件从表面看直接诱因在于工具创新,实质则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所致。
作为对严重市场失灵(泡沫经济产生)的反应,政府必须加以干预。172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著名的《泡沫法案》。按照这项法案,希望发行股票的非公司类企业必须要按照合伙法来运行,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合伙人(也就是股东)要面对无限责任,并且无论何时,合伙人进行起诉或被起诉时,每一个成员都要被包括在这一法律过程中。同时,不经所有合伙人同意,单个合伙人不得擅自转卖股票。
《泡沫法案》在1825年被废止。一年之后,股份银行被允许成立。1844年《股份公司注册和管制法案》生效,该法案第一次将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注册范畴,这标志着“英国公司法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