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证监会“从快从严”惩治信披违规的旋风下,曾经遭市场和媒体诸多诟病的华锐风电(601558,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558.SH,下称“华锐风电”)在自曝造假之后,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底成立的华锐风电,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在2008年以22%的市场份额超过金风科成为风电行业龙头,创造了一个中国风电设备公司的崛起神话。然而,这个昔日的“速成风电冠军”上市两年即变成了“没落新贵”。
财报显示,登陆A股两年后,华锐风电的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203亿元跌至2012年的40亿元,净利润由28.56亿元跌至-5.83亿元,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9.7%跌至2012年的9.3%。2011年登陆A股市场时90元的发行股价如今徘徊于5元附近,市值蒸发近700亿元,衰败之速度令人咋舌。
如今,华锐风电面临的压力颇为严峻。深陷经营不善、高层动荡、资本套现等种种窘境之下的华锐风电能否妥善化解证监会调查后的惩罚以及其带给公司的长期影响,依然是个问号。
而随着风电行业泡沫告破,其发展所依赖的外部条件也发生变化,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产品质量、快速发展后的服务等短板也逐渐暴露。特别是近年来风机吊装事故、海外侵权纠纷、自爆财务失误等负面信息爆发后,华锐风电要想重新站起来,并非易事。
赢周刊记者 陈纯丽
虚增利润被立案调查
5月30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公司于5月29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立案调查。消息一出,华锐风电股价跳空下跌,60日均线已被跌破,投资者对华锐风电股价的后市表现多持悲观看法。
2011年1月13日,华锐风电登陆A股时发行价高达90元/股。而截至2013年6月7日,华锐风电收盘价仅5.11元/股。
此次调查源于今年3月初华锐风电自曝会计差错的风波。其在3月6日晚发布的一则公告中称,公司经自查发现提早确认收入的会计差错,其中最令市场关注的是,2011年净利润由原来的7.76亿元调减1.68亿元,差错比例为21.7%。
招股书显示,华锐风电上市前的2007-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6.31亿元、18.93亿元和28.56亿元。上市当年——2011年的净利润却迅速变脸为1.68亿元,比2010年大幅下滑94.12%。此后更是一路下滑。华锐风电财报显示,2012年净利润巨亏5.83亿元,而2013年一季度亏损额更是高达2.49亿元。
4月11日,北京证监局将该差错定性为“虚增利润”。
一位保荐人称,正如许多利用虚增利润造假财务的上市公司一样,其最初目的或许并非想造假,而是当企业出现问题,其希望渡过难关,预期中的美好局面便会到来,到时弥补造假的窟窿,但现实是往往等不到美好局面到来,便因窟窿越来越大而失控。
也有市场人士称,华锐风电在2011年年报中造假没有意义,所以有可能是从IPO之时便开始造假。华锐风电可能发现纸包不住火了,便将差错转移到上市当年的年报中,这样一来虽然违规,但不至于像IPO造假那么严重。还有券商分析师认为,这一差错,绝非疏忽导致,极有可能是为了做靓业绩而故意做假账。
在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前述说法都只是猜测。
有律师指出,2012年4月11日至2013年3月7日,华锐风电股价从7.55元/股跌至6.24元/股,下跌1.31元,在此期间该股的流通股本为4.2亿股,若仅按华锐风电的说法,其需要赔偿的金额约5.5亿元。如果最终证监会将华锐风电定性为IPO造假,那么华锐风电面临的几乎是天价赔偿。
华锐风电发行价格为每股90元,其后经过两次分红,一次是10股送10股派10元现金,税后为8元,第二次是10股转增10股派3.5元现金,税后为3.15元,经过两次除权除息,发行价格变为22.14元,而截至6月7日该股最新股价为5.11元,理论上单股亏损额为17.03元。按照流通股本4.2亿股计算,华锐风电需要赔偿的金额为71.526亿元。
高管“闪辞”或为套现铺路
在虚假利润一事被披露后,华锐风电便爆发人事地震,董事长如走马灯一般频频更换。3月11日,公司创始人韩俊良因“个人原因”辞任;两个月后,从韩俊良手中接过“帅印”的公司大股东尉文渊也闪电离职。目前,来自大连重工(002204,股吧),为创始人韩俊良旧部的王原和刘征奇接任董事长和总裁之位。
尉文渊的“闪辞”引起了多方猜想,有人指其是因救市不力而黯然退场,有人称其是在公司派系斗争中败北而悻然离去,也有猜测是在为其股票解禁之后退出变现铺路。华锐风电方面称,彼时韩俊良与尉文渊的工作交接属于公司正常换届,而此次尉文渊辞任,也是本着提高公司竞争力、给专业的职业管理人队伍发展空间的原则,在为公司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转型奠定良好的组织机构基础。
但一位从华锐风电离职的销售人员透露,华锐风电高层人事变动或与其原始股快到解禁期有关。华锐风电股份将于2014年初解禁,许多股东考虑的是套现,而辞去职务才可以大规模套现。
据了解,尉文渊控股西藏新盟85%的股权,目前西藏新盟所持华锐风电4.2亿股限售股的解禁日期为2014年1月13日。
按照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的高管所持股份一般都有一至三年不等的限售期,但如果辞职,则其限售期仅为半年。与在任时“每年减持股份不得超过所持公司股份25%”的硬性规定相比,高管辞职后减持的规模和自由度将大大增加。有分析人士认为,尉文渊此时辞职,意味着解禁后即可减持手中所持华锐风电的股票。
2011年华锐风电在上交所上市后,持有1.05亿股的西藏新盟作为2006年发起成立的5位股东之一,持股比例10.45%,为华锐风电第四大股东。当初西藏新盟出资额仅1750万元,每股成本仅0.17元。华锐风电上市时以90元/股高价发行,尉文渊当时持股的账面价值一度超80亿元。虽然股价下跌导致账面财富不断缩水,但如果以目前价格抛售,西藏新盟仍将获利近24亿元。
事实上,上市高管在所持股份解禁前半年的关键节点闪电辞职,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碧水源(300070,股吧),该公司近一年来被高管减持套现高达7亿元,同时离职的高管达到5位。
根据沪深交易所公布的高管人员股份变动数据,去年共有417家上市公司的1070位高管进行了减持,合计减持约9.5亿股,套现金额约113亿元,减持股份总量较2011年同比增加近四成。
疯狂扩张遇到新能源泡沫破灭
时势造英雄。创始人韩俊良让华锐风电发展成为国内风电行业的巨头,功不可没。在其带领下,2005年底成立的华锐风电,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在2008年便以22%的市场份额超过金风科技(002202,股吧),成为风电行业龙头。2009年,华锐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三。2011年又以90元/股的最高发行价登陆A股。
业内人士指出,华锐风电前期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战略的制定与韩俊良的管理才能密不可分。韩俊良是将华锐风电一手打造成业内龙头的企业家,同时也是华锐风电没落的见证者。华锐风电的成功也与风电行业初期的快速发展、公司自身的规模扩张有直接关系。华锐风电的高速成长得益于大型电力国企的“风电大发展”。
2004年,兼任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韩俊良,富有先见性地买下了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在其带领下,大连重工完成了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而当时国内主流风机机型还是750千瓦,行业老大金风科技也才开始进行兆瓦级风机的研发,韩俊良在起步阶段抢占了兆瓦级风电市场的制高点。
2005年,已“下海”的上交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原南方证券总经理阚治东等资本大佬正在满世界找项目。他们盯上了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当时韩俊良也正为资金发愁,双方一拍即合。与资本的结合,让大规模的风机生产制造成为可能。之后,华锐风电赶上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时机。
国家发改委曾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否则风电厂不允许建设,这让华锐风电获得发展机会,而风电特许权招标中对大功率机组的青睐,则让致力于发展大功率风机的华锐风电拿到众多风电设备大单。华锐风电于是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攻城略地,一路狂奔,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业老大,2010年跃居全球行业第二,占据11.1%的全球市场。
知情者称,华锐风电之所以能在华攻城略地,其关键不在于市场部的努力,而在于韩俊良煞费苦心所维系的政府关系及客户关系。
时任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同当任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密切接触,华锐风电能比其他同行更敏锐捕捉到政策方向,从而先行一步。
卓创咨询分析师王晓坤认为,新能源市场早期就是一个政策市场,在什么地方上马什么样的风电项目,由国家能源局和发改委审批,而风电发展所需土地都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并且新能源利用率也是作为对其考虑的一个指标,因此,韩俊良发展政府关系有其道理。
更有人称,华锐风电实际只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销售员——韩俊良和刘征奇,刘征奇当时是分管销售的副总裁。这两人主要负责与政府和相关企业打交道、拉订单,而其他销售人员仅处理具体工作,几乎不需要开拓市场。
在下游运营商均被五大电力央企主导的风电市场,华锐风电一直是“订单之王”。为了获取订单,韩俊良办法颇多。
但有媒体报,道韩俊良在市场开发中极为重视政府关系,却忽视了技术研发等关键因素。王晓坤也指出,但作为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风电设备企业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技术上来,韩俊良虽是技术出身,却不关注技术。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缺乏产业政策、主管部门和大型国企中任何一家的扶持关爱,华锐风电激进的发展模式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一语成谶。2011年,中国风电行业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事故,由于风力发电设备电压不稳造成脱网,并引发人员伤亡,这其中不乏华锐风电的设备。事故让国家能源局对风电设备并网有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收紧对于风力发电项目的审批。并且与国家电网等各方关系没有理顺,多地出现弃风电现象。另外,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国内风电市场已趋于饱和。新能源泡沫破灭后,包括风电在内的多种新能源投资皆陷入行业低谷。
这些因素影响之下,华锐风电上市首年业绩大幅“变脸”。根据修正后的2011年业绩数据,当年华锐风电的营业利润较2010年下降了89%,年营收也仅有2010年的一半。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风电行业收缩的情况下,尽管现金流不佳,华锐风电依旧选择了激进扩张的战略。
在2011年年报中,韩俊良提出“两海”战略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外市场。韩俊良的逻辑看起来很简单:国内市场止步不前,就转向国外开拓新市场。但这意味着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此番“冒险之举”,直接导致了华锐风电在2012年首度出现亏损。
而华锐风电在管理、技术和质量上的问题也不断暴露,不仅由于风机质量问题让报修率大大提高,而且还深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不能自拔。该公司在管理上的极其粗放,也让这个迅速变大的企业屡屡折戟。
据媒体报道,韩俊良在走政府路线时,对上下游供货商的态度却是另一番光景。在韩俊良看来,在中国做市场,最重要的是搞定政府资源,只要把自己做大做强,供货商等客户会像苍蝇盯着蛋一样,会到处求企业合作,自动送上门。
2011年3月,国家有关风电政策趋紧,华锐风电拒收美国超导依照订单合同准备的部分风机电气部件导致与供应商关系恶化。随后,美国超导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华锐风电支付未付货款及违约损失。9月,双方矛盾升级,美国超导就知识产权及软件源代码起诉华锐风电。
2012年,美国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和美国超导的技术官司不但得罪了合作伙伴,还影响了华锐风电的市场形象。
有传闻称,正因如此,华锐风电与超导方面合作的数个大项目才被叫停,巴西、欧盟等公司也都避开了和华锐风电合作。在美国市场,华锐风电还受到最大风机制造商GE的挤压。欧洲市场则因欧洲大幅削减可再生能源补贴而陷入停滞。
高管换血难扭颓势
临危受命的尉文渊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华锐风电上下也感受到了与“韩俊良时代”的不同。
“韩重量,尉重质。”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以前华锐风电一味追求规模,以销售为中心,尉文渊开始注重效益。
华锐风电一位高管评价称,尉文渊的改革思路是“由内及外”,先理清内部,再去关注市场。据悉,尉文渊改革的第一步是为公司瘦身,实行扁平化管理,先后成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四家区域子公司,要求其自负盈亏,并关闭了南通、酒泉等几家效益不好的子公司,成立了负责投资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和国际公司。但裁员、减薪、放假,让劳资矛盾一度激化。
尉文渊的第二步是外部改革。2013年,其计划大力推动在手订单的执行工作;计划形成母公司和子公司两级销售体系,建立和发挥子公司销售功能,重点挖掘本区域内各类客户资源;大力强化海外市场销售工作,将中东欧及南美市场作为突破重点。
尉文渊还计划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寻找华锐风电新的业务增长点,向整个风电产业经营的方向进行转化,推动开展风场投资经营的业务发展。
然而,“尉氏改革”只进行了一半,奏效甚微,2013年一季度华锐风电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1%,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44%,净亏损2.48亿元。其股价也仍在5元左右徘徊。
业内人士指出,尉文渊的上台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在其看来,尉文渊是资本市场出身,但资本市场跟产品市场毕竟是两回事,对华锐风电的现状而言,投资人出局而由熟谙具体业务运营的高管接位是一件好事,今后在管理上会更加顺畅。
但有人指出,华锐风电的人事变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司财务亏损的境况,但是客观来说,高管层的变动对于改善公司业绩于事无补。面对风电行业的艰难境况,高层频频换血,更加让华锐风电的前景愈加扑朔迷离。
能源行业分析师任宁浩也认为,华锐风电面临的问题是整个行业性的问题,同时华锐风电规模太过于庞大,如果不是行业整体复苏的话,目前做任何努力对于公司的业绩都很难有实质性地改善。
2011年进入调整期的风电行业,在2012年依旧持续低迷。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新增的装机容量为1296万千瓦,同比减少26.5%。市场需求萎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风电企业业绩下滑、利润大幅跳水。整个风电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行业形势一时难以扭转,企业意欲改变目前经营困境亦是难上加难。有业内人士直言,乘着政策东风起家的华锐风电要想迎合市场重新赢得客户的信任,其内部还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和调整。
华锐风电现任总裁刘征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将朝着保持市场占有率、保证企业运行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向努力。
而据了解,为降低成本、扩展盈利渠道,华锐风电还将整机制造之外扩大上游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同时进入风电场开发和风电运维服务行业。
刘征奇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