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新基金黑幕?利益输送的黑幕。
与传统的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最好的特点在于基金规模是开放性动态的,基金的份额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既可能净申购,也可能纯回赎。正因为这样,封闭式基金旱涝保收不管赔盈都照提管理费的做法在开放式基金面前马上就显出了丑恶的一面。开放式基金设立伊始,就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品种。华安创新(040001,基金吧)发行之时出现了首发城市万人空巷争购的情景,50岁的股民于正浩从成都跑到重庆排队认购3万份,成为“成都第一人”。开放式基金挂牌之后,人们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那就是开放式基金的业绩全部好于封闭式基金,特别是在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下的基金,对比尤其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
正常的解释之一是开放式基金的压力大,因此,基金经理一般都调配精兵强将,基金公司内部实行倾斜政策;正常的解释之二是因为开放式基金的动态平衡,决定了其成为基金公司必须确保的形象工程,研发力量也实施倾斜;正常的解释之三是开放式基金相对而言资金规模大,相对而言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正常解释的同样是这三条。之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杜书明和杨里亚完成的“中国基金经理报告”透露,历任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时间只有18个月,任职不满1年就被更换的占总数的35.2%,设立于1999年以前的基金已全部更换了基金经理,经常更换基金经理的63只基金中,36只基金由3个以上基金经理经管过,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业绩好坏一样都被更换,显然个人能力强弱在公司内部不是决定因素,也许正因此,中国的基金公司对于培育品牌经理说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不以为然;之二研发力量的配置。开放式基金净值下降,回赎压力就加大,要在涨时超过大盘,跌时缓于大盘,投资品种的选择当然重要,大势的判断尤其重要,基金公司的研发力量怎么样呢?从他们公布的股评看,他们已经成为市场操作的逆向指标,能看清大势的很少,因此,同样的公司,同样的研发,不可能作出导致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不同操作的建议;之三是基金规模和持仓比例。与封闭式相比,开放式的规模忽大忽小,大的能到130亿,小的却只有5个亿,不管是大是小,他们在建仓上的仓促都是市场不可理解的,不管什么时间发行完毕,建仓都会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他们建的是什么仓?又为什么不择时机?
业绩是可以做出来。封闭式基金可以高位接开放式基金的仓位,帮助开放式基金变现,后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可以高位接先发行的基金的仓位,帮助老基金变现。没有人会把这当作黑幕,因为利益输送在基金业是一条潜规则。证监会基金部的副主任洪磊当年任嘉实基金的经理,因为不愿在30多元高位接亿安科技的仓位,不但被赶出公司而且被剥夺了执业资格,如果不是高层钦点根本不可能重返业界而且还成为基金监管的“执刑人”。“洪磊事件”发生时,开放式基金还没有面世,但是“传统”是有传承的,于今犹烈而已。
开放式基金的业绩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就好比官场中的“政绩工程”。
基金公司是管理层极力培育的机构投资者,这种培育是“超常规”的。怎么理解“超常规”这三个字呢?一种理解就是不因循守旧,不按步就班,敢于创新,敢于跳跃,外国人100年走完的历程,我们只用10年甚至5年,这是一种正面的理解,甚至就是这种理解,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后果;另一种理解就是不按规矩方圆,不讲遵纪守法,敢于冒险,敢于违规,不但在市场操作弄虚作假,在新股配售中也胆大妄为。破坏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断引起公愤,不断得到袒护,最终不断扮演“坏小子”的角色。
之所以要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据称机构投资者比一般散户要专业,要理性,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有助于市场的稳定。据称就是据称,事实证明,像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的专业素养并不比中小散户高,理性分析更比中小散户低,他们在市场中的追涨杀跌比散户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机构不但不能稳定市场,关键时候往往成为市场动荡的放大器。更由于他们投资理念和行为的趋同,因此涨时助涨,跌时助跌,受管理层浓厚“父爱”情结培育起来的基金公司能承担起建立、维护这个市场的托付吗?是一种独立的投资力量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