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宣布其股份于9月12日起在香港公开发售,并计划于9月2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海底捞作为十年以来香港市场第一个大型消费服务IPO,深受资本市场的热捧。目前,海底捞已经获得来自高瓴、摩根士丹利资管等机构3.75亿美元的基石投资。有分析认为,由于具有较强的业绩支撑,再加上有顶级基金的参与和背书,海底捞有望成为“今年最受机构热捧的IPO”。
本报记者 贺 阳
稳坐火锅行业第一把交椅的海底捞,预计将于9月底正式登陆港交所。近日,来自港交所的消息显示,海底捞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并更新了招股书,目前已开启全球路演。
当前正加速开新店、扩张规模的海底捞虽核心经营指标有所下滑,但从市场表现来看,相关机构与投资者对其未来的发展仍充满了信心。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底捞上市后企业需要对投资者及股民负责,财务报表的“亮眼”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在获取“亮眼”的财务报表的同时保持企业较高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是摆在海底捞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核心经营指标下滑
海底捞最新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得十分有“底气”。数据显示,海底捞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了73.42亿元,上年同期为47.56亿元,同比增长54.4%。并且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火锅市场逐渐进入消费旺季,海底捞今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并非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营收大幅上升的同时,由于紧锣密鼓地大举开店,海底捞的净利润等核心经营指标略有下滑。
招股说明书显示,海底捞今年上半年期内盈利为6.47亿元,增幅达8.8%,上年同期盈利为5.53亿元,增幅为11.6%,速度放慢了约3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被视作餐厅经营重要指标的翻台率、同店销售额也均有小幅下滑。从各项运营数据来看,海底捞的新开门店翻台率降至4.2%,整体翻台率由2017年的5.0%降至4.9%,同店销售增长率由2017年的14%降至6.4%。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全国门店数量由去年底的273家增加到341家,新增了71家门店,开设的新店多集中于二线城市。上半年,海底捞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增加了13家、二线城市的门店增加了33家、在三线城市的门店增加了16家。
海底捞着实看重二线城市的市场,目前其在二线城市开设的餐厅普遍反响不错,收入占据了海底捞营收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海底捞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收入为18亿元、来自二线城市的收入为34.67亿元、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为14亿元。
按照海底捞此前规划的方案,计划今年新增180-220家门店,其下半年新增门店或将更多,海底捞预计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和业绩压力。根据官方给出的每家餐厅800万-1000万元的投入金额预算,计划开设新门店所需金额至少在14.4亿元。
但在高速扩张的同时,海底捞的现金流却不断走低。公开数据显示,海底捞的账面现金已经从2016年的2.9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6020万元。其次是逐年增加的负债,海底捞的流动负债已经由2015年的6040万元增至2017年的11.56亿元。招股书显示,海底捞本次募集资金的15%拟用于还贷。
以招股书细节来看,设定海底捞的新门店大约1-3个月就能达到单月盈亏平衡,6-13个月即可完成门店投资资本回报。从中不难看出海底捞的野心:高速扩张可以使现金流压力大大减轻。
市值或破百亿美元
据悉,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海底捞正在紧锣密鼓地启动全球路演。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海底捞将于近日完成机构配售的分配,并同步启动零售配售(散户打新)的工作。
餐饮行业冲击IPO屡屡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然而从市场表现来看,机构及投资者对海底捞无疑是信心满满。
据了解,海底捞目前已经获得了3.75亿美元的基石投资,共计有五家投资机构,分别是高瓴资本、景林、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雪湖和Ward Ferry。
其中,高瓴资本和景林分别认购9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和雪湖分别认购8000万美元,Ward Ferry认购3500万美元。
本次基石投资占到IPO发行规模的40%。在香港IPO中,一般会将20%—30%的发行规模分配给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者往往都是国际知名基金。机构配售已经获得超过20倍的超额认购,零售配售预计将获得至少超过50倍的超额认购。
海底捞的IPO定价将于9月17日公布,据了解,IPO定价区间为每股14.8-17.8港元。此次拟融资规模10亿美元,公司估值区间为90亿-110亿美元,2019年预期的动态市盈率在22-28倍。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在经济上行承压以及餐饮行业“三高一低”的背景下,海底捞作为十年来香港市场第一个大型消费服务IPO,深受资本市场热捧。在过去三年中,海底捞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36%,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71%。
根据保守财务预测,在未来三年中,海底捞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50%,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40%。作为一家餐饮企业,海底捞的利润率长期超过10%,拥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海底捞的旗下子公司以及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是火锅品牌二级市场中最好的对标。当前,颐海国际香港股价表现不俗,在其上市的两年时间中,股价涨幅超过了五倍。
从目前港股上市餐饮企业的体量来看,市值最高的为呷哺呷哺。以营业收入指标来看,海底捞去年的营业收入约为呷哺呷哺的三倍左右。而随着9月底正式登陆香港主板,海底捞将成为港股餐企中的龙头企业。
链 接 〉〉〉
海底捞未来发展挑战不小
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海底捞此次赴港上市被寄予厚望。不过海底捞未来版图计划的实现仍然面临着食品安全监管趋严、加速扩张承压与同行模仿不断等诸多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海底捞的上市将会对资金链、品牌、产业链等各方面产生强有力的支撑,但食品安全是餐企发展的根本,尤其是近两年海底捞频发食安事件,品牌的未来仍需持续完善的质量内控体系加以保障。去年7月,海底捞陷入“老鼠门”事件;今年2月,海底捞位于新加坡的门店因为食品清洁问题被责令停业整顿;6月,海底捞又陷入“苍蝇门”。食品安全出问题不只是受到行政处罚,也可能因此给企业品牌信誉和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此外,海底捞打算今年开设180-220家新店,大量扩张门店势必将给其带来资金上的压力。海底捞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人工上,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其原料成本占比约40%、员工成本占比约29%。门店扩张后,相应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这是海底捞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而在内部压力之外,海底捞还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随着市场玩家越来越多,一方面,海底捞的竞争模式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去模仿和复制;另一方面,新的营销模式也将会不断推出,与海底捞的高水平服务模式形成竞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