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数学教授喊停女儿奥数课:题目我都不会
“这么多年来,我们为减轻学生负担采取了许多措施,中心环节是减少授课内容、缩减课时,其中普通高中物理等科学课程首当其冲。然而,请在座各位想一想,对比一下自己上学的时候和现在的娃娃,谁的负担更重?”7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的第二届科学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专家学者陷入了思索。
朱邦芬指出:“高中物理学等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影响学生一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极其重要。认为高中科学教学只对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有用,是不对的。因此,目前中学科学教育弱化趋势必须要扭转。”朱邦芬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赞同。大家对高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解决建议。
降低课程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减负
朱邦芬说,目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提前到幼儿园报考,而一再提倡“减负”后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并没有减少。他日前曾到浙江省部分中学进行调研,一位高二学生向他反映:自己参加过一周的补习班,补习内容就是同一类型题目反复做,“后来再看到这类题目都有想吐的感觉”。
“我们必须要澄清一个误区,降低课程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并不等于‘减负’。”朱邦芬说,“这对于优秀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基本不管用,对于大量学习中等的学生有一些作用,但也使得他们更加努力去‘刷题’,有时候反而是增负。”
学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耗费在“刷题”和死记硬背上,这一点让朱邦芬特别担忧。“获取高分的路径更加依赖于学生的细心、勤奋和大量的模拟考试,高三整年都在复习,让不少本来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热情消磨殆尽,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绪可能影响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甚至会延续到工作阶段,对我国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将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日常生活用不上≠公式定理无用
在高中科学教育中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很多知识将来用不上,例如数学公式和物理定理等,因此没必要学。对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我是学数学的,现在很多物理知识的确记不住了。但物理是无用的吗?我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思想方法已经成为思维的一部分。”
王殿军说,进入大学后,理科不再学文,文科不再学理,大部分人的理科素养或文科素养就到高中为止,“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将是学生在某个领域的最后一位教师,可能教学就会不一样了”。
朱邦芬对此有同感。他以物理教育为例说,高中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家,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外,还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思维的准则和方法,“如根据基本原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认识实验对于检验理论的重要性、在考虑复杂现象时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具有数量级的概念等。只有这样,才不会随便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轻易相信”。
培养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脱离知识学习
只重视知识灌输而忽略能力培养,是教育界早已关注的问题,并已经开始着手改进。
但朱邦芬认为,在改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片面强调能力培养,认为很多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获得。
朱邦芬认为,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相辅相成,在不同的阶段要取得不同的平衡”。对于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应更多养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但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基本齐全、概念正确的基础知识传授是必要的。朱邦芬说:“知识的传授应该成体系,脱离学习知识、空谈能力和过程,只能培养出只知皮毛的夸夸其谈的空谈家。”
科学教育≠教学生千奇百怪的解题方法
在当校长前,王殿军曾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他笑言自己的女儿上了几次奥数就被他喊停了。“她问我的题目我都做不出来。”王殿军说,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奥数班解题的方法是“不正常”的。
在王殿军看来,良好的科学教育不是要教给学生千奇百怪的解题方法,这反而会让学生们“思维走歪了、兴趣学没了”。从定位上,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解决未来全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升的问题。他说,科学教育要真正做好,必须做到内容丰富、有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全科开考,可以引入平均成绩点数(GPA)的方法。同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改变升学方式,让学生的所有时间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时间。
朱邦芬认为,高中科学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对学科主要领域有正确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他提醒说,“一刀切”式降低课程要求,不仅达不到减负的目的,而且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上无所作为,甚至还有所倒退。而高考毕竟有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考试要有一定区分度。
朱邦芬建议,对报考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学生,增加相应的选考科目,这样既不会增加报考普通高校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谁赢得高中,谁赢得未来。”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科学教育承担着提高全面科学素质的任务,更与未来科学家的培养息息相关,“虽然很难,但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光明日报)
相关阅读:入市问卷如同考奥数 券商出题究竟多奇葩?
从7月1日起,《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并对投资者与产品进行严格的分级管理。从目前各家券商的情况来看,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客户基本信息,并判断其风险承受能力成为主流方法。
不过,目前常见的问卷是否能真正反映出投资者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证券君决定再次认真评估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过不测不要紧,证券君发现,不少券商仍沿用较早的评估问卷模板,而其中不少问题不论是在具体表述,还是设计逻辑上都有待商榷。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券商风险评测问卷中的奇葩问题吧!
1、亏本的买卖有人做?
如上图所示,这是某券商风险评测问卷中的一道题目。乍一看,A、B两笔投资的确是有挺大的风险差别,其中A品种更加类似于固定收益投资,如国债、货币基金等,而B品种更加类似于投资波动率较大的部分中小盘股票。
不过等一等,这个数字怎么好像有点不对劲?!
按题干意思,A品种大概率将实现正收益,符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而B品种怎么看都不像是一笔令人满意的投资嘛—亏损预期超过收益预期甚至更多。按盈利和亏损一半一半的概率来算,B品种预期收益率显然为负。
证券君一位小伙伴也吐槽道,就算我是高风险偏好,也不会投资预期收益为负的品种嘛,亏本的买卖咱不做,这道题正常人都会选择投资A呀!
当然,证券君也大概能理解这道题的本来用意,即从投资者选择在A、B品种的配比上判断其风险偏好情况。但如果在题干设计上多琢磨琢磨,将两者预期收益率做到大致相同,但波动情况有所区别,可能会让投资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题干前半部分不变,后半部分修改为“投资B预期获得20%的收益,但有可能面临15%左右的亏损”,相信会得到更多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青睐,评测结果也可能更加客观吧!
2、不知所云型
还是同一家券商的风险评测题目。不过不同于上一题中对预期收益率数字的纠结,这一次证券君直接就没读懂题目。题干究竟指的是什么产品和什么服务,题干中并未详细说明。相信不少投资者和证券君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吧!
从题目的逻辑不难理解,这道题是想了解投资者过去的投资经验。不过,由于题干内容过于简单,让人在选择答案时也就无从下手。
证券君脑中不禁飘过一连串问号:买卖不同的股票算是不同的产品吗?同一类性质的如投资国债、货币基金或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算是不同产品吗?免费咨询券商投资顾问算不算接受服务?如果这些问题投资者自身都没法判断,题目也就无从回答。
3、欠缺考量型
这道题目则主要判断投资者具体财务状况。而从打分细则上来看,“预计进行证券投资的资金占家庭现有总资产”的比例越低表明投资者可承受风险程度越高。
不过仔细研究后,证券君还是认为该题目的评分存在争议之处。原因很简单,只以相对比例来衡量,而不考虑绝对金额和家庭实际收入似乎稍显偏颇。
比如年轻力壮的小明家年均收入100万元,家庭现有总资产1000万元,拟投资400万元用于证券投资,占比为40%。而退休职工老王两口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家庭现有总资产20万元,拟拿出8万元投资股票,同样占比为40%。
同样的投入占比背后,可能是两个家庭完全不同的承受能力。如果遭遇股市系统性风险,小明家面临的投资亏损可能很快通过家庭收入得到弥补,加之家底丰厚,不会波及日常生活。而老王两口则可能面对“养老钱”损失近半的窘境,晚年生活估计也不会特别顺利。
不难看出,虽然只有简单数道主观题目,但投资者可能在实际回答中面临各种题目之外的疑问,最终的评测结果可能也会有所偏差。尽管目前券商普遍不会限制投资者参与风险评估的次数,即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次“刷题”来达到不同的评测结果,但证券君也想说一句,请各家机构多多走心,不要流于形式,设计出更多合理的问卷来科学、客观地评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吧!
另外,相信各位投资者最近一定被适当性管理办法的各类新闻给刷屏了,而究竟与自身利益有何相关,在此证券君也特意总结了3个常见的问题。
1、问卷调查是风险评估的唯一方式?非也。
中国证监会投保局局长赵敏表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是实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主体。而机构了解客户的方式多种多样,问卷调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明确投资者属于哪一种类型,进而匹配类型合适的产品。除问卷以外,机构还可以选择采取证券知识测试、查阅诚信记录,面见客户等等方式“了解客户”。
赵敏称,证券经营机构对客户和产品的风险评估是独立的、有差别的,对风险等级的划分也会有所差别,为避免差别过大,中国证券业协会将出台一个指导性的细则。而对于风险分类,行业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各家按照五级分类法,不至于偏离太远,但主要的评估、投资者与产品之间的匹配还要靠机构来完成。
2、投资者必须在7月1日前到营业部进行风险评估?NO。
有传言称“7月1日前投资者必须赶到营业部做风险评估”。对此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欧阳昌琼表示,这或许只是证券公司拉客户的竞争手段,投资者还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端进行风险评估测试。
具体而言,目前不少券商都推出了自家的手机应用软件,并将风险评估功能嵌入该APP中。投资者只需登录相关账户,即可在相关栏目中,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完成风险评级。
以华泰证券(20.15 -0.98%,诊股)(601688,股吧)交易软件“涨乐财富通”为例,用户在登录账户后可通过“我的业务”—“风险评估”来完成首次风险评估或重新评估。
3、全民炒股时代终结?误读!
而针对7月1日后“全面炒股时代终结”的说法,中国证监会投保局局长赵敏此前明确表示,这是一种误读。过去有适当性管理办法,现在是一个衔接,不会“一刀切”,会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在适当性办法实施后,个人依然可以买卖股票。但如果想要买卖新产品,则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而各大证券公司之间对投资者分类的标准,中国证券业协会也会给予方向性指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