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增持纯忽悠减持动真格 捷成股份终止的不是增持而是信誉

  7月1日,沪深两家上市公司都因为增持行为和交易所进行了“互动”,上交所这边是,对*ST游久时任董事吴烨给予了通报批评处分,因为没有完成增持计划,深交所这边,则是捷成股份(300182)以终止增持计划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或许因为处罚的不严厉,近段时间来,增持爽约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假增持真减持的情况。

  今日晚间,捷成股份完成了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深交所问询重点是公司增持计划的情况以及是否有能力如期完成增持计划,公司则直接以终止增持计划来回复。

  2018年7月9日,捷成股份曾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徐子泉、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团队计划自2018年7月9日起12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1亿元,具体增持数量视市场价格确定,累计增持股数将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

  可以看到,这是一份比较有诚意的增持计划,增持金额下限为1亿元。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0增持。

  终止原因两个:

  1、自披露增持计划事项后,受公司2018 年半年度报告、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2018年年度报告等信息披露窗口期影响,公司拟增持人员的有效增持时间缩短;

  2、自披露增持计划事项后,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公司拟增持人员积极筹措资金,但由于金融市场环境变化、融资渠道受限等客观原因,导致增持计划的实施遇到困难。

  第一个理由太牵强,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每年定期会发布的公告,是已经预知的事情,并不属于不确定的事情,所以以定期报告窗口期为由影响高管们增持时间有点扯。

  第二个理由则太敷衍,这也是很多其他上市公司的理由,高管没钱增持。之所以第二个理由经常出现是因为上市公司增持计划公告中都会有如下表述。

  “本次增持计划将根据市场情况、公司股价情况等情形决定择机实施,增持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因资本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以及资金未能到位导致增持计划无法实施或完成的风险。”

  也就是说,公司认为已经提示了风险,同时公司已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了终止增持计划,并准备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近段时间来,交易所不断对不完成增持计划的上市公司及时任高管做出监管处分。7月1日,上交所通报批评了游久游戏(600652)的时任董事吴烨,其公告增持合计公司股份数量不低于总股本的1%,最终只完成了总股本的 0.036%的增持。

  、

  上交所认为,“公司董事面向全市场公开披露的增持计划,是市场高度关注的事项,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决策造成较大影响。作为增持主体,公司时任董事吴烨应当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履行能力等,审慎确定增持规模。一旦作出增持计划并对外披露,理应严格遵守、及时履行。但吴烨未按照前期披露的增持计划完成增持,实际行为与前期披露增持计划不一致,可能对投资者构成误导,影响了投资者的合理预期。”

  现在市场上未完成增持计划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到期部分完成,指的是增持了一点点,但是没有达到计划标准;另一种是提前就公告终止增持,并走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程序。

  游久游戏时任董事吴烨则属于前者,上交所是给予了通报批评处分,而捷成股份则属于后者。

  那么捷成股份是否违规呢?答案肯定是违规的。因为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的时间是7月17日,而增持计划截止日期是7月10日,也就是增持计划未按程序终止前,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未完成增持计划。

  此前有过易世达(300125)相同案例,一张监管函。

  其实让投资者最气的是,捷成股份的增持计划可能一开始就是假的,2018年7月9日控股股东发布增持计划的时候,资金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根据捷成股份的2018年年报,2018年下半年以来,控股股东就出现了资金压力,不断将此前借给上市公司的钱收回,甚至出现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

  这就要看公司控股股东发布增持计划的时间节点了,如果是明明已经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发布增持计划,那么就有问题;如果是发布增持计划后不久发现资金紧张,那么也应该立即公告终止增持才对,而不是一直拖延,一直给投资者预期。 

  实际上,更为恶劣的是,公司控股股东和高管的增持计划没有行动,却从2018年11月开始,连续出现了控股股东和高管的巨额减持,看来公司其他高管根本就并不相信这份增持计划。

  而减持最多的就是控股股东徐子泉。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其于2019年3月21日一下子减持了5150万股,当日公司股价涨停,也算是阶段性高位的减持了。

  更有趣的是,徐子泉的减持行为还是违规减持,减持超过5%没有及时公告,也是一张监管函。

  因为监管层对于违规减持的处罚中,没收违法所得只针对短线交易,所以这类违规减持行为的监管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近段时间来,上市公司增持计划爽约的案例已经十个手指头数不清了,假增持真减持的案例也开始变多。

  虽然监管层问询函和监管措施在跟进,但是就目前而言,因为只是较轻的自律监管,所以并不能对上市公司造成痛的感觉,这样也使得上市公司增持计划的可信度越来越低。

  小编也在此提醒各位有看到此文的投资者,上市公司的增持计划,不要太相信,尤其是小公司的。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