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A股分析师供过于求,那么新三板的投研力量则是严重不足。
根据东财Chioce数据统计,2019年以来,Chioce平台上关于新三板研究的报告共发布1136篇,预计全年新三板研报总量可达1947篇(1136*12/7),不及2018年新三板研报发布量的一半。
虽然关于新三板研究的报告仍有上千篇,但大部分研报为新三板市场政策动态梳理点评、财报点评、财务数据分析等报告,对于新三板企业的研究越来越少,近万家新三板企业一年下来竟然只有不到300篇的企业研究报告,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新三板智库贡献的。
更进一步,智库君发现,新三板企业的深度报告数量更是断崖式下跌,2019年以来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深度报告,新三板智库也是重要的贡献者。从2016年284篇企业深度报告到2019年仅有十来篇。
可以看到,研报数量的锐减反映了大量的券商机构离场。在2014年-2016年,各大研究机构如中信证券、安信证券、长江证券、中泰证券、海通证券、东北证券、天风证券、联讯证券、民生证券纷纷布局新三板,机构数量从6家增长至47家。现在这些大都离场了!
当年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新三板研究团队负责人、前新财富家电行业白金分析师胡雅丽曾经提出以产业链带动研究的模式来覆盖新三板。她说:“我们以产业链为轴,带动新三板市场整体的研究,这样才能把新三板市场全覆盖。覆盖哪些产业链?这里面有哪些公司?它在产业链上属于哪个点?它的竞争力属于产业链上的那个环节?第一,要梳理新三板本身的产业结构,按产业结构进行人力部署;第二,对应的分析师对其所研究的产业进行梳理,找出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链;第三,在产业链上去寻找确立的企业和个股,再进入深度调查研究。
这套模式其实是挺有价值的。可惜市场没有给这个机会。由于新三板市场整体的波动较大,后来这些券商研究机构对市场的发展并不是非常看好,并不愿意过多参与,于是纷纷离场,也是无奈的选择。
缺少盈利模式是新三板研究力量严重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无法“自给自足”注定新三板市场昙花一现的狂热过后,很多券商的新三板研究队伍、甚至整个新三板业务部门“花落水流春去也”。一方面,新三板研究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这是新三板卖方分析师心中永远的痛。在A股,盈利来自分仓模式,金主们都是公募基金。而新三板投资者以私募基金为主,私募给卖方研究付费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另一方面,新三板的寒冬比所有人预计的更加寒冷,挂牌惨淡,摘牌不断增加,指数下跌,科创板的推出,无不刺激着券商机构的神经,业务开展的难度大大增加。
一个健康有前途的资本市场发展,离不开证券分析师的作用。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中的专业分析人员,其作用在于通过其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和专业分析能力,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价格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的价格偏离,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新三板智库一直认为,虽然当前新三板市场处于寒冬阶段,但新三板优质的企业仍然有很多,是一个天然的“标的池”。
新三板万家公司,鱼龙混杂,黑天鹅更多,不少投资者纷纷踩雷。联讯证券彭海认为现在研究新三板公司要多研究其未来业绩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性,主要是为了向市场传递正确的投资价值理念和挖掘优质的投资标的。2018年年报显示,归母净利润超过5000万的新三板企业有391个,超过3000万的有882个;营业收入超过2亿的新三板企业有2009个,而市场上的研究机构对这些企业的研究基本没覆盖。
新三板研究可以对挂牌公司再融资、发行等起到支持作用,存在的必要性其实很大。这一切的前提当然是这个市场不能再这样低迷。
讲真,还能坚持到现在的新三板分析师和研究员,对这个新生市场一定是真爱无疑。
新三板智库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新三板研究,研究版图覆盖TMT、大健康、消费升级、先进制造四大板块,目前已发布的研究报告超过3000篇,其中深度报告超过400篇,中度报告超过800篇,辅助生殖、地理信息等多篇首创行业深度报告更是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即使在2018、2019年新三板寒冬阶段,新三板智库依然坚持新三板研究,不断推送新的行业深度报告和企业研究报告,持续挖掘企业的价值。
我们每年都在全国举办新三板价值分析大赛,为这个市场培养研究人才。今年第五届新三板价值分析大赛的主题是:挖掘新三板价值标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即将举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