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讯 6月30日,由博源基金会主办的博源基金会成立五周年学术论坛于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会议邀请了吴敬琏、林毅夫、李剑阁、高西庆、巴曙松、江平等70多位政商学界精英,一起展望中国改革的困境与机遇。
原财政部副部长、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弘力表示,94年实行分税制,分税制这个体制在94年以后,它的活力表现的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分税制本身有一个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它叫分税制,实际上在省以下是没税可分,没有一个主体税,仅仅表现在中央和地方的两层关系上。省以下实际上执行下来,从94年执行到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分成比例的概念。这个问题影响到地方,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收入前景不是很清晰,虽然有一个比例,但是作为培养财源,吸引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税收,在这一点上来说的话,它不知道方向,基本上是被动型的。
1
|
原财政部副部长、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弘力(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保存到相册] |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弘力:刚才两位做了发言,一个讲到税制方面问题,还有讲到整个财政体制方面的问题。作为财政管理大概念,应该两个部分内容,涉及到两个体制,一个财政体制,一个预算体制。财政体制和预算体制,应该简单的理解的话,财政体制是纵向,预算体制是横向的,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我考虑更多的是增加活力,如果有了活力,它就是在整个体制过程当中,它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得更好。94年实行分税制,分税制这个体制在94年以后,它的活力表现的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分税制本身有一个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它叫分税制,实际上在省以下是没税可分,没有一个主体税,仅仅表现在中央和地方的两层关系上。省以下实际上执行下来,从94年执行到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分成比例的概念。这个问题影响到地方,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收入前景不是很清晰,虽然有一个比例,但是作为培养财源,吸引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税收,在这一点上来说的话,它不知道方向,基本上是被动型的。财政预算体制方面,我感觉到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这种预算虽然是2000年搞部门预算,同时扶植于有一些配套,包括我们的绩效运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有政府采购制度等等,这些相关的配套所形成的这一套预算改革,在整个推进过程当中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当然也有一个问题,这个预算在编制过程当中的话,基本上各个单位仅仅是以上一年的整个执行结果加上今年可能的增长性作为第二年的预算,它和长远的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目标计划,这个联系不够紧密。也就是说最后的话,可能你在评价某一个事情的实效是很容易的,你在评价他的事业比较整个的目标是否完成,工作计划目标是否完成,和预算之间的关系,之间的效率问题,就显得不够。往往包括人大的监督也是会出现这个问题,只是注重这个事儿做了没有,事儿做了没有,所有的事情你是做了,但是不等于你那个目标完成。你单独考核具体项目的时候,可能效果是好的,但是整体目标要连在一起考核,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偏误,并不是效果那么理想。
两大体制方面的问题,我倒是个人觉得是不是采取在财政体制方面,会给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更多的体制活力,这一方面去考虑体制的变动。在预算改革方面,在预算编制推进方面的话,更多的注重事业发展目标和财政资金配比匹配之间的效率问题,可能不是一个方向。如果要是把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了的话那么中央整个中国财政体制问题,可能会更好,预算体制方面的问题,可能是效率更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