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曾给188元,现价2.37元,机构仓惶出逃
“新鞍钢集团会在攀钢钒钛和鞍钢股份之间寻求平衡点,既不会让攀钢钒钛吃得太饱,也不会让鞍钢股份饿着。”
理财周报记者 吴爱粧/深圳报道
受政策支持,汽车、钢铁、水泥等九大重点行业正在加快兼并重组步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攀钢钒钛3.03-0.03-0.98%
- 鞍钢股份3.16-0.04-1.25%
- 长江证券7.21-0.15-2.04%
- 兴业证券6.43-0.17-2.58%
- 大智慧8.52-0.38-4.27%
伐。重组,往往被视为对上市公司业绩最为直接彻底的救赎方式。
攀钢钒钛(000629.SZ)便是钢铁行业急于转型的一个缩影—早在2010已着手推进与鞍钢集团的重组。
“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很低,炼一吨钢据说只能买一根棒棒糖。”国内某知名买方机构人士表示,“所以说钢铁企业想转型的很多,能够往上下游拓展它们肯定是愿意干的。但是能不能转型成功,要看公司的资源和能力。”
根据攀钢钒钛发布的重组盈利预测,机构甚至一度相信,它将成为中国版“力拓”、中国的“淡水河谷”,并且扎堆重仓。甚至有机构闹出乌龙研报,给出188元的最低目标价。
然而在转型为矿产公司后,攀钢钒钛的资源优势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业绩迟迟未达预期。其股价不但没有达到传说中的188元/股,反而跌去了73.86%,截至10月24日为2.37元/股(未复权)。
机构纷纷选择撤退
并对其后期的盈利能力作出重新考量。
“攀钢钒钛的转型还是和它上游有关系的。从生产钢铁转到上游做矿产,相当于产业链的延伸。但是现在钢铁行业确实太差了,难以将上游带动起来。这是一方面原因。”理财周报记者接触到的行业研究员表示,“另一方面,重组后如何整合,如何平衡两集团的利益是最大难题。”
至截稿日,因客观原因攀钢钒钛未接受本报采访。
股价大跌74%,三年如坐过山车
重组似乎并未改写攀钢钒钛的命运。
攀钢钒钛于10月20日发布2013年三季报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19亿元,同比下降1.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6.07亿元,下滑20.11%;EPS(每股收益,下同)为0.07元。其中,三季度营收37.62亿元,同比增长6.05%;盈利2.63亿元,同比增长739.93%;EPS0.03元,比二季度高出0.02元。
“国内铁矿石三季度均价上涨0.25%,环比二季度的8.81%跌幅明显企稳;钒制品价格在三季度触底明显反弹,五氧化二钒三季度均价环比上涨8.73%。铁矿石、钒制品的景气回升,成为业绩明显改善的主要动力。”长江证券分析师研报指出,“同时卡拉拉项目于2013年4月由建设期转入调试运行期,至三季度产生投资收益0.83亿元,环比二季度的0.04亿元明显上升,是公司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一季报盈利下滑47.06%、半年报负增长52.71%,攀钢钒钛三季度业绩已是“有所改善”。
受利好刺激,攀钢钒钛股价从10月21日起接连3个交易日上涨,涨幅累计为2.97%。
不过,至截稿日钢钒钛仅报收2.37元/股(未复权)。记者注意到,近日在互动平台上仍有投资者声讨其股价表现疲软。
据大智慧统计,自发布重组预案(2010年12月16日)至三季报披露前(2013年10月18日),攀钢钒钛的股价已经跌去了73.86%,其间最高价达到14.6元(未复权),最低价仅2.13(未复权),与历史预期相去甚远。冲着重组后业绩腾飞的预期,在2011年攀钢钒钛曾遭天价研报赋予188元的最低目标价,后经修正调至56.12元。
国内某知名买方机构人士表示近年来并未配置该股,“这几年钢铁(行业)比较差,攀钢钒钛转型去上游搞资源了,但业绩达不到预期,股价也跌得比较惨。”
那么,三季度之后,攀钢钒钛能否取得市场预期结果呢?
“铁矿石价格下跌风险加大。三季度随着力拓新矿山在8月末提前投产,三季度产量达到6830万吨,达到历史新高。同时FMG三季度产量也达到了3490万吨,同比增长91%。四季度这两个主流矿山新建产能仍将继续放量,铁矿石供需关系将逐步转向宽松,导致四季度矿价存在一定补跌的风险。”兴业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预测,“10月份之后铁矿石和钒产品价格均呈现一定弱势,我们预计公司四季度业绩继续改善空间不大。”
深圳某私募投资总监也认为,“现在看不到什么好的迹象,因为整个经济面还很差,不支撑这个行业好转。”
年初机构对攀钢钒钛2013年业绩谷底反弹的期待,似乎已难以实现。
预期落空,EPS低至1毛钱
事实上,攀钢钒钛一路重组走来,带给机构的却是预期一再落空。
2010年12月16日,攀钢钒钛发布重组预案称,拟以钢铁相关资产置换鞍钢旗下的鞍千矿业、鞍钢香港及鞍澳公司的全部股权。
对此,华南某有色行业分析师表示:“钢铁厂亏损严重,向上游转型去搞矿山是一种方式,但是能不能转型成功,要看公司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根据当时攀钢钒钛给出的盈利预测,在不考虑澳洲矿山利润贡献的情况下,置换成功后攀钢钒钛2010、2011年的净利润底线为13.5元、18.6亿元,对应EPS为0.24元、0.32元。若考虑进澳洲矿山的利润贡献,据长江证券研报测算EPS,2010年0.25元,2011年0.51元,2012年0.84元,2013年1.05元。
历经近一年努力,攀钢钒钛重组终于在2011年12月23日获得证监会核准,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不过此时长江证券已根据市场变化将其2011、2012年EPS预测下调至0.45元、0.74元。
真正进行资产交割是在2011年12月31日。置换后2011年攀钢钒钛实现净利润27.05亿元,EPS为0.47元,基本符合预期。
此后攀钢钒钛将进入新的篇章—基本定型为矿产资源类企业。与此同时,机构对攀钢钒钛最大的意见分歧开始显现。
记者接触到的前述华南研究员认为,“重组虽然做成了,但能不能转型成功还不一定,它收购的这些东西还要进行整合,短期之内在业绩上不会有多大体现。”
分析师阵营里面分化出了“乐观派”和“保守派”。国信证券分析师最乐观。据其预测,2012-2014年公司EPS为0.54、0.75和0.9元。兴业证券也表示高度看好,预计2012-2013年EPS分别为0.51元、0.71元。群益证券(香港)则最为保守,其分析师预测攀钢钒钛2012-2013年EPS为0.25元和0.31元。华泰联合证券、安信证券也给出了相对谨慎的预测。
之后,随着2012年中报、三季报连连显示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各机构不断大幅下调盈利预期。如,兴业证券将2012-2013年EPS的预测变为了0.12元和0.23元,长江证券给出的预测是0.1元和0.19元。
然而,连最谨慎最及时调整的预测也被现实打败。
2012年,攀钢钒钛实际仅实现净利润5.93亿元,实现EPS0.07元,远远低于此前所有机构的预测。而公司给出的解释,把矛头指向市场—“矿价下跌”和“投资收益未达预期”。
对此,前述华南研究员表示,“攀钢重组的消息一出来,分析师做预测都是建立在重组成功的前提假设下,根据公司既定的重组方案进行判断。但实际情况跟分析师的预测差距蛮大。业绩达不到预期,研究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步入2013年,机构的意见分化更为严重。14家机构有一半选择了放弃跟踪。
招商证券、齐鲁证券、安信证券等7家券商共对攀钢钒钛发布了101份研报,其中齐鲁证券的预测最保守,预计2013年EPS为0.05元;招商证券的预估最“大胆”,达到0.34元,意见分歧较大。
不过随着一季报、中报以及三季报持续显示业绩未达预期,机构们也在纷纷下调其盈利预测—EPS均值从6个月前的0.27元下降到0.1元。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甚至给出了“中性”、“审慎推荐”评级。
2013年三季报显示,攀钢钒钛1-9月实现净利润6.07亿元,EPS仅0.07元。7家机构最新给出的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是,最低0.07元,最高0.16元(二者均值0.1元),仍存在较大分歧。
不确定性依然在攀钢钒钛身上笼罩。
业绩未达预期,机构全线撤退
预期太丰满,现实太骨感。顶着重组光环的攀钢钒钛,让机构爱恨交织。
“应该说从2012年年初开始我们就不怎么研究攀钢钒钛了。”曾跟踪攀钢钒钛的分析师表示已早早放弃跟进,“主要是重组后业绩迟迟达不到预期。”
前述国内知名买方机构人士也表示,“这只股票,我们研究员不推荐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
重组前后近3年光景,曾经作为基金“重仓股”的攀钢钒钛一度走向门庭冷落。
据记者统计,2010年重组启动之初,截至年末共有6家基金公司19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2011年随着重组持续推进并获证监会核准,基金投资热情高涨,截至年末共有21家基金81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到2012年重组完成,业绩迟迟未见兑现,当年年末仅剩9家基金公司15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从2013年开始,已经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重仓攀钢钒钛。
从数据来看,机构不光是放弃重仓,而是全线撤退。
据记者统计,2010年末,攀钢钒钛身后共有61个机构股东,涉及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等机构,合计持股比例高达42.93%。2011年末,机构股东一度增加到86个,不过合计持有攀钢钒钛的股权比例却缩减为18.86%。到2012年末,机构股东进一步增加到124个,持股比例却减至17.65%。
这种撤退的决心在进入2013年之后尤为明显。一季度末攀钢钒钛仅剩8家机构股东驻扎,合计持股9.36%,二季度机构股东一度大增至84家,但仅持股12.43%。直到三季度末,持有攀钢钒钛的机构股东仅有6家,合计持股仅6.42%。
对此,机构给出的解释均是,“业绩还远远达不到预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攀钢钒钛未能取得市场预期结果,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市场原因。
早在重组完成之初,已有从攀钢钒钛离职的人士评价,“攀钢钒钛虽已完成重组转型任务,但业绩高增长的可能性仍较小。新鞍钢集团会在处于钢铁行业上游矿产资源的攀钢钒钛和处于下游炼钢等钢铁主营业务的鞍钢股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不会让攀钢钒钛吃得太饱,也不会让鞍钢股份饿着。”
攀钢钒钛虽然彻底剥离了此前的钢铁资产,实现了向资源公司转型,但实际上的整合之路还远远没有完成。
彼时市场人士曾指出,“由于依然摆脱不了老牌国企桎梏,攀钢钒钛在人事管理、决策运行效率等方面并不顺利,攀钢和鞍钢依旧各自为政,同时还和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涉及多重的利益博弈,这都将影响到攀钢钒钛的经营情况,无法发挥出资源产品应有价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