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李海仓之子李兆会讲述父亲被杀真相

山西遇害富豪李海仓之子昨日来京,讲述父亲之死真相

  尽管山西富豪前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的意外被杀惊起的余波已经渐渐平息,但是关于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社会阶层中处于何种位置的讨论依然在热烈的继续,关于他唯一的儿子,年仅22岁的李兆会能否在毫无从业经验的情况下,掌握海鑫集团未来的命运,依然是议论最多的话题。昨天,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纪念李海仓《有产者启示录》一书的出版座谈会上,记者通过此书披露的李海仓被杀经过了解了他被杀的内幕,也见到了年轻的李兆会,他是否能够迅速地成长并掌舵父亲留下的企业,也许能给民营企业界关心下一代继承问题某种答案。

  遇害事件版本层出不穷

  据了解,李海仓被杀后,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曾经使李海仓的死显得扑朔迷离,比如最早见到消息的2003年1月22日下午,网络上曾经这样描绘:《福布斯》富豪李海仓遭到枪杀,凶手连开5枪。而第二天,各式版本的消息演绎在国内的一些报纸上,有的媒体描述,22日中午11时40分许,李海仓乘坐的轿车与一辆小轿车相遇,对面的车突然开枪,致李海仓及车内一人死亡。

  对于闻风而动的媒体,消息频频的网络,海鑫集团对这一突发事件显得有些被动,而当时海鑫集团所在地,运城地区两级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则表现出了冷静的作风,在1月23日,一份由中共运城市委、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共同完成的报告,迅速上报到中央统战部和山西省委,对李海仓被杀的经过做了详细的描述。

  富豪李海仓被杀真相

  1月22日9时许,凶手冯引亮通过电话了解到被害人李海仓在其办公室,9时30分许,该犯驾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随身携带一支自制的双管猎枪和一支由发令枪改制的小口径手枪,10时许,进入李海仓办公室外。11时30分,李海仓送客人返回时,冯引亮跟随李海仓进入其办公室里间,因为冯曾多次以强卖其纸厂土地为由,向李海仓进行敲诈勒索,当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后,随即掏出了藏匿在身上的一支锯短了的自制双管猎枪,向李海仓脑后开了一枪,使李当场死亡,而后,凶手朝自己右脑部开了一枪自杀。

  富豪之子从澳洲紧急召回

  李海仓的死使谁来接管海鑫集团这个庞然大物旋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当今年春节后,海鑫的董事会全体通过,由李海仓的唯一儿子,当时正在澳洲留学的李兆会来担任海鑫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时,李兆会的年轻和毫无从业经验成为外界争议的焦点。

  毕竟22岁的年龄和40亿的资产联系在一起,使人难免生疑,一个孩子如何承担这样的不能承受之重。海鑫内部人士表示,稳定公司的发展对海鑫集团来说是最重要的。关于新任董事长人选的讨论,是建立在海鑫集团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之上的,海鑫集团是有限责任公司,90%以上的股份是在李海仓一个人名下,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所以董事会一致推选李兆会担任公司董事长。

  “财富看得太重会把我压垮”

  昨日,记者在座谈会上见到了年轻的李兆会,在唐万里、刘永好、张政宇等众多企业家群里,李兆会年轻的面孔尽管没有笑容,但是仍然有着难以掩饰的稚嫩。在昏暗的灯光下,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承受的竟是比成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沉重。他胖胖的身体坐在椅子上,仍然难掩一丝丝局促。

  在会上,李兆会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当命运让我面对海鑫的资产,我深刻地领略到了父亲“超越财富”的精髓,如果我把海鑫财富看得太重的话,很快就会把我压垮,而同时我又感到,财富选择在我一个人身上,责任感是如此的强烈。另外,李兆会表示,尽管希望大家能给他时间,但是他深知企业不会等人,市场也不会等人,他只有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据记者了解,今天,李兆会已经飞赴香港,谈判海鑫引资等事宜。

  年轻富豪已习惯深夜加班

  一个22岁的青年是否能打理复杂的公司事务?据悉,目前海鑫的事务还有一个领导班子来集体决定,而且公司的常务副董事长辛存海也会给李兆会很大“辅助”作用。

  昨日,辛存海告诉记者,本来以为李兆会开始对公司决策需要2至3年的准备期,但事实证明,李兆会已经表现出超越能力的成熟,一些事情能够拍板决定,并表现出一些良好的潜质。

  而董事长助理周晓东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6点,但是李兆会已经非常习惯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对公司方方面面的事情进行了解,而且他已经在这6个月中显露出独立决策的能力,如李兆会在不久前主张的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目前已经初步实施,这个提议的内容是,为每一个新进员工提供一份“员工成长路线图”,根据员工不同的分工和专业,设计好他的职业生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据悉,这个颇带“海归”色彩的建议,已经初见成效。

  在会上,李兆会公布了截止到7月末的集团运营情况,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上交税收2.12亿元,集团的总资产已达48亿元。预计全年实现总资产增长到5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年利润率达到8亿元,上交税收4亿元。■供图/《中国企业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