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o.6ke.com.cn

洋河股份的尴尬:被两位“大哥”猛甩,多项数据被指造假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近年来崛起最快的白酒企业进入2019年出现了快速刹车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张京

正值金九银十,白酒行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机。贵州茅台(600519,股吧)(600519)、五粮液(000858)(000858)凭借着出色业绩,股价在不断创出新高。贵州茅台(600519)股价甚至破千,市值达到万亿规模。五粮液的总市值也在迎头赶上,市值超越5000亿元。

但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中国白酒行业老三——洋河股份(002304,股吧)(002304)在今年上半年却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成绩单,营收和利润增速均低于行业均值,特别是公司在大本营江苏省境内的销量仅增长2.99%。

9月10日,红刊财经还刊发了《洋河股份业绩增速掉队 上半年营业收入涉嫌虚增》,直指涉嫌虚增收入。

《每日财报》注意到,尽管公司否认了营收虚增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司的确出现了问题,很多数据出现了异常。

1

销售费用和广告费用双升拉低业绩

上半年,白酒行业高歌猛进。《每日财报》统计发现,19家A股白酒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272亿元,同比增长19.45%,归母净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25.64%。

然而作为近年来崛起最快的白酒企业——洋河股份,却表现失常,在营收和利润两个指标上的增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速度。特别是在自家大本营的江苏省,受今世缘(603369,股吧)强烈冲击,业绩平平。截止到6月底,洋河股份营收159.98亿元,同比增长10.01%。利润55.8亿元,同比增长11.52%。

业绩低于同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宣传上的花费高于同行,今年上半年,洋河股份销售费用和广告费用双升。半年销售费用为13.7亿元,上年同期为11.7亿元,同比增长17%,远高于公司营收的增长。

话说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差距。贵州茅台上半年销售费用1.99亿元,同比减少9.67%。广告费用为17.6亿元,同比下滑11.3%。而茅台交出一份不错成绩单;五粮液上半年销售费用26.5亿元,同比增长22.9%,也低于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长速度。

广告费用高于竞争对手,主要经营指标上却逊色对手,所以摆在洋河股份目前的紧要任务是要作出如何改变营收滞涨的战略规划。

2

营收数据涉造假虚增

尽管洋河股份业绩低于行业水平,但是对于洋河股份的经营情况,《每日财报》核算了洋河股份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数据后,发现依然是存在较大金额异常。

去年、今年上半年,洋河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241.6亿元和160亿元,而去、今年上半年含税营收比现金收入分别应增约1.9亿元和26亿元。

进一步确认,在这两年的资产负债表中,洋河股份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合计分别为2.5亿元和4.61亿元,分别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数据新增了2661万元和2.1亿元。很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上应该增加的金额并不相符,分别存较大金额差异。有市场猜测分析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洋河股份分别有大额的营收没有相应财务数据支撑。

3

采购数据异常引发质疑

采购数据方面,前年和去年洋河股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12.68亿元和13.6亿元,可推算其去年、前年采购总额为64.58亿元和49.16亿元。在同年现金流量表中,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69.73亿元和70.43亿元,剔除当年预付款项新增的费用影响后,则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分别达到了69.56亿元和71.1亿元。

将含税采购与现金支出相勾稽,则2017年和2018年现金支出比含税采购分别多出了4.98亿元和21.95亿元。理论上来说,当年的应付款项应该分别减少4.98亿元和21.95亿元才合理。

可事实上,洋河股份2017年和2018年的应付款项分别为11.2亿元和12.61亿元,相比上一年,2017年减少了6.25亿元,2018年未减反增1.42亿元,明显这一结果与理论金额并不相符,其中,2017年应付款项比理论金额多减少了1.27亿元,2018年应付款项则比理论金额多出了23.36亿元。

4

存货数据中原材料的增减不相符

在财报中,洋河股份还披露了营业成本的构成,2017年和2018年营业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额分别为66.81亿元和63.53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63.51%和69.21%。将总采购额与直接材料相减,分别得到12.76亿元和-1.96亿元的差额。

这也意味着,理论上来说,2017年的采购金额除了消耗在营业成本中的部分,还应有12.76亿元的原材料计入当期新增存货中,而2018年则是需要消耗存货中约1.96亿元的原材料。

《每日财报》发现,2017年和2018年洋河股份的存货构成中,原材料分别比上年增加了9618.4万元和1607.3万元,而“在产品、库存商品、半成品”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39亿元和10.15亿元,若按照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所占比例推算,2017年、2018年新增的“在产品、库存商品、半成品”中,原材料部分分别占了3.42亿元和7.02亿元,将所有原材料相加,可得到2017年和2018年存货中新增的原材料金额分别约为4.38亿元和7.18亿元。显然,这部分金额与之前计算的理论上存货中原材料应变化的金额是不相符的。

按理,2017年存货中应新增12.76亿元原材料,但实际上仅增加了约4.38亿元,而2018年理论上存货中应减少1.96亿元的原材料,可实际当期原材料未减反增了7.18亿元。存货中忽少忽多的原材料究竟从哪儿来,又用到了哪儿,都让人疑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