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很多遍“千万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中国合伙人》原型的俞敏洪讲解如何处理“一边是朋友,一边是股东;一边是交情,一边是利益”,比电影更丰富精彩。
作 者 | 俞敏洪
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助人抵达梦想彼岸的摆渡人,永远相信,永远渴望。
俞敏洪亲笔书写《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首次全面梳理不同阶段的创业心得,讲述成就自我之道,献给巨变时代中奋斗着的年轻人。
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用不同的人
如果新东方刚成立的时候就用王强、徐小平这些从海外回来的人,基本上这个公司就会死掉。
我有一个观点,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用不同的人。
新东方之所以后来能够做大,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没有从一开始就请王强、徐小平回国帮我。如果一开始就用他们的话,这个公司可能会很快死掉。因为我无法领导他们,也付不起让他们满意的薪水。
所以,我刚成立新东方的时候, 用的都是家族成员,比如我的姐夫,我老婆的姐夫,等等。在这段时间,新东方当然没有什么所谓的现代化结构,但那时候,你不需要监控你的财务,即便他天天贪污你的钱,反正肥水也没有流入外人田。工作也不用计算时间,因为都是亲人。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出大问题,比如不利于管理。
随着新东方的发展壮大,公司不断引进外来人才,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经验都不足,却还要乱插手,其他员工很容易没有尊严感,不管是职业经理还是老师,他们都长久地忍受这种情况。
从1995年以后,我就深刻意识到家族成员会变成新东方的发展障碍。基于此,我到国外把大学同学、中学同学招回来,他们从才气到能力,都盖过了我的家族成员。借助他们的力量,我把家族成员清理出了新东方,成功将新东方推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后来,新东方要在美国上市,单凭我自己把新东方带上市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必须要找一个顶级的美国上市专家,开出顶级的工资,才能保证新东方的顺利上市。
我去美国面试了4个人,我让这4个人每个人跟我相处一个晚上,目的就是进一步了解和观察他们,和他们聊,无限制地聊,把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聊出来。
最后选中的那个人,长相很难看,但是很聪明,这个家伙的中文名叫谢东萤,现在已经在新东方待了8年,是新东方的CFO。他当时只答应我做一年半,把新东方推上市后就离开,一年半以后,他发现在全世界找到我这样大气的老板真的不容易,所以即使不断地威胁我自己要走了,但就是没有走。我也很高兴,自己又找对了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新东方一直在不断地转型,从家族经营到合伙人制,再到中国国内股份制公司、国际股份制公司,以及国际上市公司。
现在,新东方又开始结构调整了。我们发现在这个时代,以一个大公司的形式开拓事业,效率非常低,无法应对外界的变革和创新,所以新东方又打散了原来的组织结构,施行独立创新公司的机制。凡是新项目都独立出去做,新东方控股。未来,新东方可能会发展50家和教育相关的公司, 但是这些公司并非由新东方百分百地绝对拥有。
目前新东方有70亿收入来自我们全资控股的公司和学校,未来可能会到100亿,其中至少有30亿我希望是来自于创新公司,在这些公司,新东方只占据控股股份,比如40%或50%。
面对什么时代就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企业家血液里应该有的东西。
所有关系都在重新定义
这是一个所有关系都重新界定的时代。我在深刻地思考一个问题: 我和员工到底是什么关系?
以前,我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 自己与员工就是雇佣关系,员工除了到我这儿来工作,还能到别的地方工作吗?
- 他们到别的地方工作,能拿到比这里更高的工资吗?
- 我是老板,员工要老老实实工作,千万不要把关系搞错了。
但现在我看着这些员工,这些任课老师,觉得他们是我的老板,关系全部倒过来了。
- 如果他们不愿意选择在我这儿工作,其他出路也非常多;
- 他们可以到与新东方竞争的企业中工作;
- 也可以自己独立成立一个工作室。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在的教育领域,做得最好的教育培训机构有一半以上是从新东方出走的员工创建的。也就是说,他们原来都是我的雇员,而现在,他们有的成了我的合作者,有的成了我的竞争者。
我常常想,如果我比这个时代早走一步,在几年前就把他们看作合作者而不是雇员,把这个关系重新定义,那么很多新东方的老师可能会留在新东方内部创业,而不是出走创业。
我还认识到,某种程度上,团队力量大于公司力量,我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把所有能力的人集中起来,整合资源,促进双方正向流动。
我参加过很多企业关于组织结构的讨论,它们现在要么转型,要么解体。
我感觉新东方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体、重组,并产生新的组织结构的过程。而这个新的组织结构很像蜂窝,每个人在里面都有一个自己的窝,在窝里都感觉非常安全。这些人合在一起作为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组织结构本身的力量。
新东方就是一个大平台,在我重新界定了自己和员工的关系后,很多人已经留在新东方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而我共享他们的成果。新东方成就了这些群体组织,这些群体组织又反过来成就新东方。
这也是一个弘扬个性才能够生存的时代。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交往时,谦虚没有错。在创业有了成绩,把利益更多地让给员工和合作者,而自己尽可能少拿一点,这样的谦让也没有错。但如果你在展示才华、彰显能力时还谦虚谦让,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因为当你尽可能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正在不断地宣扬自己。
在这个一切关系都重新定义的时代,谁把自己当老板看,谁死得最快; 谁把自己当雇员看,谁这辈子最没出息。
事实上, 这个时代使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加有尊严。如果到现在为止你还觉得自己被欺负、被压迫了,那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定位不对。我觉得这是人类走向更加个性的自由发展,变得更加精神飞扬,更能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更能保留自己尊严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靠各种关系的重新界定,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人情与利益的平衡
关于如何管理公司,如何笼络人心,我在创业之初也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然而,我平时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古代经典,如《老子》《孟子》《三国演义》。
我喜欢探索人们描述的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我看到历史的规律性,事情的发生一定是偶然和必然结合产生的结果。我对《三国演义》相当痴迷,这本书也对我如何协调人际矛盾,如何做好管理者,有莫大的助益。我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反复琢磨为什么曹操和刘备会成为天下枭雄。曹操是一个普通士兵、一个小官,刘备纯粹就是一个乡下人,但最后他们各霸 一方天下。
曹操手下有一大帮伟大的人物,他本身就很伟大; 刘备手下也有一大帮伟大的人物,刘备也很伟大。
- 为什么曹操对关公那么好,关公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非到刘备那儿去?
- 曹操手下的人,不管刘备怎么拉拢,也不到刘备手下去?
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才争夺战。
研究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为什么能称霸一方,我发现,他们得天下:
- 刘备偏重人情,用人情来拉拢人,结拜兄弟共打天下;
- 曹操偏重利益,没跟任何人结拜过兄弟,他有智慧,有思想,有人品,但是他更多用的是利益和规矩。
我当初请朋友们回来共建新东方,每人分管一个领域,自己赚钱自己花,所以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人情与利益兼顾。
我发现,企业的发展要平衡好三大块儿——权力、利益和人情。
我的独立创始人地位不可动摇,所以权力我不担心,担心的是后两者。我认为好朋友一旦陷入利益纠纷,友谊就玩完儿了。所以他们从国外一回来,我就选择让每人承包一块业务,在新东方这个屋底下各干各的......
后来,新东方的事业不断发展变化,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需要重新进行公司化改造,个人的利益面临重新分配。任何人面对利益变动,都会有心态上的失衡:
- 比如有些部门,原来的地盘没了,新的地盘还没分到,心里落空;
- 外面的管理人员引进来,下面的人员成长起来,“ 老人 ”地位削弱……
所以,我早期管理新东方时,总是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点。但最终,我决定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当时我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是留住手下的好老师。假如我能提供的东西超过了别的地方所能提供的,好老师留下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他们人情,就是锦上添花。当时,我在人情上的努力还比较低级,就是请老师们吃饭、喝酒、出去玩儿。我当时就是在这种浅层次上,用利益和人情调整公司与员工关系的。
后来,在新东方经过股份改造引发的高层危机之后,我不得不正面处理与徐小平、王强的利益关系。这时候我意识到, 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各归其位,才能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在友情为基础的结构里,你不能下命令、不能指挥,只能通过友情来权衡利益和权力,很可能形成一个矛盾圈和是非圈。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新东方很可能做不下去。最后,我们做出决定,请徐小平离开董事会。
大企业的内部管理十分复杂,很有必要借助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加以规范,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上市之前的那些年, 我始终在利益和人情中间玩中庸、找平衡,结果搞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于是开始希望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内部,以制度说话,避免人情和利益纠葛重现,实现自身的救赎,让企业顺利发展。
因此,新东方上市之后,创业元老一一退出了管理层,迎来了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经理人团队。这是超越了兄弟情谊,更多依赖切切实实的利益拼建起来的崭新结构。
现在,我喜欢新东方的人为了利益来和我叫板,因为他对自己价值的估计,和我对他价值的估计都可能存在失误,叫板能帮助我们双方达成平衡。
今年有融资计划吗?关注以下问题:
1 :融资商业计划书怎么做才能吸引到投资?
2 :导致融资失败的误区在哪里?
3 :怎么样做才可能融资成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