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章遇 发自深圳
实控人易主后,海虹控股(000503,股吧)(000503.SZ)正迎来新的起点。
日前,海虹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更名为“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国新健康”。同时,鉴于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拟提前进行董事会改选,董事会席位将由7个增加至9个,3名来自中国国新的高管将进入董事会。
2017年11月,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风投”)通过向海虹控股的第一大股东中海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恒”)增资,成为中海恒的控股股东,从而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间接控制。国风投的实控人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新”)因而成为上市公司的新晋实控人。
这是央企入主民营上市公司的“逆向混改”案例。至此,海虹控股完成了从民企到央企的身份转变。在中国国新的主导下,一个国家级的医疗健康保障服务平台已初步显型。
针对实控人变更后公司业务方向调整等相关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向海虹控股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公司方面的回复。
国家级VC入主
2017年5月11日,在连续两日跌停后,海虹控股紧急停牌。直至6个月后,重组事宜才正式浮出水面。据公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海恒的股权发生变更,导致公司的实控人易主。
资料显示,中海恒原注册资本为1亿元,由海南中恒与海南策易分别持股95%、5%。在本次控制权变更前,中海恒持有海虹控股24934.56万股,占比27.74%,为海虹控股的控股股东,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足2%。
据国风投与中海恒、海南中恒、海南策易签署的《增资协议》,由国风投向中海恒增资5亿元,其中3亿元计入注册资本,2亿元计入资本公积。
增资完成后,国风投获得中海恒的75%股权,成为其控股投东。而国风投通过控制中海恒,实现了对海虹控股的间接控制。
《增资协议》同时还约定,在中海恒持续合法有效存续且未发生债务纠纷的前提下,自股权登记日起的五年内,国风投可视中海恒和海虹控股的实际经营情况,由国风投决定向中海恒投入36.96亿元事宜。
资料显示,国风投是中国国新旗下全资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项目,基金总规模按2000亿元人民币设计,首期规模1000亿元。
中国国新则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的国有资本经营与管理公司,定位于配合国务院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主要任务是在中内企业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
如此一来,海虹控股的实际控制人由原来的康乔女士变成了中国国新。随着国家级VC的入主,海虹控股从民企摇身一变成为央企。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本次重大事项停牌前,海虹控股的股价为24.93元/股,对应市值224亿元。也就是说,国风投仅以5亿元的增资就拿下了市值224亿元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这桩买卖不可谓不划算。
更有意思的是,此次交易还有回购条款规定,即未来五年内,国风投若决定不投入后续资金,则有权要求海南中恒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回购其所持有的中海恒全部股权。
这个交易方案一端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关注,深交所亦针对这次交易安排发出了关注函,要求公司对此次收购作价的合理性、后续投入以及回购条款等相关问题作出说明。
海虹控股在回复中称,截至2017年7月31日,中海恒全部权益评估结果为20.64亿元。鉴于本次交易采取增资方式,国风投增资中海恒75%股权作价41.96亿元。该交易对价分期支付,其中首期款项5亿元于工商变更登记、备案完成后支付,剩余36.96亿元则后续视中海恒和海虹控股的实际经营情况投入。“该等交易安排能够有效降低国风投基金的投资风险,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今年3月初,国风投通过协议继续受让海南中恒与海南策易持有的中海恒剩余25%股权。至此,国风投掌握了中海恒的100%股权。
国资主入后,海虹控股的内部调整亦在加快。日前,海虹控股宣布提前改选董事会。从提名名单来看,6个非独立董事席位中,中国国新占据3席。
海虹控股原董事长贾岩燕、CEO韩炜、首席运营官刘英杰,以及中国国新副总经理姜开宏、中国国新CSO王志刚、国新风投(深圳)董事总经理张灵将组成新一届董事会。其中,张灵同时出任控股股东中海恒的董事兼总经理。
深陷亏损泥潭
海虹控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其前身是由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等单位共同筹建的海南化纤厂。1992年,海南化纤厂经改制后登陆深交所,是海南省首批上市的企业之一。
自1996年底中海恒入主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公司更名为海虹控股,主营业务亦经历了几度变更。2000年前后,海虹控股曾头顶着“中国网络第一股”的光环。彼时,其主营业务为互联网游戏业务,旗下拥有著名棋牌游戏平台“联众世界”。
光环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联众的衰败,海虹控股再次转向,先后切入医药电商和PBM(药品福利管理)领域。自2009年起,海虹控股的主业变轨至医药电子商务与交易业务、PBM及海虹新健康业务。
所谓PBM,是一种介于保险机构、制药企业、医院和药房之间的第三方管理协调组织,通过与上述相关方签订合同,以力求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影响医生或药剂师的处方行为,达到控制药品费用增长的目的。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医保控费。
借着PBM的概念,海虹控股的股价多次暴涨,其市值曾在2015年大牛市中飙升至725亿元的历史高位,直至重组停牌前市值仍有224亿元。在这背后,支撑如此高估值的却是捉襟见肘的收入和利润。
4月20日晚间,海虹控股披露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报。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营收1.84亿元,同比下降15.15%;归母净利润1667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0.4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亏损达2.43亿元。2018年一季度,海虹控股录得营收1216万元,亏损5863万元。
公司称,2017年净利润下降主要由于政策原因导致药品及医疗器械招标代理业务出现萎缩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增加;2018年一季度亏损主要由于健康保障服务业务在市场拓展、人工、场地等费用持续投入以及裁员产生的补偿费用。
事实上,海虹控股过往的数次转型,均未能将其拉出业绩的泥潭。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2009-2017年间,海虹控股每年的净利润都在1200万-2800万元之间徘徊。但是这9年间,其扣非后的净利润无一例外都是亏损,依靠出售资产等非经常性手段将利润扭转为正已成为海虹控股多年来惯用的伎俩。
直至目前,支撑海虹控股营业收入的还是医药电商业务,给予投资者巨大想象空间的PBM业务却一直未能扩大收入规模,更难言盈利。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业务实现收入1.12亿元,带来3080万元的毛利润;而医保基金综合管理服务和医疗福利管理两项业务合计收入规模仅为7208万元,亏损2760万元。
“在美国,PBM在医保控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盈利模式清晰。在国内,在医保基金逐年吃紧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都有明显的医保控费需求,理论上PBM在中国也是有前景的。但中美国情毕竟有巨大差异,在"以药养医"体系下,PBM的话语权非常弱,其在国内的盈利模式一直面临难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分析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在国内,医保基金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 PBM公司要争取的甲方往往是地方政府而非商业保险公司,而地方政府向PBM付费的通道并未完全打通。另一方面,我国药品销售终端的主体在医院,在医药未完全分家的情况下,PBM企业很难像国外那样通过与药房合作的形式实现利润。”该投资分析人士认为。
押注医保控费
公开资料显示,海虹控股目前已为全国23个省的149个医保基金统筹单位提供智能医保审核服务,在全国医保统筹单位 中约占37.63%的份额,涉及参保人数2.7亿人,涉及医保基金统筹规模5000亿元以上,居全国首位。
“此次中国国新入主,正是看中公司在医保控费领域深耕八年,拥有149个签约城市医保控费市占率第一的卡位优势。”前述投资分析人士认为。
入主掌舵之后,中国国新首先对海虹进行了内部调整,聘任韩炜为新任CEO,搭建新的管理团队。曾任某大型知名国企高级副总裁的刘英杰、曾在国家部委供职13年的陈晓东两位高管先后加盟,分别出任海虹的首席运营官和首席战略官。此次董事会改选,还引入了钱庆文、黄安鹏两位PBM、医疗大数据领域的专家作为独立董事。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国新将上市公司的定位拔高至“打造中国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医保领域。根据这一战略,公司剥离了原有的医药电商及交易业务,全面聚焦健康保障服务。
“在"后海虹时代",要把二级市场的重心倒过来服务于实体的发展和业绩的兑现。”海虹控股CEO韩炜此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未来将通过医保基金精细化综合管理、商业健康保险第三方服务(TPA)、医疗福利管理(PBM)、健康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构建未来中国完善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
“国新在海虹这个项目上做了几个月的尽职调查,经过了谨慎的评估。这个项目涉及国计民生,政策性和市场性都非常强。如果完全市场化运营会存在一定数据安全风险,但是完全政策性运营又可能会限制了技术生命力,所以非常适合央企来做。”国新风投(深圳)董事总经理、中海恒总经理张灵亦表示。
此前,海虹控股一直想推进PBM的收费模式,但迟迟未能落地。而从民企到央企身份的转变,有望提升公司在医保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据公告,目前中国国新正与上市公司探索合理的收费模式,借助中国国新的资源,从单一服务向精细化打包服务过渡,从单纯的审核技术服务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过渡,从项目型收费模式向平台型收费模式过渡。
对于存量的医保基金综合管理业务,公司将原来的基础审核整合升级为“医保精细化云平台”,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同时,拟对现有149个统筹单位的医保控费、DRGs点数法基金结算业务、医保支付标准业务全面收费。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海虹推出的DRGs点数法结算服务目前正在浙江和广西进行推广试点,并根据统筹地区医保基金规模收取数百万元不等的费用。医保支付标准服务也与30个地市完成了签约。
4月23日晚间,海虹控股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公网中标衢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按疾病分组点数法付费购买服务项目,中标成交价为1095万元,服务期限5年。“此次中标对公司收费模式的落地具有重要意义,对公司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海虹控股在公告中表示。
在增量业务方面,加大对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医药福利管理服务(PBM)、商业健康保险第三方服务(TPA)、医疗人工智能服务的投入,逐步实现收入落地。据悉,目前中国国新方面正协助公司向国家相关部委申请大数据商用授权试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