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新闻中心 李秀华 发自深圳
和讯网消息 随着科技的逐步深入日常生活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云”一词便开始在各大软件制造商、金融集团中被频频提及。而随着平安集团等金融集团自身“云”建设以及“云”应用的日渐成熟,他们开始打破“云”仅服务于自身的局限,开始往“公有云”方向发展,即把“云服务”正式对外,与外界强强联合,走上“云”发展的新征程。
近日,中国平安“云以致用智造未来”2018平安云发布会在深圳春茧体育馆启幕,这也是“平安云”首次全面公开亮相。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图注:“云以致用 智造未来” 2018平安云发布会现场)
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表示,在“金融+科技”的战略指引下,平安集团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向全渠道商业模式的转型。平安云是集团四大核心科技之一,基于平安云,融合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团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和“端到端AI技术变革”这两大变革主题。
据了解,目前,平安云已广泛赋能集团五大生态圈(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在金融生态圈,平安云赋能金融壹账通搭建起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SaaS云平台,已形成银行云、投资云、保险云,服务近3000家金融机构客户;在医疗健康生态圈,平安云支撑构建起“PPP”开放平台,整合医疗健康数据、技术和服务资源驱动智能医疗服务,健康档案覆盖6.1亿人;在汽车生态圈,以云平台、AI为核心,赋能主机厂、经销商、二手车商打造闭环;在房产服务生态圈,基于平安云打造了建管云、租房云、地产云,其中建管云已签约全国近50个地市级城市;在智慧城市生态圈,平安云助力打造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承载“1+N”个智慧城市模块。
对外,通过与生态伙伴合作,平安云提供更完善的云计算服务,目前直接服务的企业客户数超500家。
中国平安表示,公司通过开放合作构建了完整的生态圈,并整合资源利用科技进行深度、全面赋能,希望能与生态伙伴合作,共创云端未来,助力智能时代中国信息化建设。
而对内,“平安云”的启动和应用则成为平安集团驱动业务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平安云已覆盖集团95%以上的专业子公司、支撑80%以上的业务系统投产,成为金融行业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云平台。
陈心颖介绍称,近十年,跟随集团“金融+科技”战略转型的步伐,平安持续注重创新科技的投入与研发,并借助创新科技,持续优化产品及服务体验,推动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陈心颖指出,平安集团自身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向全渠道商业模式的转型。
从2013年初到2017年底,平安的金融客户数从0.8亿增长至1.7亿,增长率超过208%;互联网客户从2013年的0.5亿人增长至2017年的4.4亿人,增长率800%;总收入从3626亿元增长至8908亿元;净利润从360亿元增长至1000亿元;新业务价值从2013年的182亿元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674亿元,提升了371%。
陈心颖进一步表示,“作为集团核心技术之一,平安云成为驱动业务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了‘端到端AI技术变革’,以信贷为例,普惠贷款在4年内就实现100%线上风险管理、3分钟线上放贷。”
平安科技首席执行官陈立明亦指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从“建设数字中国”出发,借助平安云驱动集团业务发展,同时打造差异优势赋能生态客户。未来,平安云将依托五大生态圈,吸纳更多内外部生态合作伙伴,不断拓展对外服务能力。
(图注:平安云生态展示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云”而言,安全可谓第一。
平安科技首席产品官兼平安云事业部总经理区海鹰指出,在安全合规方面,平安云自诞生起就坚持金融级别的安全合规标准,满足60+合规要求,先后通过CSA-Star、可信云认证、等保2.0四级等9项国内外权威云认证,迈入最高等级保护的云行列;在稳定可靠方面,基于多地多中心节点的最高金融安全级别数据中心,平安云的应用可用率高达99.9996%;在专业服务方面,基于集团内部上云经验,平安云为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技术方案。
平安科技首席技术官兼总架构师方国伟也指出,“在上云前,针对企业复杂架构,基于平安集团内部公司上云场景积淀,提供内部云、公有云、专有云+私有云‘3+1’的多元解决方案;上云迁移与管理运维过程中,‘混合云管平台’、‘金融专有网络’等特色服务帮助解决多云异构管理、安全隔离等问题;‘一条龙’开发者服务帮助提升已经实现云端迁移的企业用户大幅提升性能优化与服务创新的效率。”
对于云发展、云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平安则表示,在智能新时代,得云者得天下,借助平安云、人工智能等核心科技,将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在持续优化产品及服务体验,推动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通过搭建生态圈与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实现“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长期发展愿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